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台灣大選後 政治與兩岸關係的重新檢視

賴清德僅獲得40.05%的選票支持(即558萬餘票)來看,與4年前蔡英文817萬票相較,少了259萬票左右,因此他的勝選感言,講得多少有點心虛。
賴清德僅獲得40.05%的選票支持(即558萬餘票)來看,與4年前蔡英文817萬票相較,少了259萬票左右,因此他的勝選感言,講得多少有點心虛。

【文.莊嘉宏】

2024年總統大選在1月13日結束,結果並無意外,賴清德僅以40.05%的支持度贏得勝選。投票日當日天氣甚好,從選前之夜的台鐵運輸量,創下75萬人次的歷史紀錄、投票日各投票所均出現大量年輕族群身影來看,2024年大選的投票率果然逼近歷史紀錄,年輕族群與中間族群也將再次扮演打破藍綠對決,這個幾十年不變的政治戲碼的關鍵角色。

如果以政治光譜來看,過去2、30年,統獨問題在每屆台灣大選中往往佔據要角,藍綠各有所好,台灣也因此陷入政治內耗、族群撕裂了十數年的黑暗期。所幸,民主制度最大的價值,在於讓任何政治威權都難以永久生存。不論是早年的國民黨執政,或者這8年來蔡英文政府主政,但凡漠視人民權益、倒行逆施的,不論是明火執杖的從事,或者暗度陳倉的執行,每隔幾年都會被人民以手中的選票打下分數。

民主制度講究少數服從多數,如果從投票行為來看,可加以理解為:「不是講話大聲的就能主導,而是講的話要能讓百姓認同」。因此即便蔡英文政府大肆對外購買武器營造兩岸之間的肅殺氣氛,即便在選舉期間有心人士企圖操作兩岸議題、大賣芒果乾,即便不肖網軍企圖塑造輿論風向,即便連國防部都大搞烏龍地將大陸的衛星翻譯成對台灣射出飛彈,因而遭受介選的抨擊…等。統獨議題在這次的選戰中,始終沒有真正發酵過。

原因很簡單,台灣有許多比統獨更重要的事,需要台灣人民真正去關心。而這一點,民進黨到現在都還沒有覺悟。

這次民進黨的選舉伎倆,明顯仍然停留在「愛台灣、辣台妹、戰貓、金孫…」等族繁不及備載的口號與封神的漩渦中打轉。老狗玩不出新把戲雖然是任何政黨都會遇到的問題,但讓人意外的,在民進黨身上竟然來得這麼快。

民進黨政府掌握長達8年全面執政的執政優勢,在這次的選戰中,卻落得以鞏固基本盤為選戰方針、落得需在同溫層當中取暖、落得將批判在野黨作為選舉主軸的窘境。因此可以說2024年的總統大選,實際上已經對蔡英文執政8年的表現打下不及格的分數。賴清德在這場大選的選舉期間,民調的支持度始終沒有突破40%的關卡,因此也可以反過來說,台灣在事實上有將近60%的百姓不支持民進黨政府。

民主與進步從來不是少數政黨專屬的價值,愛台灣也不應該成為特定政黨支持者才敢高呼的口號。這些在本質上屬於台灣這片土地上的基本價值,已經慢慢從民進黨的壓箱寶,轉型成為各政黨都一致主張的共識。

而年輕人反對權威雖說是天性,但年輕的選民也會有老的一天。民進黨在過去30年,因為年輕族群天生反對兩蔣遺留下來的權威體制所累積的政治紅利,正在迅速消耗。過去的國民黨,便是今日的民進黨的最好借鏡。要知道,在今年的首投族的成長過程中,過去24年裡,有長達三分之二的時間是由民進黨執政,因此誰才是權威?還是老蔣或小蔣嗎?值得讓人深思,這部分從此次柯文哲與民眾黨的竄出便得到若干印證。

也因此,不論統獨議題也好,去蔣、去中、反中議題也罷,這些意識形態在未來的4年還能夠繼續做為台灣的政治主軸嗎?值得重新檢視。

更值得加以重視的是,回顧這半年來的競選活動可以發現,大陸軍事威脅論(在網路上被戲謔地稱為「芒果乾」,因為音同「亡國感」),並沒有真正成為左右這次選舉的關鍵議題。

分析其原因,部分是因為台灣對大陸的軍事動態的相關研究,越來越趨於常態性,不論質與量都顯著提升,越來越能了解解放軍所做的軍事動態的背後意義,例如早些年民進黨政府常常刻意地將解放軍對美國軍事行為的因應,在島內大肆宣傳為對台的武力威脅,但在這次的選戰中,可以發現,這種張冠李戴、恐嚇台灣百姓的手法,越來越不受青睞,並且越來越被質疑。隨著資訊越來越透明,選民自然也不會動輒隨民進黨政府大肆販賣的芒果乾起舞。

另一方面,民進黨在這次選舉中雖然獲勝,但支持度僅達40.05%,並且在立法委員席次上大幅減少,無法繼續在立法院維持過半席次,這意味著以全面執政作為護航手段的貪污金鐘罩已破。這種缺乏過半民意基礎的勝選者,從上任之日便預言跛腳,過去藉由全面執政優勢一手遮天的種種匪夷所思的「行政機密」,例如蔡英文的博士論文、高端疫苗的採購合約等,都有可能藉由立法院「文件調查權」的行使而逐一解密,蔡英文8年來的執政遮羞布即將被揭開,日後台灣的立法院問政新聞,必然辛辣而熱鬧。

