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循環月目標回收8萬支 約101座大安森林公園吸碳量

台灣智慧型手機年銷售逾600萬台,若回收不僅能讓資源循環使用、避免環境風險及降低碳排放,環境部擬將手機回收及維修合併設計為「循環率」,訂定目標2025年循環率至少達15%、2030年達30%。今年除擴大回收通路,也祭出價值達30萬獎品,未達標業者若沒改善,可依資源回收再利用法最高處15萬元罰鍰。
環保署(現為環境部)自2019年10月舉辦首場「手機回收月」,該年當月回收2.3萬支手機,去年同月回收7.2萬支手機,去年全年度手機總計回收共73萬支。
循環署長賴瑩瑩指出,本活動迄今已連辦5年,今年以「10月手機循環加碼活動」為系列亮點記者會揭開序幕,宣布「手機回收循環月」活動自10月1日至10月31日止,今年除回收還新增維修服務,並新增企業加碼、獎金加倍等亮點,總獎品價值高達30萬元,最大獎5支iphone15。
循環署長賴瑩瑩會後接受媒體聯訪時表示,今年擴大回收管道,新增量販店、電子通路、通訊行、中古機等4類業者參與,累積近1萬3500個回收點位。回收手機時,要把資料備份並確實把系統重置,恢復原廠設定;手機故障無法開機者,可破壞傳輸孔,這樣就不用擔心個資外洩問題。
賴瑩瑩說,今年目標希望回收循環月當月能回收超過8萬支手機,全年可減少1萬1200公噸二氧化碳排放,相當於約101座大安森林公園吸碳量,並可促進金、銀、鎢、鈷、銅等金屬循環使用,全年可創造3038萬元產值。
循環署副署長王嶽斌補充,「手機分類回收標示相關規定遵行事項」最快明年上路,目標訂2025年循環率達15%、2030達30%,若業者未達標,會要求限期改善,逾期未改善者可依資源回收再利用法第26條處3至15萬元,得按日處罰。
王嶽斌表示,根據先前調查發現,民眾不願回收手機主因,以獎勵優惠不足占3成4最多,其次為回收據點方便性占2成8,等壞掉再回收及希望有資料銷毀服務各占約1成,因此在「手機循環月」活動中強調增加擴大回收通路、提高回收獎勵優惠及提供個資銷毀服務。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