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遭周刊爆男友是200公分經紀人?李多慧罕見用中文回應「感到非常疲憊」

神學士掌權後...赴阿富汗旅遊暴增十倍 「這國」遊客占最大宗

屏東榮總傳醫療暴力!7旬翁闖門診揍醫師 勸架護理師動胎氣

2024癌症論壇/倡議國人預防癌症 專家共識聚焦3方向

聯合報與國衛院所攜手合作舉辦2024年癌症論壇「Love & Care友善抗癌行動」,國民健康署署長吳昭軍(左起)、中央研究院院士楊泮池、立法委員王正旭、中央研究院生醫轉譯研究中心執行長陶秘華、臺北榮總婦女醫學部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內科臨床教授邱瀚模一同回答聽眾疑問。記者余承翰/攝影
聯合報與國衛院所攜手合作舉辦2024年癌症論壇「Love & Care友善抗癌行動」,國民健康署署長吳昭軍(左起)、中央研究院院士楊泮池、立法委員王正旭、中央研究院生醫轉譯研究中心執行長陶秘華、臺北榮總婦女醫學部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內科臨床教授邱瀚模一同回答聽眾疑問。記者余承翰/攝影

癌症連續41年居國人十大死因之首,每年約有12.1萬人罹癌,5.2萬多人死亡,依110年統計,每4分19秒就有1人罹癌,國人更是「聞癌色變」。但早期篩檢、診治,癌症0到1期5年存活率為第4期2至7倍,國健署提供五大癌症篩檢,全基因檢測協助個人化健康規畫,中院也正研發癌症疫苗,期盼及早診治癌症,提升癌症存活率。

聯合報連續第6年與國衛院攜手舉行癌症論壇活動,今年論壇主題是「Love & Care友善抗癌行動」,繼昨天之後,今天繼續第二天的議程。連續兩天活動中,超過20名重磅級專家、學者登台分享最新癌症相關政策、治療趨勢等最新資訊,現場300多名民眾也熱情參與。

為及早發現癌症,國健署長吳昭軍說,國健署提供五大癌症篩檢,包括子宮頸癌、乳癌、口腔癌、大腸癌及肺癌,據統計,112年癌症篩檢481萬人次,總共發現癌前病變5萬人、確定罹癌達1.3萬人。為降低癌症發生率及死亡率,與健保署自去年6月起推動「全民健保癌症治療品質改善計畫」,對癌症篩檢發現疑似異常個案,開啟「主動追陽」模式,協助民眾就醫與治療。

肺癌已躍升癌症發生人數及死亡率第一名,民國111年7月1日起開辦肺癌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截至去年12月,共有7.8萬人接受篩檢,發現956名肺癌個案,其中813人為早期個案,占比為85%。

「肺癌在台灣,很特別是,不抽菸的肺癌個案特別多。」中研院士楊泮池表示,這不只在台灣,不抽菸的肺癌已是世界第五大癌症死因,且全球肺癌患者逾3成沒有吸菸史,不抽菸的肺癌在全球有明顯增加的趨勢。

不抽菸為何會罹患肺癌?楊泮池說,多為家族史與環境暴露有關,尤其是家族血親有2名以上肺癌患者,屬於多發情形,經估算10年內,100人中有7、8人會得到肺癌,相對比只有1名親人罹患肺癌者,100人中僅有3人會得到肺癌,比率高出很多。

為預防肺癌,楊泮池說,不要等到出現症狀才就醫,早期肺癌沒有症狀,等到症狀出現,「大多數病人都是晚期」。國健署針對高風險族群提供公費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針對不吸菸肺癌篩檢,以提高第一期肺癌的診斷率及五年存活率,未來精準醫學更可能讓肺癌變成慢性病。

50歲以下大腸癌患者增加已全球性趨勢,但台灣增加幅度已成亞太第一名。台大醫學院內科臨床教授邱瀚模指出,目前男性發生率已達每10萬人口43人,女性每10萬人口29人,已有多篇研究證典,當大腸癌發生率達到每10萬人口30人時,就應進行大規模篩檢,台灣大腸癌篩檢下修到45歲已是國際趨勢,台灣必須有自己的政策。

