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美股早盤平盤拉鋸!初領失業金數據提高降息希望 但企業財報慘兮兮

皆媒體出身!賴清德總統府發言人可望由這2人出任

慢性鼻竇炎易復發 長庚研究:15%鼻息肉需2次手術

長庚研究團隊(左起)林口長庚耳鼻後部副教授級主治醫師黃建嘉、吳佩雯、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洵。圖/林口長庚醫院提供
長庚研究團隊(左起)林口長庚耳鼻後部副教授級主治醫師黃建嘉、吳佩雯、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洵。圖/林口長庚醫院提供

慢性鼻竇炎在台灣發生率約為3%至6.4%,約百萬人罹病。醫師表示,患者常見症狀包括鼻塞、鼻塞、鼻涕倒流、臉部脹痛及慢性咳嗽,嚴重時會影響嗅覺及睡眠品質,或導致注意力不足、影響學業等。林口長庚近期發表一項慢性鼻竇炎新指引,其中將有鼻腔息肉的患者,依其病理切片結果分型,手術後可使用生物製劑治療,有效抑制發炎反應。

林口長庚耳鼻後部副教授級主治醫師黃建嘉表示,當細菌、黴菌等感染或過敏原刺激,造成鼻竇內襯黏膜的發炎反應,或鼻息肉組織增生、鼻中膈彎曲,阻塞鼻通道或鼻竇,就可能導致鼻竇炎;治療後症狀持續超過12週,就可定義為慢性鼻竇炎。

林口長庚醫院耳鼻喉部副教授級主治醫師吳佩雯表示,過去慢性鼻竇炎治療,臨床上只會告訴病人有無息肉、是否需要開刀,林口長庚醫院本次提出指引修正,將「有鼻腔息肉」需開刀的鼻竇炎患者分為三種型別,治療時可使用相應的生物製劑。

吳佩雯指出,慢性鼻竇炎傳統上分為有無息肉二大類,但近年精準醫療盛行,歐美學界紛紛改以病生理機轉將慢性鼻竇炎分型,共可分為第一/二/三型,其中又以第二型最難控制,病患大多會出現廣泛的鼻息肉而阻塞呼吸,也有為數不少的病患合併有氣喘等下呼吸道疾病。

研究團隊回溯性探討過去15年於林口長庚醫院進行鼻竇內視鏡手術的146位青少年病患,因息肉復發而需再次手術的機率約為15%。結果顯示,經免疫螢光染色證實,這些因復發而需再次手術的病患大多屬於第二型發炎反應,其息肉中的嗜酸性白血球浸潤程度與第二型發炎相關細胞激素活性均較顯著。

吳佩雯說,相較於成人,青少年慢性鼻竇炎患者更需要充分理解及關懷,在臨床上,可強化術前及術後的追蹤治療:積極控制過敏性鼻炎、適當時機手術介入、規律鼻腔沖洗及類固醇鼻噴劑使用。在確認為第二型發炎反應後,選擇適當的病患予以生物製劑治療,強化第二型發炎反應的控制,應是更佳的治療指引。

不過,吳佩雯表示,治療慢性鼻竇炎的生物製劑目前無健保給付,一般建議病人在術後使用三個月、六次生物製劑針劑注射,每季要價一萬元,需視病人經濟狀況決定是否用藥。類固醇鼻噴劑、鼻腔沖洗等傳統治療,健保已有給付,若配合規律回診,也能達到疾病控制目標。

林口長庚醫院的研究內容係探討青少年慢性鼻竇炎併鼻息肉之發炎免疫機轉,並分析治療預後,提供慢性鼻竇炎治療新指引,已發表於2023年6月耳鼻喉科國際期刊「鼻科學(Rhinology)」。

息肉 長庚

延伸閱讀

研究:台灣青少年慢性鼻竇炎合併2症狀 復發率高

MLB/不是開TJ!大谷動刀採新技術 明年就能打、後年二刀流

懷第三胎?吳鳳驚曝妻肚藏「9公分肌瘤」:像女生手掌大

MLB/大谷翔平完成手肘手術 目標2025年恢復二刀流

相關新聞

國健署健康飲食3大技巧 避免「假蔬菜」讓蔬菜攝取量不足

現代人工作繁重、工時也長,雙薪家庭更是辛苦,只有休假日才能好好休息。平日為了節省時間求方便,多數人都是外食族,一天當中總會有一兩餐在外面買著吃,當外食族在吃自助餐或是買便當時,多少會考慮如何達到均衡飲食,或是一日五蔬果、311法則。國健署特別透過臉書粉專「食在好健康」分享健康飲食3大技巧,順便提醒國人應多加留意「假蔬菜」,以免蔬菜攝取量不足。

餐飲旅宿業腹瀉頻傳 就診達近14萬人次 諾羅病毒檢出多

近期國內腹瀉就診人次上升,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李佳琳表示,餐飲、旅宿業腹瀉群聚事件頻傳,其中檢出病原以諾羅病毒為主。由於...

暖化效應 登革熱恐因升溫北漂

地球升溫增加疫病風險並非空穴來風,國家衛生研究院調查及推估顯示,近年登革熱的兩種病媒蚊分布,有提高海拔高度的現象和向外擴...

醫療院所口罩令 19日起全鬆綁

隨著新冠疫情趨緩,衛福部疾管署昨宣布,專家會議委員參考各國防疫作法,認為目前已無強制配戴口罩的必要性,將「應該配戴」修正...

醫療院所強制口罩令解禁 疾管署:5月19日起全面解除

衛福部疾管署今表示,經召開「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COVID-19防治組」專家會議決議,考量國內新冠疫情持續穩定可...

價值8億元!免費快篩千萬劑 8成下月底到期

新冠疫情嚴峻之際,快篩試劑奇貨可居,疫情過後,卻是乏人問津,疾管署累計採購三點五億劑快篩試劑,仍剩餘一千多萬劑,其中有八...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