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台中老屋倒塌搶救12小時 救出第2人無生命跡象

不插電的傳統紋身技藝 太平洋南島民族的身分線索

清大人類系助理教授林浩立,其右手的紋身由宋海華完成,是斐濟的傳統圖騰。
清大人類系助理教授林浩立,其右手的紋身由宋海華完成,是斐濟的傳統圖騰。

南島語族的傳統技藝「拍刺」在台灣消失許久,但排灣族人宋海華近年投入復興,並教導同屬南島語族的馬紹爾群島與大溪地學生。
南島語族的傳統技藝「拍刺」在台灣消失許久,但排灣族人宋海華近年投入復興,並教導同屬南島語族的馬紹爾群島與大溪地學生。

【文.謝宜婷 圖.林旻萱】

主要分布在南太平洋群島的南島語族,約有二億五千萬人。他們不僅在語言、外表上具有相似性,許多南島國家也擁有傳統紋身的技藝。比對各地的紋身圖案,可以發現其關聯性,像是一道線索,指引著散佈在太平洋的島民,找到身分的起源與彼此的連結。

位在太平洋的我國友邦馬紹爾群島共和國,曾經擁有傳統紋身文化,過去以軍艦鳥翅膀的骨頭為針,敲打皮膚後讓顏料滲入真皮,留下永恆的圖騰,稱為「拍刺」。不過,因為殖民與西方宗教影響,這項技藝已經消失。直到2021年,一位馬紹爾群島女孩柯雷娜(Nannu Kabua),到台灣就讀大學時,因緣際會認識排灣族的拍刺師宋海華(Cudjuy Patjidres),開始學習這項消失的傳統,決心要復興家鄉的拍刺文化。

馬紹爾群島女孩柯雷娜(左)向宋海華(右)學習拍刺的過程中,也深入認識自己家鄉與南島語族的文化。
馬紹爾群島女孩柯雷娜(左)向宋海華(右)學習拍刺的過程中,也深入認識自己家鄉與南島語族的文化。

南島民族拍刺的傳承旅程

和許多的馬紹爾群島年輕人一樣,柯雷娜嚮往有個紋身圖案,於是她先在右手臂用機器刺了一個,後來用拍刺在右腳也紋一個,但此處紋身的線條明顯較粗,而且幾何的樣式強烈。她指著腳上的紋身說:「這個階梯狀的圖案是馬紹爾傳統紋身的基本圖形,對我來說,也有期許自己不斷進步的意思。」

當初,柯雷娜在朋友的牽線下,認識了台灣唯一的拍刺師宋海華。原本她對南島文化所知不多,但第一次見到宋海華時,他黝黑的膚色與深邃的輪廓,讓她想起家鄉的親友,尤其他腹部上的紋身圖案,正是她平常繪畫練習的圖案。「雖然馬紹爾群島屬於密克羅尼西亞島群,但我知道他身上是薩摩亞的圖案。」

一問之下,柯雷娜才知道宋海華立志復興排灣族的傳統紋身文化,幾年前於國際紋身博覽會上,受夏威夷紋身大師Keone Nunes啟發,向他拜師學藝。後來,宋海華也被邀請到許多太平洋國家進行交流,如:薩摩亞、菲律賓、印尼等等,幾乎每到一個國家,他都會請當地的拍刺大師為他紋身,成為台灣與其他南島國家交流的紀錄。

熟悉的輪廓與圖案,讓柯雷娜思索家鄉的拍刺文化,她發現年輕一輩已經不知道拍刺這項技藝,只有幾位長者仍有印象。在長者的建議下,她找到了書籍《馬紹爾群島的紋身》(Tattooing in the Marshall Islands),開始追尋拍刺在家鄉的歷史、圖騰的意義、圖騰與身分的關係。也下定決心向宋海華學習拍刺,希望未來回到家鄉後,能夠復興這門技藝。

