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循環月目標回收8萬支 約101座大安森林公園吸碳量

環境部以「10月手機循環加碼活動」為系列亮點記者會揭開序幕,宣布「手機回收循環月」活動自10月1日起開跑。記者胡瑞玲/攝影
環境部以「10月手機循環加碼活動」為系列亮點記者會揭開序幕,宣布「手機回收循環月」活動自10月1日起開跑。記者胡瑞玲/攝影

台灣智慧型手機年銷售逾600萬台,若回收不僅能讓資源循環使用、避免環境風險及降低碳排放,環境部擬將手機回收及維修合併設計為「循環率」,訂定目標2025年循環率至少達15%、2030年達30%。今年除擴大回收通路,也祭出價值達30萬獎品,未達標業者若沒改善,可依資源回收再利用法最高處15萬元罰鍰。

環保署(現為環境部)自2019年10月舉辦首場「手機回收月」,該年當月回收2.3萬支手機,去年同月回收7.2萬支手機,去年全年度手機總計回收共73萬支。

循環署長賴瑩瑩指出,本活動迄今已連辦5年,今年以「10月手機循環加碼活動」為系列亮點記者會揭開序幕,宣布「手機回收循環月」活動自10月1日至10月31日止,今年除回收還新增維修服務,並新增企業加碼、獎金加倍等亮點,總獎品價值高達30萬元,最大獎5支iphone15。

循環署長賴瑩瑩會後接受媒體聯訪時表示,今年擴大回收管道,新增量販店、電子通路、通訊行、中古機等4類業者參與,累積近1萬3500個回收點位。回收手機時,要把資料備份並確實把系統重置,恢復原廠設定;手機故障無法開機者,可破壞傳輸孔,這樣就不用擔心個資外洩問題。

賴瑩瑩說,今年目標希望回收循環月當月能回收超過8萬支手機,全年可減少1萬1200公噸二氧化碳排放,相當於約101座大安森林公園吸碳量,並可促進金、銀、鎢、鈷、銅等金屬循環使用,全年可創造3038萬元產值。

循環署副署長王嶽斌補充,「手機分類回收標示相關規定遵行事項」最快明年上路,目標訂2025年循環率達15%、2030達30%,若業者未達標,會要求限期改善,逾期未改善者可依資源回收再利用法第26條處3至15萬元,得按日處罰。

王嶽斌表示,根據先前調查發現,民眾不願回收手機主因,以獎勵優惠不足占3成4最多,其次為回收據點方便性占2成8,等壞掉再回收及希望有資料銷毀服務各占約1成,因此在「手機循環月」活動中強調增加擴大回收通路、提高回收獎勵優惠及提供個資銷毀服務。

環境部以「10月手機循環加碼活動」為系列亮點記者會揭開序幕,宣布「手機回收循環月」活動自10月1日起開跑。記者胡瑞玲/攝影
環境部以「10月手機循環加碼活動」為系列亮點記者會揭開序幕,宣布「手機回收循環月」活動自10月1日起開跑。記者胡瑞玲/攝影
環境部以「10月手機循環加碼活動」為系列亮點記者會揭開序幕,宣布「手機回收循環月」活動自10月1日起開跑。記者胡瑞玲/攝影
環境部以「10月手機循環加碼活動」為系列亮點記者會揭開序幕,宣布「手機回收循環月」活動自10月1日起開跑。記者胡瑞玲/攝影

個資 資源回收 碳排放

延伸閱讀

情色攝影師性侵無罪…上網「公審」她的性生活 沒事變有事 

「俏女警」男友是詐團成員! 幫查個資慘遭收押...警局:免職

北市俏女警遭羈押 交往複雜涉非法查個資 中山警自檢搜索

七股溪水質改善 南市爭取環境部補助857萬改善

相關新聞

相隔7年評鑑激戰 台北區8醫學中心洗牌

相隔七年的醫院評鑑,今年恐出現史上第一次區域醫院晉升醫學中心成功案例。台北慈濟醫院院長趙有誠表示,本月廿日醫策會評定會議後,許多人向他道賀成為醫學中心,「努力十年終於挑戰成功」,難掩興奮、內心激動。

染到黴漿菌「好似顆粒卡在喉」!毒理專家中招:戴口罩仍是必須

毒理專家招名威今(29)日在臉書PO文表示,他前陣子也中了黴漿菌,主要症狀為喉嚨乾癢,「好似顆粒卡在喉嚨」一樣,一直猛咳不停。

新光婦科名醫爆離譜婚外情 小三傳裸照向小四宣示主權

台北市新光醫院婦產科一名潘姓名醫,被踢爆以已婚身分卻多次出軌,讓兩名女子流產,期間兩名婚外情女子因發現彼此,其中一名女子傳裸照「宣示主權」,該名潘姓醫師竟稱遭小四勾引,離譜行徑令人相當傻眼。

長榮空姐拉著Rimowa站在華航櫃檯前「安捏咁好?」網解:坐同行飛機有特價

在台灣華航與長榮是大家最耳熟能詳的知名航空公司。日前有一名網友發文表示,他看見有兩位長榮空姐站在華航的報到櫃檯前面,覺得「安捏咁好?」,引發網友好奇熱議,笑稱「長榮空姐跟華航地勤聊天」。

桃園機場全球排名 連4年暴跌

桃園機場今年在英國SKYTRAX全球機場評比從六十七名跌到八十二名,這已是桃機連四年排名下跌,差距二○一九年最好的十三名...

東北季風一波波 周四北台灣間歇雨高溫下探20度

東北季風一波接一波,中央氣象署指出,明天北東高溫24至25度、中南部高溫27至29度,周三前各地白天舒適至溫暖;周四起東...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