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父母上課

【穆萱/摘自微信公眾號「GQ報導」,原文編輯李純,本刊節選】

1990年出生的張博然,成長於河北承德的一個小康家庭。他18歲去北京上大學,畢業後留京工作,2022年搬到上海。同年春天,在一些契機下,他決定給父母上網課。

從情感交流方式來看,這是一個很典型的中國家庭。父親強勢,有一點大男子主義,常年因工作忙碌,對家庭疏於照顧,對妻子缺乏理解與體貼;母親被動,視家庭為生命的全部,步步隱忍退讓,委曲求全,心底有改變生活的微弱火苗,但缺乏行動的勇氣。

面對家庭,張博然有著複雜的情感。小時候他同情母親,抵觸父親,極力避免成為父親那樣的人,但當他進入親密關係時,又在自己身上時時發現父親的影子。經過疫情3年,關於「什麼是最重要的」,他的想法發生了變化,他不想把父母甩在身後,不想將來面對父母就是在病床前照護的那一刻。

張博然希望他們借助觀念的變化換一種活法,重新擁有幸福生活的能力。

留守父母的狀態

道歉課

在父母面前,建立起老師的權威是很困難的。我想的辦法是,首先,要讓他們信任我,比如我處理好了「爛尾樓事件」,我做的家庭投資決策被證明是正確的。其次,「利用」他們的需求─我媽需要兒子的陪伴,希望從我這裡獲得理解和關注,那麼上網課就能滿足這一層次的需求;對我爸而言,他無法解決單位的晉升問題,無法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他有解決問題的需求。

就這樣,以每週一到兩次的頻率,我給父母磕磕絆絆上了3個月網課。2022年8月,我從上海回承德,期待親眼見證他們的改變。

一天晚上,我處理完工作,發現我媽眼圈紅紅的。我問了半天,大致弄明白事情的原委:我爸在一旁刷手機,我媽一會兒問他要不要吃這個,一會兒問他要不要喝那個,我爸很不耐煩,就暴躁地衝我媽發脾氣。

我想,既然這樣,是不是可以學以致用,好好解決一下問題?

一開始,我爸理直氣壯,說其中有誤會,是我媽忘記告訴他某件事,才導致他很煩躁。我說,無論什麼都不能構成你罵人的理由。她遺漏了某些資訊,你可以詢問,可以解釋,但不能罵人。我要求我爸向我媽道歉。

很快,我媽就妥協了。她覺得一輩子都這麼過來了,我爸啥時候道過歉,但我非常堅持。當時我觀察我爸的狀態,感覺這樣的處境是他這輩子都沒有遇到過的,他從來沒有主動向別人道過歉,也從來沒有人教他怎樣去道歉。

我想,天哪,我爸50多歲了,竟然沒有道歉的經驗。而我媽已經完全習慣了受委屈,不做任何反抗。經過幾番博奕,我爸說:「行了,剛才我那什麼,沒問清,下次注意。」這種語言方式暴露了他所有的行為模式,一切以自己為中心,絲毫不考慮別人的感受。

我指出,這不叫道歉。道歉非常簡單,3個字就可以了。結果,我爸的第一反應是:「哪3個字?」他疑惑的表情絕對不是裝的。看著他憨憨的樣子,我媽破涕為笑,我也有點哭笑不得。接著,我爸開始找這「3個字」,他說:「我錯了,行了吧?」

在這一瞬間,我彷彿看到中國無數的中年男人和妻子相處的縮影。我在想,為什麼家庭和社會沒有教給那一代男性說「對不起」,以至連道歉都成為他們陌生的經驗。

我說:「這樣道歉是不對的,如果不會,你可以上網查一查。」我爸聽完還嘚瑟起來了:「這有什麼可查的,不就是『我錯了』3個字嗎?」我媽笑得眼淚都流出來了。

他又試了一回:「我道歉,行了吧?」我說:「你這兩回說得還行,但為啥一定要加『行了吧』3個字?」這時已經過去將近40分鐘,他從一開始的不知所措,到迫不及待地想逃離,再到敷衍應付,此刻已接近惱羞成怒。

我媽又站出來打圓場:「行了行了,差不多得了。」我意識到,她也不想待在這個環境中。結婚30多年,一次又一次失望,也不差這一次。她甚至擔心會爆發更大的爭吵。

我讓自己平復下來,向我爸解釋:「你仔細想想你剛才的情緒對不對?道歉的目的是讓對方感受到你的誠意,而不是完成道歉的行為。」我媽看著我爸,像過去每次爭吵時那樣,率先妥協:「你說『對不起』就行了。」我知道我媽是受害者,但我還是有點不開心。在家庭中,任何一個囂張跋扈的人背後,一定有一個不時突破自己原則的人的配合與縱容。