排灣族男生的紋身主要在身上,女生則在手上。
排灣族男生的紋身主要在身上,女生則在手上。

馬紹爾女孩的學習之旅

宋海華要收徒弟之前,會先觀察對方是否真心想學習拍刺這門技藝,了解背後的文化。他發現柯雷娜幾乎每週,都從台北遠赴台東,細心地在一旁觀察拍刺的每個細節,於是,宋海華便決定指導這位異國徒弟。從為老師搧風、遞檳榔、擦汗開始,進階到製作工具、「拉皮」、在皮膚上描圖、在人工皮上練習,最後是實際為人紋身。

進階的程序看似簡單,卻需要高度觀察力與多次練習,以拉皮為例,是指用雙手穩定並拉平拍刺處的皮膚,讓拍刺師能準確地刺出線條。身為紋身助手,不僅要知道紋身師的下一步,快速地調整雙手的位置,還要拭去多餘的墨水與傷口流出的血液。每次紋身,至少需要約2~3個小時,如何在長時間保持專注?柯雷娜笑說:「老師(指宋海華)之前也問我:『會不會覺得無聊?』但是,我覺得能協助每位紋身的客人很榮幸,那是生命中的大事。我也喜歡聽他們在紋身時分享的故事。」

師徒二人雖然有語言隔閡,但是默契卻不言而喻。每次紋身開始前,柯雷娜會備好紋身工具與消毒器具,接著戴上手套,跟著宋海華的節奏,變換拉皮的手勢。除了週末的實戰訓練,柯雷娜平常也會觀看老師在YouTube的影片,並買了許多人工皮來練習。

她發現馬紹爾群島與排灣族的紋身圖案有些相似,三角形經常出現在兩者的紋身圖案,但代表不同的意義,在前者是烏龜的意思,但在後者卻是蛇紋。兩地同樣因為性別與階級,會有不同的紋身規定。因此,每當有部落族人來找宋海華紋身,他都會要求對方先了解自己家族的背景、在部落的身分,紋身前也會登門拜訪,與被紋身者的家人溝通討論。

2023年農曆過年時,宋海華將會舉行正式的收徒儀式,向大家宣布柯雷娜與兩位分別來自排灣族、魯凱族的女孩為他的徒弟。屆時,宋海華會親自為柯雷娜紋身,在肩膀上刺下符合其身分的圖紋。「我的叔公會為我挑選肩膀上的拍刺圖案。在馬紹爾群島,肩膀上的紋身是專屬於女性的,因為肩膀顯現出女性魅力。」柯雷娜微笑著說,期待自己帶著新身分,回到家鄉分享拍刺文化。

透過拍刺,可以了解南島語族國家的文化。對南島語族而言,也是找尋自我認同的一種方式。
透過拍刺,可以了解南島語族國家的文化。對南島語族而言,也是找尋自我認同的一種方式。

拍刺背後的身分價值

機器紋身與拍刺,最大的差異是什麼?柯雷娜認為是空間的體驗感,通常進行機器紋身時,都是單獨前往,而且空間較為陰暗、擁擠,反觀拍刺的時候,具有儀式感,會由家人陪伴,在一個寬廣明亮的空間完成。

採訪當天,宋海華部落裡的弟弟前來紋身,刺的是蛇紋衍生的創作圖紋,他的兒子也在旁陪伴。過程中,兩人聊著部落內的農產與親友,也談起宋海華對拍刺工具的改良,將軟墊套在手上以減低敲打時工具對手掌的衝擊力。當天另一個客人是阿美族青年藝術家,以文化復興為己任的他,想要在手臂上刺下傳統的三角形符號,代表山與海。開始紋身前,他在妻子與兒子陪同下,舉行阿美族的祈福儀式,備妥檳榔、菸紙、小米酒為祭品,向祖靈報告即將進行生命中的大事。這樣敬虔與溫馨的景象,在柯雷娜眼裡,都是拍刺獨具的珍貴價值。

