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顯價值之路 老官路.傳遞大湖馨香故事

漫走老官路,沿路都是森、樹、林的對話。
漫走老官路,沿路都是森、樹、林的對話。

【文.郭美瑜 圖.林格立】

記憶中,阿嬤的大衣總飄散著樟腦的淡香,那是掛在衣櫃捨不得穿出場的貴重衣裳才有的款待。這氣味,曾讓台灣成為世界樟腦王國。

協助尋找百年前苗栗大湖運輸茶、樟腦等物資之山徑「老官路」的師鐸獎得主彭宏源,近年除草、當導覽,用愛鄉之情傳遞古道上的辛香故事。

21世紀台積電所產晶片在全球產業扮演舉足輕重角色,因而被喻為「護國神山」;19世紀台灣茶、蔗糖、樟腦因應國際需求,成為台灣三大出口物資,也為台灣賺進大量外匯而被喻為「台灣三寶」,宛如當時的「護國神山群」。

中興大學森林系退休教授馮豐隆說,樟樹皮有深的縱裂,全株具樟腦般的氣味,可藥用、驅蟲劑、提煉製成樟腦,並作為建材、雕刻。百年前遍布於台灣中低海拔的山林間,因無煙火藥、賽璐珞(Celluloid)及底片發明,做為原料之一的樟腦需求大增,使得台灣成為「樟腦王國」達半世紀之久,直到化學合成的樟腦問世,天然樟腦產業才逐漸式微。樟樹現為淺山常見的行道樹種。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林滿紅在《茶、糖、樟腦業與台灣之社會經濟變遷》著作中指出,當時台灣茶樹多分布在新北石門至彰化的丘陵地,提煉樟腦的樟樹則分布於宜蘭至嘉義的深山,再以肩挑、竹筏將茶、樟腦從山區送往港口輸出。山區因種植經濟價值極大的茶樹及樟樹,是台灣山區得以開發的一大契機。

彭宏源帶鐮刀掃除豪雨過後的倒竹,維護路型。
彭宏源帶鐮刀掃除豪雨過後的倒竹,維護路型。

「樟之細路」古道分級

近年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與台灣千里步道協會等官民協力,理出昔日肩挑、舟筏的茶、樟腦運輸山徑,再結合農路及現今產業道路,串成從桃、竹、苗、台中縱橫380公里的「樟之細路」,是七條國家級長距離綠道之一,以彰顯百年前「樟腦王國」與「茶業大亨」的輝煌歷史,並於2019年與韓國濟州島翰林港的「濟州偶來步道」締結友誼步道,第四屆亞洲步道大會也將於2022年12月在台舉辦,讓國人參與盛會。另外,客委會也委託AXN頻道製播《樟之細路的秘密》節目,讓觀眾一探古道風光。

百年前的茶、樟產區多集中在現今客家庄,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名譽教授吳文星說明,客家移民在原鄉就遍住在丘陵地,來台後也依習慣選擇丘陵地落腳,因環境多茶樹及樟樹,因此以採茶、焗腦為業,隨移民人數增加越往山區開發,衍生漢人與原住民的衝突。

客委會將樟之細路其中七段古道,結合客庄的茶、樟腦之歷史景點,規劃為六條國旅路線,包括桃園的小粗坑古道、新竹的渡南、飛鳳、石峎古道、苗栗的鳴鳳、老官路(又名老官道)及出關古道,並依路況分親子、挑戰、健行三級。

若是漫遊渡南古道,可見日人引進種植的大葉種阿薩姆茶樹,還可順遊台紅茶業文化館、百年三合院「羅屋書院」。步行石峎古道,可遊電視劇《茶金》拍攝地姜阿新洋樓。從古道下到客庄,可品嚐道地的客家粄條、水晶餃等經典客家小吃,或創新的客家菜。

老官路,森、樹、林是主角

大湖老官路位於台三線133.6K至141.1K東側的山稜線,全長約9.2公里,昔日是樟腦、茶及民生物資的運輸山徑,是六條國旅路線中路程最長。向東可眺望台灣小百岳之一、也是泰雅族聖山的馬拉邦山,以及大克山,西為海拔889公尺的關刀山,屬山相豐富古道,秀麗的山景及竹林秘境最吸睛,沿途沒有過多的囂喧,遍路是森、樹、林與果園的對話。走累了可順叉路往台三線。

彭宏源原是苗栗農工森林科主任,2009年全國POWER教師獎、2010年教育部師鐸獎得主,任教時參與調查世居村莊的伯公祠廟,後來擴及大湖全區,還合著相關書籍。退休後恰巧客委會規劃「樟之細路」,他義不容辭加入老官路的考證工程。