立法院佔最多席次的國民黨,繼續追打過去民進黨執政時期的貪腐議題,可以預期,力道將大幅增加;而在法案的推動上,民眾黨也未必能夠扮演關鍵少數,畢竟才剛經歷過一場功敗垂成的藍白合,多少表徵了國民、民眾兩黨在基本價值上的立場一致,不然談甚麼藍白合?平心而論,民眾黨所扮演的角色,較多的可能反而是國民兩黨同流合汙時,取代過去的時代力量,在國會殿堂上再次上映怒漢議政的戲碼,如此而已。

再者,從賴清德僅獲得40.05%的選票支持(即558萬餘票)來看,也相當於是說,賴清德敗掉了蔡英文及民進黨政府在2020年積累的817萬票當中的259萬票左右,因此他的勝選感言,講得多少有點心虛。而弔詭的是,這種相對少的勝選票數及所代表的薄弱的民意基礎,卻為未來的兩岸關係趨於和平,打下了關鍵的基礎。

簡單的說,中國大陸並不需要在台灣有近6成的百姓不支持民進黨政府的狀況下,對台灣懷有敵意。相互理解的持續溝通,溫和穩健的兩岸關係,這條路雖一直受到民進黨政府的阻擾、亂扣紅帽,但透過這次選舉結果來看,並沒有走錯。

也因此,大陸其實可以再次調整對台方針,使兩岸關係更趨於緩和,維持和平基調,因為如果對台灣繼續沿用過去文攻武嚇的手段,反而正中民進黨的下懷,並讓年輕一代的台灣人產生新的反感的群體記憶。

既然從歷史上的驗證得出,對台方針以文攻武嚇並不能夠奏效,不如從影視、音樂、戲劇等領域著手,培養出兩岸年輕族群之間互相認同的默契與情感。如同男女交往,心甘情願才能長久,強摘的瓜果則往往不甜。企盼有朝一日,不論統獨也好,戰爭與和平也罷,都不要再成為台灣大選的話題主軸。

《獨家報導》第1225期+第1226期 大佛心印直了成佛 最強開運攻略秘笈歷年來超震撼曝光 妙天禪師首度公開高階禪法
《獨家報導》第1225期+第1226期 大佛心印直了成佛 最強開運攻略秘笈歷年來超震撼曝光 妙天禪師首度公開高階禪法

本文授權自獨家報導,原文見此

延伸閱讀》

駕駛換手 安全帶綁緊

給賴總統一封信 成功領導者七堂必修課

賴清德和平的第一哩路

【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資料來源《獨家報導》,謝謝】

延伸閱讀

陸學者:賴清德能勝出,「中國因素」起重要作用

施明德辭世 賴清德哀悼:智慧勇敢的政治家

蔡英文昨赴榮總探視 哀傷不捨施明德辭世

立法院朝小野大 路透:賴清德可能面臨艱辛處境

相關新聞

「林北」想起PLP外交部長 吳釗燮還不道歉?

話說在陳水扁擔任總統的2004年9月,新加坡外長楊榮文在聯合國大會發表「褒中辱台」的言論,第一任民進黨籍外交部長陳唐山,在面對台南鄉親的一場聚會中,以閩南語痛批新加坡是「鼻屎大的國家」,對中國大陸的言論是「捧卵葩」行為,次日被披露在媒體上,立刻引起各方關注。

說好話、做好事、存好心 賴總統任重道遠

再過幾天,520總統府即將迎來新主人–賴清德風光上任,台灣將又一次登上國際新聞版面。主要原因不是新總統賴清德好棒棒,畢竟他面臨的是支持度僅4成、痛失國會第一大黨的「雙少數」局面,國際關注的是台灣有個強大的政治對手,台海未來是和或戰,繫乎賴總統一念之間。

PChome、ONE BOY浪滔盡 唯「韌性」屹立不搖

近年來,各行各業的焦慮感不斷提升,之前大家說世界進入了「VUCA時代」(Volatility易變性、Uncertainty不確定性、Complexity複雜性、Ambiguity模糊性);後來又出現另一個名詞叫做「BANI時代」(Brittle脆弱易碎、Anxious焦慮、Non-Linear非線性、Incomprehensible無法理解)。

台灣戰情室/台海安全亮橘燈 共軍黃岩島出拳「圍島畫圈」應對

共軍首艘具有電磁彈射艦載機能力的「福建號」傳統動力航母,於5月8日在長江口東南一帶海域進行海上動力測試後,美海軍勃克級導彈驅逐艦「海爾賽號」(USS Halsey,DDG-97)8日通過台灣海峽海域,由北而南。10日進入西沙海域。

中國離島「兆瓦級」浪能充電寶亮相

5月10日,2024年中國品牌日活動在上海開幕,活動主題是「中國品牌,世界共用;國貨潮牌,品築未來」。大陸央視特別報導一則,介紹首台國產「兆瓦級漂浮式波浪能發電裝置」,能為遠海島礁增加一個大型「移動充電寶(器)」─「南鯤」號模型於中國品牌日活動中亮相。

春天的「富基漁港」很療癒 姊妹餐廳阿琴花枝寶寶守護者

新北市石門區的「富基漁港」正值花枝產季,肉質Q彈鮮甜是饕客不可錯過的美味春之料理,加上正值繁殖季,到富基漁港姊妹餐廳可以看到已孵化的呆萌可愛的「花枝寶寶」,極能療癒身心靈。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