邱瀚模分析台大健康管理中心17年資料,接受大腸鏡檢查者,40歲到49歲民眾,發現大顆腫瘤的進行性腺瘤正快速增加,發生風險較他們的父母那一代增加1.5倍以上。

邱瀚模主持台灣大腸癌篩檢計畫已10年,多來他也觀察,1960出生之後的世代,年輕大腸癌的患者增加迅速,而與國科會研究發現,台灣年輕癌友的基因突變可能不同,未來治療與預防都有不同方向。

是否放寬多種癌症篩檢年齡或無癌症家族史民眾,吳昭軍指出,須有科學實證,目前大腸癌篩檢下修至45歲,進行評估中;立委王正旭表示,他今年3月曾在立法院財政委員會針對癌症篩檢提出修正案,如果民眾配合國家政策進行健康檢查,所需支出能以節稅方式核抵,作為鼓勵民眾接受健檢的誘因。

除篩檢外,預防也十分重要,吳昭軍說,國健署自107年12月25日起全面提供國中女生接種人類乳突病毒(HPV)疫苗 ,但HPV疫苗對男性頭頸癌、口咽癌等癌症也有預防作用,希望爭取預算,也為國中男生全面施打HPV疫苗,並盼明年上路。

研究證實癌症發生與基因突變有關,台北榮總婦女醫學部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指出,現在已有超過700位民眾進行全基因檢測(Whole Genome Sequencing,WGS),以關注健康的正常人和擁有家族癌症史的高風險族群占35%。

民眾可以利用全基因檢測來進行精準預防醫學,透過解開人體的基因密碼,辨認出高風險潛在疾病,並量身定製個人化的預防策略。張家銘強調,像喝酒易臉紅,即是ALDH2基因遺傳變異,心血管疾病和失智症風險就會提高;而年輕時膽固醇偏高,即可能有APOE基因,要小心失智風險。如能提早了解先天的基因風險,就能找出可能面臨健康風險的因子進行預防。

此外,檢測、分析癌細胞突變點,搭配運用mRNA科技,便可用於製造個人化癌症疫苗,中研院生醫轉譯研究中心執行長陶秘華指出,癌症疫苗的作用原理在於運用原發癌癌細胞中的「基因突變位點」,設計多價mRNA個人化癌症疫苗,而疫苗可引發免疫細胞「殺手型T細胞」辨識微小癌細胞,並予以殲滅。

陶秘華指出,這樣的作用機制可同時對付原發癌、轉移癌,即使癌細胞在微轉移階段,或跑到某器官冬眠,免疫細胞T細胞還是可以把這些潛藏的癌細胞揪出來,癌細胞就沒有機會壯大、作亂,若未來癌友注射這樣的疫苗,或可幫助預防癌症復發。目前相關技術還在研究階段,期待往後透過mRNA個人化癌症疫苗研發、運用,可讓癌轉移、復發風險大幅降低,並節省更多醫療花費。

聯合報健康事業部營運長吳貞瑩表示,今年的癌症論壇的報名名單中,有位林先生留言,去年參加聯合報舉辦的全民男性健康日講座,意外發現攝護腺特定抗原(PSA)數值偏高,進一步檢查確診攝護腺癌第二期,目前正接受治療中,十分鼓舞人心。

吳貞瑩說,若以「友善抗癌」議題詢問AI軟體,其答覆認為,最重要的是「態度」,社會大眾應以尊重、公平的態度對待每一位癌友、癌友家人;再來就是陪伴、協助家務、心理諮商;最後需多宣傳正確抗癌知識,提高人們對癌症的認識,而聯合報正實踐這樣的行動、理念,期待可以傳遞更多抗癌的友善力量,讓更多癌友、癌友家人得到支持、援助。

