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昨立院大亂鬥…女兒問「媽媽妳有沒有受傷?」 王鴻薇淚崩

餐後心悸、冒冷汗 功能性低血糖惹禍 醫師盤點改善6要素

本文摘自<常春月刊>490期

文/畢翠絲

40歲的李先生午餐後常出現手抖、心悸、肚子餓、冒冷汗、虛弱感等症狀,有時騎車出門辦事,甚至需要緊急暫停趕緊吃東西,症狀才會改善。原來李先生是所謂的「功能性低血糖症」患者,又稱「餐後低血糖患者」,因胰島素對血糖急速竄升較不敏感,以致餐後分泌過多,造成低血糖,做糖尿病篩檢後,確診為早期糖尿病的患者,所幸經過飲食及藥物調整,後續門診規律控制中。

嘉義大林慈濟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黃欣寧表示,當糖尿病患者血糖濃度小於70mg/dl,就稱作「低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補充速度比流失速度慢時,就會引起血糖過低。餐後低血糖與第2型糖尿病一樣,好發在中年以後,受生活型態及西式飲食習慣的影響,病例有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亞洲地區的發生率更高於歐美。若有第2型糖尿病家族病史或過去曾有血糖偏高等現象,可能是糖尿病前期的危險因子,需特別注意。

低血糖症狀多

輕度低血糖症狀以交感神經症狀為主,此時意識清楚,但可能出現心悸、手抖、冒汗、飢餓、煩躁、心跳加快、焦慮、 頭暈等情形;中度低血糖則開始出現中樞神經葡萄糖減少症狀,此時注意力無法集中,出現嗜睡、視力模糊、噁心等情形;重度低血糖則可能影響到腦神經功能, 出現失去反應能力、抽搐,甚至昏迷等 情形。

前日本女子排球隊選手杉山明美曾因易倦、焦躁、精神難集中、突然襲來的飢餓感所苦,初次病發是返家途中感到異常疲勞與飢餓,她大啖麵包後疲倦感立刻消除,以為是肚子餓而虛脫;杉山明美原以為自己壓力大或體力不足,後來因為頻繁的暈眩、手抖等症狀而就醫,才知道原來罹患「功能性低血糖症」。

造成低血糖4原因

黃欣寧進一步指出,除了糖尿病前期會有可能出現功能性低血糖的症狀,其他造成餐後低血糖的原因,包含縮胃或胃繞道手術、胰島素自體免疫症候群、胰島素瘤…等。

❶糖尿病前期

糖尿病前期或早期糖尿病人在用餐後,尤其是高澱粉含量的米飯或麵食,經胃、小腸消化分解為葡萄糖,吸收後血糖就會快速上升,由於初期胰島素分泌對於血糖快速上升較為不敏感,在血糖持續上升後,使得後來胰島素才分泌過高,讓血糖降得太快,反而餐後3~5小時可能會發生低血糖。

❷縮小胃或繞道手術

曾接受縮胃或胃繞道手術的病人比較容易得到,因食物很快進到腸胃道,胃排空的速度跟以往不同,胰島素分泌的功能受影響,除了食物中高澱粉較易引起血糖上升因而刺激胰島素分泌外,腸泌素尤其是GLP-1的分泌,除加強胰島素分泌幅度外,也抑制升糖素的分泌,導致血糖下降。

❸藥物性低血糖症

糖尿病患者注射了過量的胰島素之後或者口服降血糖藥劑之後,亦有可能出現狀況。媒體曾報導一名65歲的糖尿病患者,使用預混型胰島素控制血糖後,在家意識不清,送至急診,發現是低血糖造成;在急診經給予葡萄糖水後,意識清醒過來,醫師問診後發現,婦人沒有量測血糖習慣,即使食慾不振,依舊施打同樣劑量的胰島素,致使出現低血糖症狀。

容易導致低血糖的原因和一些糖尿病藥物相關,例如施打胰島素或服用降血糖藥後,但沒有攝取食物,有些是藥物劑量過重或是運動過度,可能會導致身體消耗過多的糖分,進而導致低血糖。

肝腎功能不佳的病人,空腹喝酒也可能會造成低血糖,因為肝臟可以幫助製造和儲存糖分,當肝臟功能不良時,就會影響糖分的儲存和釋放,經過藥物以及生活習慣調整,即可改善。

❹胰島素瘤

胰島素瘤是種罕見且生長緩慢的腫瘤,主要以空腹低血糖表現;胰島素瘤並不常見,發生率每百萬人每年1~3 例,任何年紀均有可能發生,以40~50歲為高峰期。黃欣寧曾遇過一位60歲張小姐,常常覺得有飢餓感而不停進食,造成體重逐漸上升,在一次頭暈不適送急診,才發現為低血糖,後來發現是罹患胰島素瘤。

