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永豐銀斥資154億元 收購柬埔寨微型存款金融機構領導者Amret

花蓮觀光產業紓困振興3方案細節出爐 力拚6月上路

莊萬壽探尋台灣活命之根 獲巫永福文化評論獎

由巫永福文化基金會舉辦巫永福獎頒獎典禮,今天在台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舉行,獲得文化評論獎的文化學者莊萬壽表示,台灣人缺乏危機意識,面對強權威脅,非常需要提升台灣精神。

本屆巫永福獎得主,還包括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吳佩珍以「福爾摩沙與扶桑的邂逅:日治時期台日文學與戲劇流變」獲得文學評論獎,作家由邱祖胤以長篇小說「空笑夢」獲得文學獎。此外,因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的關係,延遲頒獎的2020年至2022年巫永福獎各獎項,也在今天頒發,得主作家、學者齊聚一堂。

莊萬壽以「台灣精神:台灣活命之根」獲得2023年巫永福文化評論獎,他在致詞時表示,烏克蘭面對俄羅斯的侵略,當世人都以為他們一定撐不過第一擊,甚至有人預測首都基輔在數小時內就會被占領,然而烏克蘭人卻展現了「烏克蘭精神」,讓世人刮目相看。

莊萬壽認為,近20年台灣受中國侵凌日甚,至今危機空前,而台灣人卻乏憂患意識,因此需要有喚醒大眾的簡明口號,「台灣精神:台灣活命之根」一書涵蓋主體性、國民意識,強調唯有理性、責任、正義的公民,有歷史記憶、國家認同、國民意識,才能守家國、護民主。

莊萬壽表示,所謂台灣精神,首先要建立一個公民社會,培養我們的倫理和信仰,這點非常重要;其次是培養人道精神和絕對的愛心。台灣精神都是基於對這片土地的愛,人民的倫理及道德都是基於這片土地,甚至願意為這片土地犧牲。

莊萬壽現任長榮大學名譽講座教授,曾任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人文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及台灣語文研究所所長,長期推動與論述台灣主體性文化思想、教育,並建構台灣學,創設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系所、長榮大學台灣研究所。著有「台灣論」、「中國論」及「台灣文化論」等專書14種,主編50種,未刊印書文字有百萬言。

此外,吳佩珍以「福爾摩沙與扶桑的邂逅:日治時期台日文學與戲劇流變」獲得本屆巫永福文學評論獎,吳佩珍致詞時表示,這本書對她而言是一個意外的收穫,原本她正在研究日本近代文學,忽然發現目前研究台灣的日治時代大都是從1920年代開始講起,前面25年到底如何卻少有人提,她好奇當時都什麼樣的日本人來到台灣,於是特別是從文學的角度來看,發有一群明治維新之後的失敗者逃來這裡,建立了特殊的失敗者史觀。

吳佩珍在書中特別透過「戲劇現象」觀察日本帝國境內乃至東亞族群的互動,如何產生錯綜複雜的網絡,並深入探討活躍於日本「內地」的台灣混血詩人饒正太郎與在台日人作家坂口䙥子的「易/異地書寫」。吳佩珍說她希望能將福爾摩沙與日本在歷史、戲劇與文學領域的「邂逅」與拾遺,從被禁錮於強烈的政治意識形態樊籠中解放出來的一些斷片,「唯有被解放,才能被看見」。

台灣人 台灣文學 日本

延伸閱讀

邱祖胤為布袋戲立傳 看見掌握命運的叛逆精神

作家林文月辭世 史哲表哀悼與敬意

為台日文學交流開拓新時代...作家林文月辭世 文化部哀悼

作品「看似平淡但膏腴且深邃」 林文月溫婉風範曾造就台大「賞月團」

相關新聞

國健署健康飲食3大技巧 避免「假蔬菜」讓蔬菜攝取量不足

現代人工作繁重、工時也長,雙薪家庭更是辛苦,只有休假日才能好好休息。平日為了節省時間求方便,多數人都是外食族,一天當中總會有一兩餐在外面買著吃,當外食族在吃自助餐或是買便當時,多少會考慮如何達到均衡飲食,或是一日五蔬果、311法則。國健署特別透過臉書粉專「食在好健康」分享健康飲食3大技巧,順便提醒國人應多加留意「假蔬菜」,以免蔬菜攝取量不足。

餐飲旅宿業腹瀉頻傳 就診達近14萬人次 諾羅病毒檢出多

近期國內腹瀉就診人次上升,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李佳琳表示,餐飲、旅宿業腹瀉群聚事件頻傳,其中檢出病原以諾羅病毒為主。由於...

嘉義規模5.5地震 不排除14天內還有規模4以上餘震

嘉義新港今天下午5時30分發生芮氏規模5.5地震,地震測報中心表示,研判起因是在歐亞大陸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擠壓下,力量於...

保母訪視指引公告 增訪視次數、身心狀況列觀察重點

剴剴案引發國人對托育安全重視,衛福部檢討會議中提到,將修改居家托育人員訪視指引。衛福部社家署上月30日公告指引內容,並發...

賴清德喊癌症死亡減3分之1 醫界:有難度

準總統賴清德提出健康台灣願景,要在二○三○年減少因癌症死亡人數三分之一。然根據衛福部統計,二○一八年起,台灣癌症死亡人數...

點值若0.95元 衛福部:恐漲健保費

疫後民眾就醫率上升,造成健保點值偏低,醫界大喊營運吃不消,立法院社福及衛環委員會昨審查「健保法第六十二條文修正草案」,研...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