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蘭/3C產品 無法代替父母育兒

孩子過度沉迷3C,恐致學習落後、人際互動不佳,家長應多陪伴孩子戒除,必要時尋求醫療協助。圖/南投醫院提供
孩子過度沉迷3C,恐致學習落後、人際互動不佳,家長應多陪伴孩子戒除,必要時尋求醫療協助。圖/南投醫院提供

洪蘭
洪蘭
台灣現在3C產品氾濫嚴重,孩子沒有手機會抓狂,最近有個十歲的兒子因手機被沒收,用七十五%的酒精噴爸爸的眼睛,更有因為上課玩手機被沒收而跳樓,沒有手機連命都不要了。

台師大的調查發現,一歲的幼兒有六十%在玩手機,二歲的則高達九十%,而且每天玩一小時以上。先不談電子產品對眼睛的傷害(幼兒眼球尚未發育完成,神經纖維外面的髓鞘也未包完成)和造成過動注意力缺失(ADHD)的機率(西雅圖華盛頓大學的研究發現十個月大的嬰兒,每增加一小時的電視時間,七歲進學時ADHD的機率增加十%),電子產品對幼兒最大的傷害在情緒的發展。

情緒的發展需要與真人面對面的互動,從面孔表情、語氣及肢體語言的立即回饋來學習解釋情緒,電子產品是單向的,它無法做到這點。密西根大學醫學院柴嘉尼(H.Chagani)羅馬尼亞孤兒院兒童大腦的研究發現,情緒的窗口關得最早,大約五歲左右就關閉了,這時沒有學好情緒控制,以後就晚了。愛的反面不是恨,而是冷漠,當孩子的需求被忽略時,會嚴重影響他情緒的發展,而一個情緒不穩的人,能力再好也沒有人敢用。

我在捷運上看到一個推車中的嬰兒哭個不停,而她的媽媽只是用腳去踢動推車,眼睛緊盯著手機,連眼皮都沒有抬一下。後來有人受不了了,彎腰把掉落的奶嘴塞回嬰兒的嘴巴,哭聲就停止了。令人驚訝的是,這個媽媽還是沒有抬起頭來看一下她的孩子為什麼不哭了。

父母情緒的立即回應有多重要?母親若有產後憂鬱症,冷漠對待孩子,忽略他情緒的需求時,雖然才十二個月,寶寶大腦情緒迴路的發展已經不正常了。

表象基因學(Epigenetics)的研究發現幼年的經驗會深入到DNA的層次,影響基因的開或關。有一個實驗是電擊剛出生不滿十天的小鼠,這時,只要媽媽在旁邊,小鼠的大腦不會分泌壓力荷蒙爾,因為它有礙大腦的發育;但是如果把媽媽移走,那麼小鼠的大腦立刻分泌壓力荷蒙爾出來,準備「戰或逃」。十天之後,大腦已經發育完成了,那麼媽媽在不在旁邊都沒有關係,電牠時,牠都會產生壓力荷蒙爾。幼年期父母的回應很重要,這是安全感的來源。

去年疫情時,新加坡的李顯龍總理要求老師拿下口罩教學,因為孩子需要看到老師的面孔才能學會情緒調控。密西根大學的研究發現用手機平板電腦去安撫三到五歲孩子的情緒,雖然暫時有效,但長遠來看,反而會導致孩子更難管教,脾氣發作時更為劇烈,因為電子產品取代了他們獨立調節情緒的機會,一條不常用的迴路會被別人拿去用,他們後來就不會控制情緒了。

孩子需要管教,我們是透過被人管理才學會管理自己,一開始沒有外在的控制,內在的控制也不會產生。父母不可討好孩子,父母不是他的朋友而是他的榜樣。父母必須得到孩子的尊重,因為人不會聽他不尊敬的人的話。

阻擋潮流只會被潮流吞沒,唯一應對的方式是教會孩子自制自律,紀律永遠是成功的基石。

(作者為中原大學、台北醫學大學、中央大學講座教授)

延伸閱讀

全大運/來不及見爺爺最後一面 鏈球女王飆淚奪金獻天上至親

被公托排除在外? 高雄身障兒家長爭取寒暑假課輔平權

嗯嗯不順、挑食、討厭刷牙!孩子成長期父母的十大擔憂

基因騙不了!Grace費盡心思想 但女兒這點依然像阿翔

相關新聞

廖元豪/聯合政府的藍白拖

明明大多數民意都期待政黨輪替,為什麼賴清德還能老神在在?為什麼民進黨在施政與政治人物品德上連番出包,卻似乎吃定多數民意根...

楊志良/中華民國敗亡中

如果你不喜歡中華民國這四個字,那也就是台灣在敗亡中。

辛翠玲/立陶宛-領頭羊式的歐盟外交先鋒

刻正競選連任的立陶宛總統瑙塞達,在該國媒體詢問台灣問題時,直言不支持我國代表處續以Taiwanese(台灣的/台灣人)命...

葉金川/人口結構與護理人力

台灣現今少子化與高齡化的問題,人口結構出現急劇變化:我出生那年(一九五○年),有四十二萬多新生兒報到,廿四年後的虎年(一...

洪蘭/母親是孩子最初的老師

一名學生來找我,說清明節跟她新婚的先生去掃墓時,發現她的公婆和族中長輩都死於阿茲海默症。她嚇了一跳,後悔當時上課時沒有好...

廖元豪/批評以色列=反猶=種族歧視?

美國眾議院五月一日通過「反猶察覺法」(Antisemitism Awareness Act)。它外觀看來是個防止「反猶太...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