快訊

竟然發生在日本!台人北海道吃活體帝王蟹遭掉包 「1舉動」讓老闆啞口無言終認錯

閃電列車又出現了! 專家:這種對流系統實在不像春雨

「脆」好綠但蔣萬安不怕 深入敵營的社群之戰有何布局?

數據防災做前鋒 學習與災共存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提供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提供

【圖/文˙台灣光華雜誌】

甫翻過去的2022,是不平靜的一年。氣候變遷讓極端天候出現更加頻繁,各大洲均傳出災情。伊恩颶風席捲美國與巴西,造成逾1,000億美金的損失;夏季熱浪侵襲歐洲,引發野火乾旱;巴基斯坦更遭逢了世紀洪災,淹沒近八分之一的國土。今(2023)年年初,我們都為了土敘地震合十祈禱;更不用說早些年,南亞海嘯、日本東北311地震,想必你我都經歷了那分震驚與無能為力。是呀!人們從來無力抵擋老天爺的意志。

生活在這顆藍色星球上,我們共享同一片天空,命運也是繫連在一起,上帝之指在何時、會指向何處,無人能知,唯一能做的就是盡力減災避災,學習敬天,與災共存。

台灣的汛期從每年的五月延續到十一月,是一年降水量最大、最集中的時期,雖然帶來豐沛的水資源,但也最易引發洪澇災害。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以下簡稱「災防科技中心」)主任陳宏宇從二月起,就馬不停蹄地拜訪台灣22個縣市政府,要把平日收集建置的情資訊息,確實傳遞給地方政府第一線的指揮官,讓各縣市平安度過每一次的考驗。

陳宏宇強調,防災主要的工作就是減災和避災,唯有整合防災大數據,才能及早做好防災準備。
陳宏宇強調,防災主要的工作就是減災和避災,唯有整合防災大數據,才能及早做好防災準備。

台灣宛如礦坑裡的金絲雀

近30年來,台灣遭逢的天然災害,陳宏宇幾乎無役不與,學界出身,地質災害、工程地質是陳宏宇的專業,從1990年中度颱風歐菲莉、1999年的921大地震、2009年莫拉克颱風,任何勘災現場都可看到他的身影。

「台灣位在環太平洋火環帶,地震本來就避不了。」我們所處的位置,板塊運動頻繁,台灣每年平均因板塊活動抬升5~7毫米;聊到這邊,陳宏宇問我們,若以台灣島形成於600萬年的時間來推算,照理說,台灣應該有三萬公尺高了,為什麼島上最高的玉山只有3,952公尺?兩萬六千公尺的落差哪邊去了?2003年,他和英國劍橋學者合作投稿國際知名的科學期刊《Nature》,把台灣歷年來受颱風、河川沖刷下來的土方數據加以計算,得出「台灣的面積三萬六千平方公里,僅佔全世界陸地面積0.024%,但其侵蝕力達2%。」這說明了台灣許多地區皆位於地質敏感區,每遭逢地震或颱風豪雨,就易造成嚴重的災情。

氣象達人彭啟明則開宗明義點出台灣的威脅,「每年在西太平洋大約生成27個颱風,就有三到四個會影響到台灣。」近幾年,直接侵台的颱風少了,但是台灣的壓力一樣大,因為馬上面臨缺水的困境。

台灣另外的特色是雨量多,又因為高山多,氣流遇到地形造成極端的降雨,如宜蘭南澳鄉的西帽山氣象站,就曾量測到12,027毫米的年雨量。再加上近年極端氣候,短延時、強降雨的趨勢,常常午後雷陣雨,一小時下到200毫米,都創世界紀錄。「全世界這種氣候變遷造成極端的天氣事件,台灣就像是礦坑裡面的金絲雀一般,都會提早發生,都會創紀錄。」彭啟明如此比喻台灣的處境。

極端天氣事件易造成生命的威脅、產業的衝擊與經濟的損失;身處這樣的環境,如何應變,成為台灣當務之急的課題。

救災時間分秒必爭,災防科技中心則在第一時間提供災情研判與預警應變建議,確保預警時機,超前部署。(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提供)
救災時間分秒必爭,災防科技中心則在第一時間提供災情研判與預警應變建議,確保預警時機,超前部署。(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提供)

整合防災大數據

每逢颱風生成,預測將影響台灣,中央災害應變中心開設,災防科技中心則在第一時間提供災情研判與預警應變建議。經常受邀到國際考察參訪,陳宏宇深刻的感觸是,台灣的啟動應變是最迅速的。他玩笑地說或許因為台灣國土面積較小,從行政院所在的忠孝東路到達災防科技中心所處的捷運大坪林站不用15分鐘,而且更重要是只要指揮官一就定位,「災害情資網」就能即時呈現全台灣各地的災防資訊,確保預警時機,超前部署。