胰島素瘤的患者,因胰島素瘤會分泌過量的胰島素,引起低血糖,導致低血糖昏迷,損害腦組織,由於胰島素瘤病例不多,很容易被誤診。治療以手術為主,需盡早治療。由於胰島素分泌多,造成血糖降低,患者常覺得飢餓,要一直吃東西才能緩解症狀,因此有30~50%的病人會體重增加,也容易因反覆發生低血糖昏迷,腦細胞缺乏葡萄糖使得功能受損,記憶力下降、動作遲緩,影響生活和工作。

改善低血糖6要素

無論是打了太多胰島素,沒有定時進餐、過度運動或飲酒過度,都可能讓腦部血糖過低而無法正常作用,患者因而昏倒。如果身體出現低血糖的狀況,先確認造成低血糖的原因。

釐清是功能性低血糖或其他原因引起,回到源頭才能對症下藥。若是功能性低血糖,飲食建議增加纖維質的攝取,當血糖上升的比較慢,胰島素就不會被刺激分泌那麼快,若飲食的部分沒有辦法改善,可以搭配藥物治療。

❶控制飲食:目標以減少血糖值的波動,減少每餐澱份的攝取。飲食方面,少量多餐,然後盡量吃低GI的食物,避免過度食用高GI值的食物,如蛋糕、甜點、含糖飲料等加工過的精緻食物等。

❷定時進餐:採少量多餐方式用餐,避免兩餐間隔時間過長,也避免長時間斷食或過度節食。主食以低GI指數的糙米、蕎麥麵、全麥製品、脫脂牛奶為主,注意飲食均衡與多樣性。

❸適量運動:避免運動太激烈或突然增加運動強度,運動過度可能會導致身體消耗過多的糖分,進而導致低血糖。

❹適當休息:不宜過度操勞,但也不要熬夜,會導致身體血壓調節差,從生活方式調整,預防低血糖症的發生。

❺密切關注醫囑:避免自行更改口服降血糖藥物或胰島素劑量。

❻規律監測血糖值:定時檢測血糖值並記錄血糖值,及時調整口服降血糖藥物或胰島素劑量。

進食順序會影響血糖波動

進食順序也可能影響血糖的控制,先吃菜可增加蔬菜量,如葉菜類、豆莢類、菇菌類,不含根莖類。接著是蛋白質食物,如:肉、魚、蛋類,可減緩胃排空及減少血糖波動。碳水化合物放在最後,米飯或混有根莖類或核果的米飯,以減少攝取量及熱量,更有利於穩定血糖。

延伸閱讀

香港老戲骨盧海鵬糖尿病「一眼失明」 身體近況曝光

香港老戲骨盧海鵬糖尿病「一眼失明」 身體近況曝光

胡蘿蔔護眼睛、穩血糖、防三高!與「它」一起煮,營養成分最能被吸收

新年新氣象!看不懂健康檢查報告?常見數值大解密讓你一看就懂

相關新聞

全球極光大爆發!美歐日中民眾紛紛曬極光美照 看極光會傷眼嗎?眼科醫師給答案

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前理事長、眼科醫師潘志勤表示,極光並不是太陽光,而是磁層和太陽風的帶電高能粒子,被地磁場導引帶進地球大氣層,並與高層大氣(熱層)中的原子碰撞造成的發光現象,因此,觀賞極光通常不會對眼睛造成傷害。

大小餘震讓人心慌慌!4成民眾有幻震感覺一直在搖 身心科醫師盤點緩解不適症狀5方法

每次地震後過,不免讓平靜安全的生活,泛起了不安的感受,有些人會覺得心情緊繃、緊張,擔心又會再次地震;也可能變得對環境較為敏感,比較嚴重的人,甚至還會有失眠的情況發生,這些都是地震後可能的反應。

沒地震卻感覺一直搖?內心不安、焦慮甚至睡不好 若影響到1功能趕緊去看身心科

當人們在面對天災時,真的是有很大的壓力,而人體在壓力下本來就會有很多身心反應,包括焦慮、緊張、身體不舒服、腸胃道不適,甚至感覺胸口悶悶等反應,也有可能晚上睡不著失眠,所以在地震過後一個月之內,都有可能產生這些急性壓力的症狀。

雙和醫院程毅君院長 經營永續醫院致力向頂尖國際醫療機構看齊

出身麻醉醫師的程毅君,從醫的心路歷程令人好奇。四十年前他自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後,曾在林口長庚醫院實習兩年,當時沒有決定未來要選擇內科或外科,不過,「自己確實比較喜歡動手操作,所以對外科比較有興趣。」只不過當兵抽籤時運氣並不好,一抽就中「金馬獎」,而且還是外島中的外島「大膽島、二膽島」。

營養師盤點5招 加速蘇丹紅排出體外

食藥署指出,蘇丹色素具有潛在致癌性,非我國准用之著色劑,且為環境部化學物質管理署公告之「毒性化學物質」

陳銘仁馬偕兒童醫院院長 尊重、誠信、溝通 帶領團隊走得遠

踏進小兒科這個領域,黃富源教授是影響他最深的老師,從帶領學生查房時,不厭其煩地傳道、授業和解惑,處處站在病人的立場設想。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