我爸還是會無意識地在話末帶上「行了吧」3個字。這成了他的口頭禪,反映出他潛意識裡的逃避、應付、抗拒。因為他有非常脆弱的自我和自尊,他無法自我否定。這是我在很多男人身上觀察到的行為,包括我自己。

最終,我爸對我媽說出了「對不起」3個字。他有沒有真正認識到這3個字的重量,我持懷疑態度。我知道這個過程讓所有人都不舒服,但我相信,他們會開始思考問題出在哪兒。

鼓勵課

2022年,我媽正式退休。她一輩子沒出過遠門,沒坐過飛機。她一直跟我念叨,等退休了就可以開始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我能感覺到她在婚姻和家庭裡感到疲憊,渴望逃離,渴望有屬於自己的生活。

我們的父母輩是透過短視頻「看世界」的。我媽之前跟我說,看別人騎行很羨慕,後來又說想學開車,還提出要學英語,並買了相關課程。我覺得這就是短視頻的好處之一,有些例子可以讓中老年女性看到人生存在著另一種可能。我媽想學車還出於一個實際的考慮,我姥姥家距離承德市區幾十公里,我媽每次看我姥姥都得讓我爸開車送她。如果我爸工作忙,或者不想去,我媽就像少了兩條腿。

在學習「如何溝通」的課堂上,我提出家裡要立一個規矩:不論對家人、朋友,還是陌生人,多講讚美、肯定、鼓勵、支持的話,不講挖苦、貶低、嘲諷、調侃的話。我想第一件落到實處的事,就是支持、鼓勵我媽學會開車。我媽作為一個被家務「禁足」大半輩子的女人,距離出發只差我爸的一句鼓勵。我希望她能真正為自己活一次,多考慮自我的感受,勇敢地踏出這一步。

在課堂上展開討論時,我爸一會兒怕把他的車磕碰了,一會兒嫌請教練浪費錢。我當時很生氣,對他說:「為什麼在你的價值排序裡,任何時候都是東西優先於人?是不是你的思維習慣裡就沒有把家人當人,沒有把他們放在第一位?你看,一旦家裡有東西壞了,你首先是埋怨別人。」

我拿他工作中的晉升難題舉例:「為什麼你處理不好單位的人際關係?那是因為你沒有率先處理好家庭的親密關係。行為習慣會反向引導思維方式,你連家人的真實需求都不關心,又怎麼可能關注到同事和領導的需求?」

我意識到禁錮我媽的,比如男權思想和世俗眼光,同樣也禁錮著我爸。他們做事不從自己的需求出發,而是從別人的評價出發。

上完那堂課,我爸的觀念發生了一些轉變。我媽第一次去學車,他還偷偷跟過去看了看,說明他知道關心人了。

在我媽獨自開車上路的那天,我收到她的微信消息:「到家後特別開心,原來習得一項技能真的可以改變一個人。雖說過程有些掙扎,但最終堅持下來了。謝謝寶兒,你給媽媽的支持與鼓勵,讓媽媽擁有了不一樣的生活和感受。」

透過這件事,我爸發現,我媽靠自己也能幹成事。他的刻板印象在一點點改變。

表達課

2022年9月30日,是我媽正式退休的日子,也是她的生日。我們家從未有過儀式感,但我覺得生活需要儀式感,儀式是情感表達的機會。

提前兩天,我就開始訂花,我知道我爸不善於做這些事,他能參與進來就很好。我爸知道後,第一反應是:「不用買,你媽的公司給買『歡送花』了。」我心想,公司送的跟你送的能一樣嗎?

我爸一輩子沒有浪漫地生活過。他想了一會兒,對我說:「還是兒子想得周到。」他開始憋賀詞,最後寫道:「祝老婆雙喜臨門,生日、退休同慶快樂!願今後我們全家所有的美好都如期而至,時光與我們同在,幸福伴我們遠行。」在我的印象中,這是他第一次用「老婆」這個詞。

那天早上,我爸給我媽做了一碗長壽麵。我媽給我傳來兩張照片,是我爸拍的─我媽抱著花,笑靨如花。我看了真高興,向我爸提議:「你中午帶我媽去一個環境好一點、有浪漫氛圍的餐廳。」我爸說:「都訂好了,我們中午去吃涮羊肉,你二舅他們也去。」當時我挺無語的。後來我想,這或許才是他們的舒適區,也挺好的。

和前女友在一起時,她總覺得我說話凶,分手前還送了我兩本書《親密關係》和《非暴力溝通》。我逐漸發現,我的某些行為習慣和我爸的如出一轍。但是,我分明那麼討厭這些行為,極力避免成為他,為什麼最後偏偏像他?

