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藝術遇上科技 碰撞出來的不只AI生成圖

台北新藝術博覽會(Art Revolution Taipei)今(4)日迎貴賓,已完成的布展顯示疫後的藝博會形式與疫情前大不相同。科技是關鍵元素,當藝術遇上科技,碰撞出來的不只是AI生成圖,畫布內容的變革是一部分,還有經3D列印鑄模的雕塑、超大螢幕沉浸式錄像藝術以及元宇宙等等。
台北新藝術博覽會今年進入第13屆,很多人誤以為它的英文縮寫A.R.T.指的是藝術,中間的R.是Revolution,是變革、新的意思,藝術總監李善單是這麼評判自家藝博會,他說,萬物因僵化而亡,如果今年的藝博會和去年一樣,是我們的失敗。
「沒想到疫情竟然推進宅經濟科技,而且飛速發展。」他說,也為藝術創作開拓新疆域。第一個就應用在是宗教藝術上。
佛教經典講了很多的世界、很多佛,單是文字描述,很難想像,如果具像化,就可以介紹給更多的人認識。他指出,「要畫一個佛像很難,」透過AI生成協作,精準、速度快。《二十五如來》在幾個月內就面世,以藝術微噴技術呈現在畫布上。
結合二十五如來,還製作成超大螢幕沉浸式錄像藝術,長達15分鐘。螢幕長約6公尺,特別安排一個展區投影播放,相當震撼,取名「心.神.震」。
一位導覽員說,如來就是佛,把它當藝術品觀賞太可惜了。展區掛出海報標示各如來名號,一定要「得聞」,可以跟著默念諸佛名號,得聞有好處。
例如,得聞「月智如來」,必得往生彼佛國土明鏡世界。到明鏡世界又有什麼好處呢?月智如來會說本生之事,會告訴你過去的每一世如何如何,知道自己的宿命因緣,就知道未來該往那裹去。又如「大勢精進真實定如來」,看過祂的名字一遍,等於真實把法界中所有的經藏念過一遍,等量。
動畫從去年NFT小品進展到超大螢幕,而雕塑也受了新科技的洗禮。熟知的雕塑製作是先畫圖,再用黏土做出原型,然後開模⋯⋯,流程長、耗時久。現場展出的兩件雕塑作品《上品華嚴》法杖、《法界大行鞋》,它們是新科技的產物,負責製作的藝術家童勝和說:「精緻,快速。」
童勝和說,在平板上製圖、做模,然後3D列印,再去翻模⋯⋯「如果用黏土捏,很難做出法杖上的圖騰;從畫圖到出品花三、四個月。」
科技的運用還包括文宣,這次由AI主播介紹各展區:
大會策展區‧平行世界(https://youtu.be/kUNNKIFGSYc);國際年度主題獎(https://youtu.be/eW8a50Vujjc);國際當代藝術(https://youtu.be/OSU_drg7A44);紐約當代藝術基金(https://youtu.be/jP-CT1re-Q0);國際藝術家沙龍大展(https://youtu.be/-K54csoqAYw);中國當代藝術(https://youtu.be/Lt9m5PSxoEM);台灣當代藝術 (https://youtu.be/YG6VqFMXhYo );國際藝術家大獎賽(https://youtu.be/YG6VqFMXhYo);文創藝術(https://youtu.be/GonL4DvVDhs);藝出慈悲(https://youtu.be/zQy56HHhAhQ)。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