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賴政府新挑戰/食安五環破功 難擋下一場風暴

國中教育會考今登場 考前注意事項一次看

喊口號、大內宣跟不上詐團進化 政府打詐「像打地鼠」

蔡英文總統(右二)前天與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右三)、內政部長林右昌(右一)至刑事警察局視察打詐工作執行。 記者余承翰/攝影
蔡英文總統(右二)前天與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右三)、內政部長林右昌(右一)至刑事警察局視察打詐工作執行。 記者余承翰/攝影

政府去年七月籌組打詐國家隊,行政院今年五月底再成立打詐專責辦公室,政府打詐行動看似積極,但為什麼民眾卻感覺「愈打愈詐」?長輩甚至還天天接詐騙電話、詐騙簡訊,接到心神不寧。政府預算究竟用到哪裡去了?政府打詐除開會搞大內宣,提不出更有效的對策嗎?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詐騙猖獗,從傳統市話詐騙,一路擴散到網路詐騙;以前詐騙不過是騙錢而已,現在連人都被騙去國外「打工」,被迫從事非法行為,甚至遭受非人對待。

這讓民眾對於詐騙感到深惡痛絕,從二○二○年開始,民眾就發現詐騙愈來愈多,而政府從去年才開始有積極動作,儘管敲鑼打鼓的投入很多資源,但民眾始終感受不到打詐的成效。

對許多民眾來說,最大的疑問是,政府不是宣稱積極打詐,但為什麼詐騙電話、簡訊、甚至是廣告卻不減反增?其中一個關鍵是,當政府在打詐的時候,詐騙集團也持續進化,詐騙業務不僅走向集團化發展,甚至還邀集駭客集團,一起做大這個「詐騙生意」,今天騙你「黑貓宅急便沒有你的地址」,明天偽裝成遠通電收,騙你「臨時停車費未繳清」,天天找新花招來騙人。

詐騙集團手法不斷翻新,而政府應對策略卻仍處在舊時代,詐騙集團出一招,政府就接一招,詐團天天變新花樣,政府也只好疲於奔命的接招,宛如在玩打地鼠遊戲,這個新招出來打一下,明天那個新招出來再攔截,政府這種被動迎戰、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方式,政府不覺得累,人民看著都累了,重點是看不到成效。

政府總說要從源頭阻詐,但真正的源頭是什麼?是明白詐騙集團這個產業鏈的變化,只有深入了解產業鏈的改變、重新了解詐騙集團的思維,才能從中找到問題點,各個擊破、從中阻斷。

從駭客到詐騙集團都走向集團化經營,雖說許多詐騙集團都將據點設在海外,詐騙電話也是從海外撥入,但在台灣難道沒有接頭的人?難道完全沒有辦法可以從接頭處就阻斷?每一個詐騙電話號碼、每一個人頭帳戶,難道都查不出誰在使用?難道不能運用最先進的AI技術,針對行為異常的電信門號、人頭戶帳號,做出偵測警示?

政府總說,要變成「有智慧」的政府,在打詐這件事上,能否改變一下思維,用智慧去解析詐騙集團的變化,鬥「智」總比鬥「勇」好,既省時、又省力,如此一來,打詐才有成效。總不能每件事都要等到有人號召群眾走上街頭,要求落實「防詐正義」,政府才願意把打詐當一回事。

行政院 詐騙 詐騙集團 電信詐騙 駭客

延伸閱讀

銀行員涉勾詐團成「地圖砲」?金管會祭出這三招

13億打詐花9億整修場地設備?打詐辦:有誤解

連閣揆陳建仁親友都被騙250萬元 蔡政府再推打詐1.5版

打詐需決心態度 侯友宜:解決第一線執勤困難最重要

相關新聞

國家隊打詐見效? 基層檢吐槽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金管會和數位發展部遭點名是國家打詐隊三大戰犯,台灣高等檢察署昨天表示,經跨部會攜手合作,電信詐騙成長趨勢已趨緩,只有過去高峰期的一半。不過,基層檢察官吐槽,這三個機關相關罰則停業、處分等行政裁罰或控管機制全都付之闕如,也不見有易淪為詐團洗錢管道的虛擬貨幣之監管措施,在亮眼的績效數字背後依然空洞。

詐團買人頭帳戶 1本喊價40萬

「一本人頭帳戶的收購價,已經喊到每本四十萬元了」,台北富邦銀行金融安全部副總經理蔡佩玲昨天在金管會召開的國銀總經理會議上...

喊口號大內宣跟不上詐團進化 政府打詐「像打地鼠」

政府去年七月籌組打詐國家隊,行政院今年五月底再成立打詐專責辦公室,政府打詐行動看似積極,但為什麼民眾卻感覺「愈打愈詐」?...

【即時短評】檢察基層打詐能量已淘空 高層還在表功

台灣高檢署報告懲詐公布數據,凸顯司法對此的重視,資訊顯示壓制犯罪氣焰有成,人民卻對數字冷感,國家機器大選前一番說明的目的...

新聞眼/禁抖音卻不罰臉書 打詐也有意識形態?

行政院成立「打詐國家隊」超過一年,臉書等各種社群平台依舊充斥名人投資詐騙資訊;詐騙橫行,但政府對相關網路平台迄今裁罰案件...

政府堵詐1.5版 陳建仁:防詐如防疫 團結才能做好

詐騙猖獗,行政院長陳建仁昨天與法務部、內政部、數位部、NCC等部會官員同台,提出堵詐一點五版七大宣言。但陳建仁也提到,教...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