前身是國科會防災國家型科技計畫辦公室,2014年改制轉型為行政法人的災防科技中心,陳宏宇解釋,災防科技中心是集結各領域專家學者的專業幕僚,任務在提供災害防救的諮詢。平時投注在防災、減災科技等議題研究,並找出可能受衝擊較大的地區,事前擬定防災計劃,並將學研團隊的研發成果落實在防災工作上,才能從容面對各類的天災風險。

在情資上,整合介接國內各政府機關的數據資料,如內政部營建署、交通部中央氣象局、經濟部水利署、公路總局、農委會水保局等單位的監測數據,彙整於「災害情資網」平台,「我們把各部會的資料介接整合進平台,將最原始的資料加值,讓資訊數據視覺化,做成一目了然的圖表資訊,提供最即時的資訊,在中央災害應變中心裡,就能掌握全國氣象、水象、土象等情資。」

平台也介接了台灣自行研發的福衛七號、美國的NOAA、日本向日葵衛星、歐盟哥白尼實驗室等國際資源,投入數據分析。一邊說明,陳宏宇一邊展示著「災害情資網」裡的海量訊息。他秀一張slide,顯示2017年尼莎颱風尚未登陸前的預警圖,並收集了至少五個國家氣象單位的預測路徑,各國的路徑歧異有150公里之遠,「颱風還沒登陸前,我們就做好超前佈署,預測當颱風偏西、偏東時,對哪些縣市造成影響,用圖表呈現,並將資訊第一時間送到各地方政府手中,讓大家提早啟動相關的防災措施。」陳宏宇再舉例,水利署在各河川架設的攝影機畫面,在平台即可無時差的監測,當雨量、水位超過了警戒線,就通知地方消防局,建議暫時疏散撤離。

更有利用社群情資來救災。傳統打119通報,曠日廢時;現今社群網絡發達,在大數據技術發展下,災防科技中心建立的社群災害情資平台,透過資料攀爬,收集民眾分享的災情資訊,縮短災情通報時間,迅速調度人力來支援救災。

除了最常經歷的地震、風災預警外,關乎民生的空氣品質、降雨觀測、水庫水情、火山潛勢、低溫預警等,在平台裡都有主題地圖呈現,例如,台灣各大水庫的水情用視覺化的圖表,讓人秒懂南區水情告急。用儀表顯示火山監測的指標,從微震、二氧化碳濃度、溫度、氡氣含量等,資訊全都公開透明。

從災害中學習

從災害中學習,一直是從事災害研究與推動防災業務的重要方式。鑒於2001年阿瑪斯號貨輪油汙事件,造成墾丁國家公園內的生態浩劫,災防科技中心也掌握台灣周圍海域船隻停泊的資訊,當有颱風接近時,通知其避難,避免同樣的遺憾再發生。受農委會委託,介接來自氣象局的資料,提供低溫預報資訊,讓農漁民提早因應,防患於未然,避免如2016年霸王寒流造成直逼40億新台幣的農損,讓農民一年的辛勤泡湯。

線上整合,災防科技中心也不忘線下推廣。聯合國提出「2015-2030 仙台減災綱領」中,特別強調各國需重視身心障礙者防減災的需求,災防科技中心體系與社經組長李香潔解釋,災防科技中心從2020年起即邀請身心障礙者一起投入,共同設計專屬的防災萬年曆,提供身障、視障者至關重要的災前整備、災時應變、災後復原等資訊,協助身心障礙民眾減災、避災準備,日前才獲聯合國支持的無障礙計畫(Zero Project)頒發2023年獎項肯定。

「我現在最強調的就是避災減災,讓所有的傷亡減到最低。」陳宏宇說。目前災害情資網總瀏覽達431萬人次,遇到災變時也會透過網路、簡訊即時推播資訊給全體國民,公開的資訊讓所有人關心自己身處的環境,從平日即建立起災防的意識。

彭啟明指出,氣候變遷造成極端的天氣事件,台灣就像是礦坑裡面的金絲雀一般,都會提早發生,學習與災共存,是唯一解答。
彭啟明指出,氣候變遷造成極端的天氣事件,台灣就像是礦坑裡面的金絲雀一般,都會提早發生,學習與災共存,是唯一解答。

開放資料,公私協力

彭啟明則和我們聊起台灣近年來推動開放資料,身兼台灣開放資料Open Data 聯盟會長,他極力鼓吹把公部門的諸多資料開放,讓民間、學術界的專家,提供不同視角的研判,民間可以做更多元的創新,讓資料價值極大化。他舉國科會建立的「民生公共物聯網」,在全國布建了許多監測器,並將監測數據主動開放讓民間使用,「民間介接了政府的資料,散播出去,效益就會更好,就能形成產業聚落,讓大家更有感。」比如台灣的防災產業,除了防災包、滅火器及工程實務的業者,更有使用數據研判分析,結合軟硬體進行環境監測系統開發,可因應極端災變的處理。

彭啟明表示,昔日關於災防的研究雖然會用到數據分析,但並非即時,隨著物連網、5G等網路傳輸設備越來越快速,「現在我們對於數據的掌握是昔日沒有辦法比擬的大。」彭啟明解釋,「當數據越來越充分的時候,將進入新型的資料治理階段,用資料治理就可以減少人為不必要的誤判或誤差。台灣正邁向這個階段,用數據做更準確地研判跟分析。」未來利用人工智慧做更有效率的大數據分析,運用到防災上,可說是台灣的一大特色。

