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日月潭逮83公分大魚虎 達人曝牠體色變化藏玄機

今年初才登記結婚...三重滅門慘案妻身分曝光 二婚遇狠夫釀祖孫3人亡

中職/王柏融最速600安、王博玄再見安 將洪總勝場拱上999

利用器官移植優先權人數不多 專家指政府應做好這件事

新冠疫情期間,醫院感染管制嚴格,以及民眾外出減少,連帶嚴重外傷患者少,均使器捐人數下降。 圖/報系資料照
新冠疫情期間,醫院感染管制嚴格,以及民眾外出減少,連帶嚴重外傷患者少,均使器捐人數下降。 圖/報系資料照

衛福部2014年施行「人體器官移植分配及管理辦法」,讓捐贈器官者的配偶或三親等內血親等候器官移植將有優先權。如今制度上路近10年,依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簡稱器捐病主中心)估計,至今利用優先權進行器官移植人數約20、30多人。專家表示,此人數多寡與政府有無積極推廣器捐,有很大關係,政府一定要加強宣導。

推動器官移植優先權的北醫大公衛學院講座教授李伯璋說,器官移植優先權為世界各國推動大愛器捐的優先政策之一,可見對提升器捐風氣有一定的作用,可惜的是,近幾年來均未看見政府積極推動器捐,「如果政府不說,民眾又如何知道」,而提升器捐風氣對等待器官移植的末期病人來說,十分重要,政府應要扮演推動的角色。

李伯璋說,器官移植優先權,是讓大愛器捐除以大愛為出發點外,也給予捐贈者配偶或三等親內親屬,一個接受器官移植的空間。

林口長庚醫院器官移植中心副主任江仰仁說,受惠於器官移植優先權的人數,20、30人也算已有成效,而影響使用人數多或少可能有兩個因素,第一、捐贈器官者的配偶或親屬可能不需要器官移植;第二、國內器捐風氣仍有待提升,當有愈多捐贈者,受惠器官移植優先權的人才會有所增加。

「提升器捐風氣,政府一定要加強宣導,營造氛圍。」江仰仁指出,政府應透過到國中小學宣導、拍攝宣導短片、公車廣告等方式,創造、炒熱器捐話題,並透過評鑑要求及獎勵措施等,要求醫院做好器官勸募的工作。

另一利用器官移植優先權人數不多的可能原因,器捐病主中心副執行長劉嘉琪說,以等待器官人數最多的腎臟來說,許多等待腎臟移植的人,經檢查白血球抗體篩檢(PRA)指數偏高,擔心移植後出現排斥的問題,因此無法手術。

至於,近年來器捐風氣未明顯上升,還是為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疫情期間,醫院分艙分流管控嚴格,器捐協調師、護理師無法進入病房勸募器官,且護理師防疫工作繁重,也無法顧及器官勸募,另疫情期間意外事故少,在在影響器捐人數偏低情形。

依器捐病主中心統計,疫情前2019年器捐人數有375人,疫情第一年即2020年,寫下新高達402人,第二年本土疫情多點爆發,全台三級警戒重創器捐僅剩294人,2022年Omicron侵襲全台人數僅309人,但隨疫情解封,今年截至7月底已有233人器捐。

器官捐贈 新冠肺炎 李伯璋 護理師 配偶

延伸閱讀

沙烏地阿美石油業務損氣候人權 聯合國專家致函質疑

獨/生前想捐腎救母未果 她器捐助8個家庭 留優先權給洗腎母

獨/器捐家屬有捨有得 他捐肝救人助妻擺脫腎病之苦

薛瑞元提護理師缺工2原因 他批不是事實:打模糊仗

相關新聞

國健署健康飲食3大技巧 避免「假蔬菜」讓蔬菜攝取量不足

現代人工作繁重、工時也長,雙薪家庭更是辛苦,只有休假日才能好好休息。平日為了節省時間求方便,多數人都是外食族,一天當中總會有一兩餐在外面買著吃,當外食族在吃自助餐或是買便當時,多少會考慮如何達到均衡飲食,或是一日五蔬果、311法則。國健署特別透過臉書粉專「食在好健康」分享健康飲食3大技巧,順便提醒國人應多加留意「假蔬菜」,以免蔬菜攝取量不足。

餐飲旅宿業腹瀉頻傳 就診達近14萬人次 諾羅病毒檢出多

近期國內腹瀉就診人次上升,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李佳琳表示,餐飲、旅宿業腹瀉群聚事件頻傳,其中檢出病原以諾羅病毒為主。由於...

地牛翻身!花蓮15:45發生規模5.8地震 最大震度4級

中央氣象署表示,今天下午3點45分發生規模5.8地震,最大震度4級,震央即在花蓮縣政府東北方 32.8 公里 ,位於台灣...

嘉義規模5.5地震 不排除14天內還有規模4以上餘震

嘉義新港今天下午5時30分發生芮氏規模5.5地震,地震測報中心表示,研判起因是在歐亞大陸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擠壓下,力量於...

托嬰中心監視影像 將強制上傳雲端

虐嬰事件頻傳,當家長要調閱托嬰中心監視影像時,常遇到影像保存不當或設備毀損,導致無佐證證據。衛福部預告修正「托嬰中心監視...

新制上路逾2個月 護病比9成醫院未達標

疫後全台鬧護理師荒,為改善血汗環境衛福部調整三班護病比,新制於三月上路至今已逾二個月,醫療工會團體調查全台逾五百名護理師...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