我想,這一切的根源是因為我有一個「討厭的三角」,我討厭我爸對我媽的壓迫、不理解和不體貼;我也討厭我媽的逃避、不反抗和不溝通;我同樣討厭自己對家庭的不管不顧和脾氣暴躁。這是一個相互作用、穩定的三角結構,釐清他們的問題就是釐清我的問題。

想明白這一點後,我想把對家庭成員的研究範圍擴大,因為我知道我爸的性格形成與我爺爺奶奶直接相關。我想往上探究,把爺爺奶奶也納入家庭教育的範疇。

共讀課

2022年11月,我為一本雜誌拍攝《秋園》一書的作者楊本芬。回程途中我做了一個決定,我要辦一場家庭讀書會─讀《秋園》,讓家裡的女人讀到「理解」,讓家裡的男人讀到「自省」。

第一場家庭讀書會安排在除夕年夜飯後。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姑姑、姑父、妹妹和我,我們一家8口圍在一起,我和妹妹輪流朗讀,讀完每個小章節後,我再帶領大家討論。為什麼選擇這本書?因為它寫的是祖輩和父輩熟悉的歷史和生活,我想透過這根引線去瞭解他們的過去。

爺爺有些精神分裂,聽力不佳,但他上過學,邏輯清晰,對歷史背景如數家珍;奶奶只上到初中,但她和楊奶奶一樣,是20世紀生活的親歷者,有很多那個年代的女性才有的生命經驗。

有一次我翻老相冊,看到一張5個人的全家福,其中多了一個不認識的小男孩。我問了姑姑才知道,原來我爸還有個弟弟,七八歲去湖裡游泳時淹死了。爺爺受了很大刺激,這也是導致他精神分裂的直接誘因。我知道了這個家庭的傷疤在這裡。

我猜想這也影響了爺爺對爸爸的家庭教育,在這個重男輕女的傳統家庭中,爺爺更把他當寶貝了。

許多人都渴望走出自己的原生家庭,我則希望有機會帶著家人一起「走出去」,逃離迂腐傳統的束縛,去找尋各自作為獨立個體的意義;然後我們再結伴「走回來」,互相認同,互相扶持。這能大幅降低不安全感,增加切實的幸福感。

【更多精采文章請見《讀者雜誌》2023年7月號】

圖/讀者雜誌
圖/讀者雜誌

延伸閱讀

紙風車推藝術待用券 給弱勢孩童入場看戲機會

日本職人居家空間佈置技巧!打造生活儀式感

「泳壇蝶舞」李翊菱克服先天聽損 獲總統教育獎殊榮

總統教育獎自閉兒張聞竺 他一曲「卡農」琴音感動大家

相關新聞

給朋友下一封「雪書」

此「雪書」是一種與朋友共同開展的遊戲,由此開始一場頗具地域特色的友情博弈。

討厭貓咪的小松先生

去年夏天,我們一家搬到清邁,打算在此長住。房東太太的房子在我家隔壁,她對這裡的每家每戶了如指掌。「總體上,我們這裡非常和諧,」她說,「除了住在巷子那頭的小松先生─你最好當心一些。」

特工「007」與鳥類學家

英國作家伊恩‧佛萊明創作的「007」系列小說的主角詹姆士‧龐德是情報機構軍情六處的特工,代號007。小說問世後,特工「007」的形象旋即家喻戶曉。

時間就是金錢

如果有人告訴你,他為了金錢和逃避痛苦,把大半生的時間都賣掉,你會認為他很愚蠢嗎?

如何成為一個游手好閒的人

《閒人》是一本倡導自由、快樂和無所事事的藝術雜誌。我們相信,懶的概念在當代社會遭到了不公正的批判,事實上,閒下來是幸福生活的關鍵要素。

基因讓我們愛動物

我很想這麼寫:「人類是唯一會因為歡愉感而將其他動物養在身邊的動物。」為什麼我們想要養寵物,就跟為什麼我們會創造出如此複雜並具有象徵意味的語言、道德標準、宗教信仰等一樣,都是演化學裡的千古謎題。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