在災害面前謙卑,才能迎來永續的明天。
在災害面前謙卑,才能迎來永續的明天。

人不定勝天,與災害共存

「Live with the disaster,與災害共存。」應對極端氣候,彭啟明說這是唯一的答案。多年的實務經驗,陳宏宇常掛嘴邊的是「人不定勝天」。人能做的只有減災避災,要順其自然,敬天很重要,跟它共存共榮。

陳宏宇說起2015年蘇迪勒風災的情境,「颱風登陸前一天還萬里無雲,熱得一蹋糊塗,依據經驗,這樣的異常越要警覺。」作為專業幕僚,災防科技中心建議桃園復興鄉的合流部落提前撤離;果不其然,當晚土石流直瀉而下,沖毀了24戶住家,但提前預防性撤離,挽救了24戶人家的生命。「Ten hours inconvenience save your life, sustain your happiness in future. (短暫十小時的不便,但可永續一生的幸福)。」他總會用這句話提醒社會大眾;其實他回想,當時預測的準確率僅有三到四成,「但是能夠救這麼多人命,我滿意了。若沒有發生,民眾有怨言,沒關係,我可以承受罵言。」陳宏宇示範了應對災害篤實的態度,在極端氣候下,我們面臨的考驗還會更嚴峻,只有在災害面前謙卑,才能迎來永續的明天。

極端氣候造成暴雨或大旱,是全球緊迫的環境課題。圖為2021年久旱不雨的日月潭,乾涸荒蕪,讓人觸目的景象。 (莊坤儒攝,蕭郢岑設計)
極端氣候造成暴雨或大旱,是全球緊迫的環境課題。圖為2021年久旱不雨的日月潭,乾涸荒蕪,讓人觸目的景象。 (莊坤儒攝,蕭郢岑設計)

延伸閱讀

境外汙染有好轉 彭啟明:建議外出做這動作

雨帶通過只降一天雨別失望 彭啟明:下周還有鋒面到

中南部空汙嚴重「紅通通」 彭啟明指出關鍵原因

加拿大首例家犬感染禽流感死亡 彭啟明籲密切關注

相關新聞

台灣的朝聖之路 迎媽祖

每年三、四月的「迎(迓)媽祖」,是台灣最熱鬧的民俗節慶。八天七夜、九天八夜,人們跟著台灣「第一女神」―― 媽祖徒步進香;走在香路上,是人與神、人與自己心靈對話的時刻,也是體現人們無私奉獻與相互扶持的好時光。台灣版的「朝聖之路」,300、400公里的進香路,無論還願、祈願或體驗,苦行過後,你將能感受邁出的每一個步伐,皆蘊含了療癒心靈的感動密碼。

神明的「移動城堡」 神轎與「腳力」

神轎,信眾們虔誠奉獻,藝匠傾力構築之作,彰顯神明的威儀。神明出巡途中,神、神轎、扛轎人以及追隨者,四方交會,共譜宗教旅程中動人篇章。

人與人、人與神的結緣 結緣品的濫觴、多元與初衷

眾香燈腳追隨媽祖進香隊伍,穿越大街、走過小巷,展現對媽祖信仰的信念與堅持,百餘公里路途中,不論是精疲力盡、內急等突發狀況,總有來自四面八方的幫助,為感謝這份難能可貴的緣分,結緣品因此而生。

廟埕的往古來今 古蹟・戲曲・小吃

保存各家名匠精妙手藝,乘載戲班齣齣好戲,也是為居民信仰與聯絡的中心地帶,廟埕與百年歲月下人們的攘來熙往,共寫一段跨世代回憶。

海角天涯,國家寶藏 聽見與海相連的島嶼心跳──鵝鑾鼻遺址

距台北至少半日車程的墾丁,地標性的大尖山昂然屹立,沿途可見淨是蒼鬱蓬勃的綠意,崎嶇嶙峋的礁岩以及沙灘鑲嵌在海岸線上,遠方是隨著地平線舒卷展開的大海,溫潤且生機的風景,喚起人內心難言的萌動。 是以,墾丁,總是有人。無論是燠熱的夏季或者爽涼的秋冬,為了獨特的地景與豐沛的生態,人們情願不遠千里。回首往昔,說來,這一份冥冥裡的嚮往,與千年前的人類在此長期落腳的理由,並無不同。

一座橋的武林 西螺大橋的時代風采

西螺大橋,昔日是遠東第一大橋,1953年通車時,串連台灣西部公路交通與經濟,也是西螺人北上圓夢的起點。而今,她被彰化、雲林兩縣登錄為歷史建築,並朝向轉型為文化觀光橋梁。橋身31處隧道般的鋼拱,伴隨橋上的文化慶典、藝術展覽,延續這座時代之橋的風華史蹟。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