師鐸獎得主,傳遞大湖馨香故事

「老官路,我小時候常走,經過幾十年後卻已找不到路。」彭宏源回憶邀兩名同伴先行探路的情景:「三人帶著鐮刀上山,從南湖入口走約半天,劈、劈、劈,還找不到路。」顯示重現古道的艱難挑戰。後來水保局測量人員花17天才將古道定線,最後他還加入手作修復步道工程。

彭宏源說,老官路是1883年當地焗腦大墾戶吳定新與葉春霖赴官府,請稟開闢大湖至卓蘭之道路,作為交通及防範原住民衝突的隘勇路(巡守路線),拓修後成為較具規模的官路。舉凡隘勇、郵驛、公務、商務、挑夫,均以此為唯一的通路,較台三線早了52年通行。台三線開闢後交通便捷,山徑也悄歸自然。

竹林秘境,賽京都嵐山

初秋的大雨過後,彭宏源帶領《光華》團隊走訪老官路。從北入口樟樹樹幹所掛指標「水頭福德祠」拾級而上,山壁下的草堆有掉落的千年桐花點綴著,原生種的台灣百合植株果實垂掛在林緣處,路旁的草莓園有名農婦正在除草。丘陵地沒有車水馬龍,只有農村的寧靜。

越往海拔高處路徑越天然,吸飽水分的大地滋養了各類植物,藤蔓、五節芒竄出擋道,彭宏源拿鐮刀一路披荊斬棘、清除倒竹,手被芒草割傷、腳被樹枝劃破也不以為意,他說「這是家常便飯」。

前行一公里進入大片竹林,陽光從高聳的竹葉縫隙鑽進林間,芬多精環繞四周而感沁涼,洗塵、淨心,讓人有漫步在日本知名的京都嵐山竹林小徑之感。穿過竹林是寬闊的平台,山谷有聚落傍水而居,你可以想像與世無爭的愜意農村生活。沿途,大地因雜草鋪陳顯得柔軟,也有樹根盤曲形成樹梯,路路不相連時有手作的枕木與石塊鋪陳串起。

山林間有座以「編竹夾泥牆」工法建造的老屋。
山林間有座以「編竹夾泥牆」工法建造的老屋。

古道有山羌,喝斥不速之客

山徑有間以台灣傳統建築工法「編竹夾泥牆」所建的廢棄老宅,客語稱「併仔壁(bin eˋbiagˋ)」,這是山上人家及豬舍、牛寮所在,屋後的牆面歷經風霜已經破敗,正當我們從縫隙窺探屋內陳設時,山羌發出短促叫聲,彷彿在喝斥不速之客,我們只得趕忙離去。老宅右前方有株樹形優美的老樹淋漓,再前行,留意腳下,可見山間砌石導水的水路遺跡。

吳文星說,當年漢人往內山推進砍伐樟樹,衍生原、漢爭奪領域而衝突頻仍。目前老官路義和、栗林村交界處仍有座日治大正六年(1917年)所設警察官吏管轄的「境界標」石柱,栗林村、新開村有紀念發生在隘勇線上史事的石碑。制高點是早期銃櫃(槍、彈藥庫)的隘寮,現為觀景平台,可遠眺關刀山及遼闊的鯉魚潭水庫。

彭宏源解說伯公祠廟。
彭宏源解說伯公祠廟。

伯公廟,客庄必遊建築藝術

遊客庄不能錯過客家人篤信的伯公文化,住家、樹下、小路旁、田中央,一粒石(靈石)、祠廟式、廟中廟,每座都是藝術。

「總共238座、340尊伯公。」這是彭宏源調查大湖地區的伯公總數。老官路北口從大寮村大窩橋進入就是大湖鄉大窩地區的「伯公遍路」,約四公里路就有十座伯公廟;大寮村大窩12鄰福德祠的舊祠被抬升於神龕,外覆鋼筋水泥祠室,形成廟中廟。同鄰、地景藝術旁的苦楝樹福德祠,朝上微彎的燕尾脊,石室型的樸素牆面、石板案桌彰顯樸實風格。

大寮村的龜山福德祠較為華麗,大榕樹下的神龕內供奉福德正神牌位,燕尾脊有雕花,祠門牆有浮雕,屋簷有規帶、筒瓦、瓦當、滴水等造型,搭配石板案桌很是古意,石板的跪墊則考驗信眾的膝蓋。

三兩三停車場方圓一公里內可拜訪經典客家歌謠〈客家本色〉創作者涂敏恆故居,或參觀客家三合院老屋、近年新設的地景藝術,或探訪全台少數保存完整、由開拓者陳履獻等人以斧鑿石所開闢寬約60公分的灌溉水路「穿龍(窿)圳」,一窺先民拓墾的艱辛與智慧。

