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樑/漂綠是碳權交易的市場失靈
「漂綠」是由表示人為刻意的「漂白」與象徵環境永續的「綠色」,所合成的一個新詞;用以說明企業、其他組織或政府,以某些經濟活動展示其對環境永續的付出,但實際上卻是反其道而行,甚至對於環境造成更大的傷害。
但曾幾何時在許多公共論壇的討論,不明就裡地將「多種樹」或「買碳權」等行為,都冠上了漂綠的汙名。
「世界經濟論壇」將常見的企業漂綠「態樣」分為兩大類,第一、「選擇性揭露資訊」:只揭露對環境有正面影響的訊息,卻忽略或漠視對環境可能造成負面影響的訊息;第二、「象徵性的行動」:汲汲營營以表面作為來塑造環境永續的形象,卻怠忽應有的實際減排行動。
按此,漂綠是指一味地宣傳種了多少樹或高調地購買碳權、卻絕口不提自身的碳排或減排努力;多種樹或買碳權本身,並不是漂綠。
根據財政學理論規範面的討論,在既定減排目標下,為達成資源配置效率,要追求的是「成本有效性」;亦即,以整體經濟體系成本最小方式,來達成減排目標。在各種可以達成減排成本有效性的機制設計中,碳權交易制度,最為學者所推崇。
擁有碳權的廠商,固然可以使用其所擁有之碳權,也可以將碳權出售給其他廠商,而以自行減碳的方式,來補足所售出的碳權。賠錢的買賣不會成立,碳權交易的進行,必然是擁有碳權的廠商,出售碳權所能獲得之利益,大於其自行減碳的成本;而購買碳權的廠商所支付之代價,低於其自行減碳的成本。
因此,碳權交易一旦成立,意味的是,市場「看不見的手」,將高減碳成本廠商的減碳責任,經由購買碳權方式,轉移給低減碳成本廠商,進而降低整體減碳的成本。是以,如果買碳權是「漂綠」,這種可以降低整體經濟減碳成本的「漂綠」,難道不應該多多益善?
所以必須要釐清的癥結是,漂綠的問題,不在「多種樹」或「買碳權」等行為,而在於碳權交易的「市場失靈」。回到「世界經濟論壇」所列舉的兩種漂綠態樣,一言以蔽之,其實就是在「資訊不對稱」下,所衍生的市場失靈問題。
企業實際排碳情形為「隱藏資訊」,外界不得而知;根據企業所公布的綠色資訊判斷企業環境永續的努力,結果適得其反,挑選出來不過是善於隱匿排碳資訊的企業,造成「逆選擇」的現象;這正是漂綠態樣一。
企業實際減碳努力為「隱藏行為」,外界難以觀察;既然如此,企業何必認真減碳,應將資源用在象徵性的行動,造成浪費的「道德危機」現象;這正是漂綠態樣二。
由台灣證券交易所和國發基金共同出資成立的「台灣碳權交易所」,已於日前掛牌上路,台灣即將出現媒合碳權供需的自有交易平台。如何促進碳資訊的透明公開與避免市場支配力的影響,是維持市場良善運作、避免市場失靈的首要。
(作者為政大財政系教授兼系主任)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