聯合報連續第6年與國衛院攜手舉行癌症論壇活動,今年論壇主題是「Love & Care友善抗癌行動」,今天繼續第二天的議程。連續兩天活動中,超過20名重磅級專家、學者登台分享最新癌症相關政策、治療趨勢等最新資訊,現場300多名民眾也熱情參與。記者余承翰/攝影
聯合報連續第6年與國衛院攜手舉行癌症論壇活動,今年論壇主題是「Love & Care友善抗癌行動」,今天繼續第二天的議程。連續兩天活動中,超過20名重磅級專家、學者登台分享最新癌症相關政策、治療趨勢等最新資訊,現場300多名民眾也熱情參與。記者余承翰/攝影
聯合報與國衛院所攜手合作舉辦2024年癌症論壇「Love & Care友善抗癌行動」,聯合報健康事業部策略長洪淑惠(右起)、臺北榮總婦女醫學部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立法委員王正旭、中央研究院院士楊泮池、國民健康署署長吳昭軍、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內科臨床教授邱瀚模、中央研究院生醫轉譯研究中心執行長陶秘華、聯合報健康事業部營運長吳貞瑩蒞臨出席,共襄盛舉。記者余承翰/攝影
聯合報與國衛院所攜手合作舉辦2024年癌症論壇「Love & Care友善抗癌行動」,聯合報健康事業部策略長洪淑惠(右起)、臺北榮總婦女醫學部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立法委員王正旭、中央研究院院士楊泮池、國民健康署署長吳昭軍、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內科臨床教授邱瀚模、中央研究院生醫轉譯研究中心執行長陶秘華、聯合報健康事業部營運長吳貞瑩蒞臨出席,共襄盛舉。記者余承翰/攝影
台北榮總婦女醫學部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於「2024年癌症論壇」中指出,現在已有超過700位民眾進行全基因檢測(Whole Genome Sequencing,WGS),以關注健康的正常人和擁有家族癌症史的高風險族群占35%。記者余承翰/攝影
台北榮總婦女醫學部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於「2024年癌症論壇」中指出,現在已有超過700位民眾進行全基因檢測(Whole Genome Sequencing,WGS),以關注健康的正常人和擁有家族癌症史的高風險族群占35%。記者余承翰/攝影
聯合報健康事業部營運長吳貞瑩於「2024年癌症論壇」中表示,聯合報期待傳遞更多抗癌的友善力量,讓更多癌友、癌友家人得到支持、援助。記者余承翰/攝影
聯合報健康事業部營運長吳貞瑩於「2024年癌症論壇」中表示,聯合報期待傳遞更多抗癌的友善力量,讓更多癌友、癌友家人得到支持、援助。記者余承翰/攝影
台大醫學院教授邱瀚模於「2024年癌症論壇」中指出,分析台大健康管理中心17年資料,接受大腸鏡檢查者中,40歲到49歲民眾有大顆腫瘤的進行性腺瘤發生率快速增加,風險較他們的父母那一代增加1.5倍以上。記者余承翰/攝影
台大醫學院教授邱瀚模於「2024年癌症論壇」中指出,分析台大健康管理中心17年資料,接受大腸鏡檢查者中,40歲到49歲民眾有大顆腫瘤的進行性腺瘤發生率快速增加,風險較他們的父母那一代增加1.5倍以上。記者余承翰/攝影
中研院院士楊泮池於「2024年癌症論壇」中指出,預防肺癌,不要等到出現症狀才就醫,早期肺癌沒有症狀,等到症狀出現,「大多數病人都是晚期」。記者余承翰/攝影
中研院院士楊泮池於「2024年癌症論壇」中指出,預防肺癌,不要等到出現症狀才就醫,早期肺癌沒有症狀,等到症狀出現,「大多數病人都是晚期」。記者余承翰/攝影
聯合報與國衛院所攜手合作舉辦2024年癌症論壇「Love & Care友善抗癌行動」,出席貴賓與民眾一同合影。記者余承翰/攝影
聯合報與國衛院所攜手合作舉辦2024年癌症論壇「Love & Care友善抗癌行動」,出席貴賓與民眾一同合影。記者余承翰/攝影
立委王正旭表示,他今年3月曾在立法院財政委員會針對癌症篩檢提出修正案,如果民眾配合國家政策進行健康檢查,所需支出能以節稅方式核抵,作為鼓勵民眾接受健檢的誘因。記者余承翰/攝影
立委王正旭表示,他今年3月曾在立法院財政委員會針對癌症篩檢提出修正案,如果民眾配合國家政策進行健康檢查,所需支出能以節稅方式核抵,作為鼓勵民眾接受健檢的誘因。記者余承翰/攝影
中研院生醫轉譯研究中心執行長陶秘華於「2024年癌症論壇」中指出,癌症疫苗的作用原理在於運用原發癌癌細胞中的「基因突變位點」,設計多價mRNA個人化癌症疫苗,而疫苗可引發免疫細胞「殺手型T細胞」辨識微小癌細胞,予以殲滅。記者余承翰/攝影
中研院生醫轉譯研究中心執行長陶秘華於「2024年癌症論壇」中指出,癌症疫苗的作用原理在於運用原發癌癌細胞中的「基因突變位點」,設計多價mRNA個人化癌症疫苗,而疫苗可引發免疫細胞「殺手型T細胞」辨識微小癌細胞,予以殲滅。記者余承翰/攝影
聯合報與國衛院所攜手合作舉辦2024年癌症論壇「Love & Care友善抗癌行動」,國健署長吳昭軍(左起)、中研院士楊泮池、立法委員王正旭、中研院生醫轉譯研究中心執行長陶秘華、臺北榮總婦女醫學部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內科臨床教授邱瀚模一同回答聽眾疑問。記者余承翰/攝影
聯合報與國衛院所攜手合作舉辦2024年癌症論壇「Love & Care友善抗癌行動」,國健署長吳昭軍(左起)、中研院士楊泮池、立法委員王正旭、中研院生醫轉譯研究中心執行長陶秘華、臺北榮總婦女醫學部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內科臨床教授邱瀚模一同回答聽眾疑問。記者余承翰/攝影
國健署長吳昭軍於「2024年癌症論壇」中指出,國健署提供五大癌症篩檢,包括子宮頸癌、乳癌、口腔癌、大腸癌及肺癌,據統計,112年癌症篩檢481萬人次,總共發現癌前病變5萬人、確定罹癌達1.3萬人。記者余承翰/攝影
國健署長吳昭軍於「2024年癌症論壇」中指出,國健署提供五大癌症篩檢,包括子宮頸癌、乳癌、口腔癌、大腸癌及肺癌,據統計,112年癌症篩檢481萬人次,總共發現癌前病變5萬人、確定罹癌達1.3萬人。記者余承翰/攝影

