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多億年前就存在!大陸科學家發現最古老恒星遺跡

138億年前,宇宙誕生之初的第一代超大品質恒星是否存在,一直是困擾科學界的謎團。大陸科研人員通過多年研究,在國際上首次發現第一代超大品質恒星的化學遺跡,從而證明這類宇宙中最古老恒星確實存在,這對探索恒星的起源與演化具有重要意義。該科研成果於6月7日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線上發表。
據央視新聞APP報導,為了揭開第一代超大品質恒星是否存在這個謎團,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的科研團隊,利用位於河北興隆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郭守敬望遠鏡開展相關研究工作。科研人員通過該望遠鏡獲得的數百萬條恒星光譜,發現在銀河系銀暈上存在一顆品質大約為0.5個太陽品質的恒星,距離地球約3,327光年,它的金屬元素含量極低,符合理論上第一代恒星終結後孕育的第二代恒星特徵。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副研究員邢千帆指出,他們利用LAMOST(郭守敬望遠鏡)產生的500多萬條恒星光譜,從中找出了鎂含量最低的一顆恒星,獲取了它的高解析度光譜,與超新星理論模型的計算值進行比較,確定了這顆恒星中的這些元素來自260倍太陽品質的第一代恒星。
據悉,第一代恒星品質可達太陽品質的140倍到260倍,屬於超大品質恒星,是宇宙中最古老的恒星。這類恒星存在於130多億年前宇宙誕生初期,但是壽命只有300萬年左右,隨後便會發生超新星爆發,孕育出科研人員們發現的第二代恒星。
邢千帆比喻這次科研工作就是,通過現存的第二代恒星的DNA,發現了其父輩恒星的特徵。第一代恒星,它有很多「孩子」(第二代恒星),但是這些「孩子」中最長壽的這個恒星,能活到現在,壽命已經達到130多億年。科研人員觀測到這顆「長壽」恒星,並通過對它的研究,推出它的上一代恒星的品質、性質。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趙剛研究員則指出,下一步科研團隊將通過LAMOST(郭守敬望遠鏡)的海量資料,來反演最初第一代恒星的不同品質恒星的分佈,探索整個宇宙的演化歷史和恒星的演化歷史。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