苗栗大湖是農業鄉,草莓、高接梨全國知名,近年許多農民嫁接台灣在地水梨品種「寶島甘露梨」,碩大如圓臉般,肉質細緻多汁,夏秋採收時節躍為中秋佳禮,成了這個山城小鎮的豐收物產。老輩農作時的零嘴「油柑」,也被列為官方輔導栽種的農產品。

客家三合院老宅。
客家三合院老宅。

邀踩踏古道雜草,阻上天收回

客家俗諺:「人勤地獻寶,人懶地生草。」老官路重現後,曾有人酸:「就跟你講嘛,沒有人走」,讓彭宏源擔心旅人寥寥,古道又被上天收復,他除了擔任導覽,還與志工除草維持路型,用愛鄉的誠意邀旅人來訪。

「我能做的有限,但有做總比沒有做要來得好。」文史調查是項與時間賽跑的工程,彭宏源常感訪談越多,就更需加快腳步訪談耆老。他憑著熱愛生長的土地,以「一人團隊」奔走地方,拚出老官路的前塵往事。

專長森林學的他深知,路無人踩踏就會被上天收回,也認為歷史不是僅供憑弔與追憶,他期待古道重生後,慢遊的人潮與返鄉創生的遊子能再度繁榮這個客庄山城。

北投公園中,自然景觀與公共建築和諧相融,訴說著海島與水相親的美學文化。 (林旻萱攝、蕭郢岑設計)
北投公園中,自然景觀與公共建築和諧相融,訴說著海島與水相親的美學文化。 (林旻萱攝、蕭郢岑設計)

延伸閱讀

一日走透透!從銅鑼竹圍出發,九華山、挑鹽古道、圓子山、通宵神社、虎頭山連走

遊昔日的挑夫路軌跡!「2022年米棧古道」摸一摸山頂上的五棵大榕樹,傳說會帶來好運

苗栗大湖二橋改建通車 助紓解草莓季車潮

領有聖旨!探訪水沙漣古道「二坪山」,途經土地公廟舊遺址,回程前來根冰棒小憩一下

相關新聞

台灣的朝聖之路 迎媽祖

每年三、四月的「迎(迓)媽祖」,是台灣最熱鬧的民俗節慶。八天七夜、九天八夜,人們跟著台灣「第一女神」―― 媽祖徒步進香;走在香路上,是人與神、人與自己心靈對話的時刻,也是體現人們無私奉獻與相互扶持的好時光。台灣版的「朝聖之路」,300、400公里的進香路,無論還願、祈願或體驗,苦行過後,你將能感受邁出的每一個步伐,皆蘊含了療癒心靈的感動密碼。

神明的「移動城堡」 神轎與「腳力」

神轎,信眾們虔誠奉獻,藝匠傾力構築之作,彰顯神明的威儀。神明出巡途中,神、神轎、扛轎人以及追隨者,四方交會,共譜宗教旅程中動人篇章。

人與人、人與神的結緣 結緣品的濫觴、多元與初衷

眾香燈腳追隨媽祖進香隊伍,穿越大街、走過小巷,展現對媽祖信仰的信念與堅持,百餘公里路途中,不論是精疲力盡、內急等突發狀況,總有來自四面八方的幫助,為感謝這份難能可貴的緣分,結緣品因此而生。

廟埕的往古來今 古蹟・戲曲・小吃

保存各家名匠精妙手藝,乘載戲班齣齣好戲,也是為居民信仰與聯絡的中心地帶,廟埕與百年歲月下人們的攘來熙往,共寫一段跨世代回憶。

海角天涯,國家寶藏 聽見與海相連的島嶼心跳──鵝鑾鼻遺址

距台北至少半日車程的墾丁,地標性的大尖山昂然屹立,沿途可見淨是蒼鬱蓬勃的綠意,崎嶇嶙峋的礁岩以及沙灘鑲嵌在海岸線上,遠方是隨著地平線舒卷展開的大海,溫潤且生機的風景,喚起人內心難言的萌動。 是以,墾丁,總是有人。無論是燠熱的夏季或者爽涼的秋冬,為了獨特的地景與豐沛的生態,人們情願不遠千里。回首往昔,說來,這一份冥冥裡的嚮往,與千年前的人類在此長期落腳的理由,並無不同。

一座橋的武林 西螺大橋的時代風采

西螺大橋,昔日是遠東第一大橋,1953年通車時,串連台灣西部公路交通與經濟,也是西螺人北上圓夢的起點。而今,她被彰化、雲林兩縣登錄為歷史建築,並朝向轉型為文化觀光橋梁。橋身31處隧道般的鋼拱,伴隨橋上的文化慶典、藝術展覽,延續這座時代之橋的風華史蹟。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