疫苗 癌症治療 肺癌

延伸閱讀

7旬嬤罹肺腺癌爆三種基因突變「超罕見」 他從醫以來首見

27歲男星肺癌末期惡化轉移到腦膜!他親揭「最新病況」

《青春有你3》蔣智豪肺癌末期「轉移到腦膜」 抗癌一年多發文曝近況

肺癌患者憂鬱居冠 抗癌學長姐12封信成溫暖支持

相關新聞

國健署健康飲食3大技巧 避免「假蔬菜」讓蔬菜攝取量不足

現代人工作繁重、工時也長,雙薪家庭更是辛苦,只有休假日才能好好休息。平日為了節省時間求方便,多數人都是外食族,一天當中總會有一兩餐在外面買著吃,當外食族在吃自助餐或是買便當時,多少會考慮如何達到均衡飲食,或是一日五蔬果、311法則。國健署特別透過臉書粉專「食在好健康」分享健康飲食3大技巧,順便提醒國人應多加留意「假蔬菜」,以免蔬菜攝取量不足。

餐飲旅宿業腹瀉頻傳 就診達近14萬人次 諾羅病毒檢出多

近期國內腹瀉就診人次上升,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李佳琳表示,餐飲、旅宿業腹瀉群聚事件頻傳,其中檢出病原以諾羅病毒為主。由於...

出門小心!7縣市大雷雨來了 慎防劇烈降雨、雷擊及強陣風

大雷雨來了,中央氣象署下午14時59分針對雙北等7縣市發布大雷雨即時訊息,警戒區域:新北市、台北市、新竹縣、新竹市、桃園...

今晚西半部轉雨 明起各地防劇烈天氣北台驟降10度

中央氣象署預報員劉宇其上午指出,明天起受鋒面影響,明後各地開始有局部大雨,尤其西半部要留意局部大雨,宜蘭及花蓮要留意短延...

水情吃緊?氣象署:今年梅雨量正常至偏少、氣溫偏暖

中央氣象署預測,今年春季(2至4月)平均溫度為1951年以來的第2暖,整體雨量值則偏少,僅約氣候值8成;接下來梅雨季(5...

腸病毒進入流行期! 醫生示警「重症高危險族群」小心3種常見症狀

最近是腸病毒的流行期,各醫院診所腸病毒患者明顯增多。耳鼻喉科醫師張弘於臉書發文提醒常見症狀;此外,5歲以下幼兒是腸病毒的重症高危險群,家長千萬要留意。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