談起宋海華投入拍刺的歷程,一連串的巧合,像是他命中注定要完成的任務。在清華大學人類系擔任工友時,他偶然發現一本日文書,照片裡是一位紋身的男性原住民。儘管不識日文,但他直覺地認為那是排灣族的紋身。他開始訪問耆老,自學拍刺技術,透過Instagram分享拍刺作品。後來在美國紋身考古學家Lars Krutak的推薦下,他前往在紐西蘭舉辦的國際紋身博覽會,在那裡認識夏威夷資深的紋身大師Keone Nunes。

拜訪宋海華在清大的職員室,裡頭貼滿紋身的圖紋與海報,其中一張是回鄉重建家屋的排灣族女頭目廖麗華。當她決定接下新身分,在大頭目的允許下,由宋海華為她刺上手紋。而排灣族男生的紋身,以肩膀和手臂上的蛇紋為主,當他們平舉雙手時,就像是展開雙翼的老鷹,也象徵祖靈的保護。根據人類學家胡台麗調查,排灣族傳說中,人去世後會經過三次轉變,先變成百步蛇,再變成雄鷹,最後成為竹節中亡者的淚水,蒸發後回到天上,可見老鷹在部落文化的重要性。

串起南島子民的拍刺文化

南島語族分布的幅員遼闊,但一見到彼此身上的拍刺,立即就能產生情誼。宋海華的好友,清大人類系助理教授林浩立分享,他之前在台大與紐西蘭學校合作開設的課程,曾經有幾位當地的毛利人學生來台交流。當他們聽見林浩立在課堂上介紹排灣族的拍刺文化,便興起與宋海華見面的念頭。當這群學生走進宋海華的工作室,彷彿見到老朋友,彼此擁抱、討論身上的紋身,不像是首次碰面的陌生人。

林浩立認為拍刺的起源,也許跟南島語族早期製作陶罐的傳統有關,過程中都會使用拍打棒敲擊,而且一些出土陶罐上的圖紋與拍刺常用的圖案是相似的。「拍打的動作,可以說是南島語系顯著的身體記憶。」他分析。

專研斐濟田野,同時關注南島紋身文化的林浩立,在宋海華與他的大溪地徒弟合力下,於手臂刺下斐濟的傳統圖騰。「不是原住民也可以接受拍刺,但只能用創作的圖案,不能有部落的元素,如蛇紋。」宋海華解釋,他也提到其師傅Keone Nunes前陣子才為電影《水行俠》的男主角進行拍刺,在頭部一側刺下圖騰。

來自馬紹爾群島的柯雷娜,透過她的分享,其家族也更認識這門消失的技藝。她的姊姊,馬紹爾群島的外交暨貿易部長Kitlang Kabua表示,非常樂見有繪畫天賦的妹妹,能有機會與排灣族的紋身師宋海華學習,因為拍刺對馬紹爾群島而言,是相當珍貴的文化。透過柯雷娜的分享,她的家族也更認識拍刺的意涵,像是特定家人可以用的圖紋、哪些身體部位可以紋身。更重要的是,紋身像是一把了解過去的鑰匙,開啟了他們對祖先更多的認識。

「學習拍刺讓我了解南島文化。」柯雷娜表示,拍刺使她了解南島語族的歷史、太平洋島嶼的連結。透過宋海華,她也有機會與夏威夷紋身大師Keone Nunes見面,談談各自家鄉的航海文化。

三人的巧妙連結,形成拍刺文化的傳承。2019年,在高雄的國際紋身博覽會,宋海華擔任Keone Nunes的助手,後來2022年,改由柯雷娜協助宋海華拍刺。他們的好友林浩立也曾共同參展,這些看在他眼裡,都是超越學術研究,難得觀察到的珍貴畫面。他認為想了解南島文化並不難,從一個人身上拍刺的圖紋,就可以開啟話題,進入對太平洋島嶼的探索。

