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警察爆退休潮!彰縣今年555人申請 員警不戀棧嘆「不如歸去」

輕量化機器人協力促智慧製造

圖1 : 目前國內外已有協作機器人整合VR、AI等多項跨領域技術,延伸機器人遠端與彈性應用。(source:8z1xg04k.tinifycdn.com)
圖1 : 目前國內外已有協作機器人整合VR、AI等多項跨領域技術,延伸機器人遠端與彈性應用。(source:8z1xg04k.tinifycdn.com)

[作者 陳念舜]

有別於傳統認知的工業機器人僅為單臂機型,主要用以替代人類執行單純的3k(辛苦、危險、勞累)工作。隨著大國陸續推出製造業回流政策,對於已飽受缺工之苦的業者更是雪上加霜,勢必引進更多輕量化機器人與人協同共工的來提高生產力,並帶來關鍵零組件與安規的龐大商機。

因應傳產製造業更需要藉此來彌補勞動參與率不足,如今工業機器人已不僅止於一種高度整合自動化設備,用來替代人類執行3k工作的單臂機種,在智慧工廠裡更結合了新被賦予的人類或仿生物邏輯判斷能力,如環境感知、姿態規劃、運動控制、行為決策、彈性應用等4大領域所組成的智能平台。

包括驅動機器人應用市場蓬勃發展的因素,也從過去在昏暗、高輻射熱等高危險、高負荷作業環境下,或有侵蝕性化學原物料,須從事有毒物質、病毒試驗等不適合人類生存的環境下,必須導入機器人來執行遠端作業,藉以完全替代人類,從而實現零接觸作業模式。

到了目前,傳產製造業更需要藉此來彌補部份地區進入老齡少子化社會後,導致勞動參與率不足;以及地緣政治衝突造成的逆全球化趨勢,迫使各國爭相提出製造業回流政策,卻缺乏熟練技師而雪上加霜,亟須引進機器人來提高生產力。

人、機協作比重拉近 彌補勞動力下滑缺口

根據2020年9月由世界經濟論壇(WEF)發表的《未來就業報告》就已指出,現階段全球機器人工作量約占整體33%,人力占比為67%,但隨著老齡少子化社會導致工廠人力短缺,將加速自動化趨勢發展。WEF預估到了2025年機器人工作量,將從2020年33%增至47%,代表未來產線安裝自動化設備、機器人裝置及整合應用需求會進一步擴大;人力占比也從2020年的67%減至53%,兩者比重逐漸拉近至平衡,各占一半(50%),代表人機協同共工的新作業模式即將成型,機器人應用也會逐步演進為提供預判與決策。

依工研院產科國際所機械組分析師周暐程進一步分析,過去在機器人1.0自動化階段,主要用於製造業執行重複性高、危險又疲累的任務,此時控制器、伺服馬達與減速機為業界發展重點;到了機器人2.0數位化階段,則開始經由感測器蒐集數據來取得感知能力,促進機器人在工業領域應用擴大,並逐步朝向商業應用拓展,發展視覺檢測、環境感知等蒐集數據的硬軟體。

直到近幾年來進入機器人3.0協同化階段,開始導入影像辨識、自然語言處理及深度學習等技術,實現機器人感知、推理到決策應用,數據分析、深度學習、人機互動和自然語音成為發展重點項目;機器人4.0智能化階段,則企圖透過雲端串流協同與運算能力,促使機器人持續協同及學習,以完成場域自主化運作,以預判決策、數據安全為重點發展。

根據IFR(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obotics)統計2017~2021年間,在人機協作、互動共工趨勢下,更不斷推升協作機器人(Collaborative Robots;cobot)市場逐年快速成長,2021年銷量已達3.9萬台,較去年成長50%、僅次於2018年成長67%;在工業機器人整體占比,也從2017年2.8%增至2021年7.5%。

主要動能包括:效能與成本,基於各應用產業持續尋求提高作業效能、降低總體成本的解決方案;技術驅動創新,將隨著資通訊、智慧化、自動化技術持續進步;進而彌補人力缺口,以順應先進國家人口老化、勞動力不足的趨勢。

目前國內外已有協作機器人整合VR、AI等多項跨領域技術,延伸機器人遠端與彈性應用。如德國DFKI「遠端控制機器人應用方案」,即結合VR與Digital twins技術,以實現遠距維護、生產等應用;日商OMRON以「Cell-line Control system智慧化生產系統」,整合協作機器人、AI、機器視覺及多種感測器,藉以滿足多樣少量化生產需求。

台灣欣橋集團近年來也發表其「協作機器人力回饋控制拋光應用」案例,係結合力回饋感測技術,設定表面施加力道,實現與人手相似磨拋的效果,適用於木質或是金屬表面研磨。以及利用協作機器人堆棧應用」,結合走行軸與on robot夾爪技術等,協助物流業搬運貨物。

協作應用商機成熟 機器人大廠後浪推前浪

協作型機器人品牌(Universal Robots;UR),則自2008年發表全球首款工業用協作型機器人,迄今UR協作型機器人已在全球銷售超過50,000台。UR也因為相信產業的成長與成功來自策略夥伴間的緊密合作,從而積極拓展產品生態系並促進資源交流,攜手凝聚創新動能。對應機器人不同臂長和負載,皆支援UR+生態系中的各式末端夾爪、軟體、配件和應用套件,賦予協作型機器人可彈性部署於不同產業的作業中使用。

面對當今全世界對於自動化需求因素不斷成長,包括保護員工不受危險和單調任務影響;企業將生產轉移到離家更近的地方,以應對環境變動;以及勞動力短缺,將成為未來不可輕視的挑戰。具備輕巧、編程簡易特性的UR機器人,將能快速導入至工廠既有產線上,釋放人力完成更有價值的任務,協助中小企業加速升級步伐,今年UR已正式宣佈全球員工人數達到1,000人,並加碼推出新款UR20機種。

Universal Robots總裁Kim Povlsen表示:「依自家統計數據顯示,UR至今只接觸約2% 全球所有潛在客戶,因此市場極富有潛力;在慶祝今天所創下的里程時,我們的目光堅定投向未來旅程,UR20則是最近推出的首款新一代協作型機器人。」

UR20除了採取全新關節設計而加速生產週期,更能處理重型物料之外,延伸至1,750mm臂長則是專為歐盟標準棧板的最大堆疊高度所設計,全面改寫包裝與堆棧模式;占地面積小,能讓企業在現有廠房裡保有更多作業空間;更整合了進階軟體強化技術,提供使用者前所未見的運動控制能力,實現端到端(E2E)自動化目標。未來UR20還可導入於焊接作業、物料處理、機台上下料與操作等應用場景,也同樣能和廣大合作夥伴生態系打造的創新解決方案結合。

根據IFR統計台灣2021年導入機器人數量為全球排名前十,相較前一年成長31%,顯示在疫情趨緩和台商回流後,產線上的人力需求持續高漲。Universal Robots 大中華區總裁蘇璧凱Adam Sobieski也認為:「台灣以出色的製造技術與人才享譽國際,看準製造業聚落的在地自動化成長動能,UR在台灣主要城市設有技術支援和訓練基地,設立服務據點推廣協作型機器人之外,進一步敏捷應對客戶需求,全面推廣協作型機器人技術。」

【欲閱讀更豐富的內容,請參閱2022.12月(第87期)小型機器手臂智動化Smart Auto雜誌

2022.12月(第87期)小型機器手臂
2022.12月(第87期)小型機器手臂

延伸閱讀

獅子在田埂間悠哉漫步!淡定農民「站超近滑手機」網驚:小狗般的存在?

向人類求救?海龜遭虎鯊「尖牙大嘴追殺」想上船 勇男伸手搶命結局曝光

棉被裡伸出「詭異蒼白小手」緊握她!網揭露真相:不是小孩的手

神在哪裡?基因密碼告訴你

相關新聞

落實馬達節能維運服務

迎接這波來勢洶洶的綠色通膨浪潮下,就連鮮少調漲的住商用電也無法倖免。惟若對於近年來持續投入開發再生能源、高能效馬達等節能減碳設備軟硬體和系統整合商而言,則可望將之深入智慧城市建築、產業應用,未來甚至還可望加速AI、Digital twins落地,掌握設備維運服務商機。

馬達自動化系統加速節能

根據能源局統計,目前在台灣工業部門約占總用電量一半以上(56%),馬達驅動系統又占其中64%;若再加入廠區既有的廠務設備,涵括:空壓機、廢水及排氣處理的泵浦、空調系統的冰水機等驅動馬達,恐將達到70%;甫於2023年落幕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8次締約方大會(COP28),更要求實現2030年能效倍增目標,顯見透過馬達增效、節能減碳已刻不容緩!

機械產業白皮書勾勒10年藍圖

面對近年國內外政經情勢快速演變,機械公會在今年初與工研院合作發表新版《台灣機械產業白皮書》,並勾勒出了2035年機械產業的發展情境及目標為:產值倍增突破3兆、附加價值率達到35%以上、與人均產值新台幣600萬元的10年藍圖。

IPC引AI、資安盼觸底反彈

儘管因疫情期間遠距作業需求不再,加上總體經濟景氣低迷,都讓2023年台灣IPC產業盡力去庫存、大廠營收普遍不佳。所幸隨著人工智慧(AI)話題興起,促使業者分別投入邊緣AI算力和應用發展,進而打造軟體平台練功、提升OT資安實力,可望能觸底反彈。

加入AI更帶勁!IPC助益邊緣運算新動能

隨著AIoT架構不斷的擴展,再加上AI技術的持續成熟,邊緣運算結合人工智慧技術的「邊緣AI」開始成為市場的新寵,為邊緣運算技術帶來新一波的動能,而IPC更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工具機數位分身 實現AI智造願景

數位分身可以預測機器的運作狀態,透過結合實際機器運作資訊,最大限度地發揮實際系統的性能。此外,還能更精確地掌握因故障、壽命終止等原因進行維護的時機,實現機械系統更好的運作。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