台劇在題材、類型、敘事手法等各方面持續突破,好戲一波接一波,驚艷觀眾感官。(CATCHPLAY、大慕影藝、公視、瀚草文創提供,劉俊良設計)
台劇在題材、類型、敘事手法等各方面持續突破,好戲一波接一波,驚艷觀眾感官。(CATCHPLAY、大慕影藝、公視、瀚草文創提供,劉俊良設計)

延伸閱讀

劉亞仁坐的Bottega Veneta秀椅官網就能買,可愛繽紛色、童趣笑臉圖案…

春安復辟?明年拉長為1個月增評核 警政署:鼓勵不懲處

蓄鬍又刺青…美式足球選手「超級反差萌」掀熱議 媽:我的寶貝真的只有12歲

圖案放大印中央!驚見Costco「大恥度毛衣」網笑:員工制服

相關新聞

建築舊料的奇幻之旅 永續.循環.建材銀行

上個世紀中,德國化學家與環境倡議者麥克・布朗嘉(Michael Braungart)和美國建築師威廉・麥唐諾(William McDonough),師法大自然的循環過程,提出從「搖籃」到「搖籃」(Cradle to Cradle)的永續思維,昭示一種讓廢棄物成為養分,再導向可再利用的迴圈途徑。這化作春泥更護花的思維,在建築界激起反省與行動。

素得夠味 歡迎蒞臨素食大國!

「呷飽未?」台灣坊間一聲尋常的問候,就已傳神地表達出台灣人以食為天的精神。台灣人愛吃,無庸置疑,對於飲食的著墨與戮力,加上歷史文化的多元背景,使得台灣成為遠近馳名的美食大國,在百花齊放的飲食型態中,素食是近年快速崛起的版塊之一。

來去迺夜市 濃情台灣流動的饗宴

台灣這座島嶼擁有超過300座夜市,攤開台灣地圖,三分之二以上的鄉鎮,起碼都有一座夜市,夜市的密度之高,反映出台灣人對美食文化的熱忱。 不只台灣人喜愛逛夜市,國際旅客也愛到台灣的夜市朝聖。用銅板價就能品嚐到炸地瓜球、臭豆腐、豆花、麵線與春捲等庶民小吃,趁著夏日涼風襲來,與親朋好友偕伴逛夜市,衣著輕鬆,踩著夾腳拖,享受亞洲式的摩肩擦踵,這是台灣四季無休的夜間嘉年華,也是台灣最樸實無華的常民生活圖像。

一杯飲品的講究 台灣手搖飲風靡世界

日前Google在首頁推出一款製作珍珠奶茶的互動遊戲,讓這杯來自台灣的飲品,受到國際注目,珍珠奶茶儼然成為世界共通語言。台灣的大街小巷,走幾步就有手搖飲店,每間都各具特色,讓飲料成了創意的凝聚。且看台灣的手搖飲是如何從這塊土地出發,走向全世界。

台灣限定.就是便利 另類經濟奇蹟──台灣便利超商

台灣便利商店總數超過1萬3,000家,根據未來流通研究所2021年調查,在台灣,每1,582人就擁有一家超商門市,僅次於全球冠軍南韓的1,200人。 便利商店提供的多元服務,不斷推陳出新,包羅萬象;美味食物,從街頭小吃到名店珍饈,應有盡有;人生的食衣住行育樂都可以在此滿足,連老外都愛上台灣的超商。

甜的滋味 記憶中的「糖金歲月」——糖蔥

生命有兩種甜,一種是吃在嘴裡,一種是甜在心裡。過年、婚慶時吃糖,我們以「呷甜甜」的吉祥話祝福對方,正是因為糖的甜蜜滋味,象徵幸福與美好。 19世紀中期前,糖是稀缺性的珍貴食物,現在則是唾手可得物資。而台灣在17世紀就因生產糖而初登世界史舞台,日治時期更位居台灣出口貿易之首,並賺進大量外匯。現今,糖的來源多元,但拉糖工藝、百年糖廠,刻畫台灣曾有的「糖金歲月」。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商品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