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世芯重訊公告 最大客戶亞馬遜參與其私募

阿富汗水災逾342死,幼童滿身泥漿獲救令人心疼

嶺南畫派宗師歐豪年享耆壽90歲 「陳屍家中超過1天」兒子才報警原因曝光

深耕產業半世紀/編織錦繡未來 助紡織業升級邁向永續

工研院自1975年開始從事纖維相關研究,早期研究成果包括細丹尼(UDY)的製程技術,移轉給華隆、新光、遠東、中興、東雲等公司。
工研院自1975年開始從事纖維相關研究,早期研究成果包括細丹尼(UDY)的製程技術,移轉給華隆、新光、遠東、中興、東雲等公司。

【整理/編輯部】

早期臺灣紡織業主要以進口棉紡原料再加工出口為主,直到1960年代石化產業興起,才發展化纖和混紡產品,並逐漸拓展外銷市場。1970年代,臺灣紡織業從製造人造纖維、紡紗織布到染整及成衣製品,上中下游生產鏈完整,奠定在全球供應鏈中的重要地位,與香港、義大利、韓國並列為全球四大紡織品出口國。

以科技為紡織業打造新局

但在1980年代面對後進國家的追趕、工資上漲與環保觀念興起,下游企業紛紛外移。為挽回頹勢,紡織業尋求工研院的協助,共同開發高附加價值的產品。首發之作便是工研院與華隆紡織合作研發的「細丹尼PET絲」製程,大幅提升臺灣在聚酯纖維上的生產力,更為日後超細纖維的研發奠定基礎。1990年,合成皮革起家的三芳化學力圖扭轉製鞋業不景氣,與工研院攜手研發出具防水透濕兼透氣保溫等特性的0.15丹尼超細纖維,用於生產機能服裝和人造皮革,產品一推出立刻轟動市場,三芳更躋身為全球前三大人造皮革供應商之一。

超細纖維的成功,工研院在新型纖維上持續耕耘。2002年成立了「新纖維新紗種新布種策略聯盟」,為臺灣打下機能布全球市占率7成的版圖。2011年,研發用於負壓治療用纖維材料,成功將紡織業帶進生醫領域;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工研院運用國產原料,開發用於醫用口罩中間層的熔噴聚丙烯材料,面對疫情期間國外技術壟斷及原料限制,也能讓國內口罩自給自足,還能支援他國,成功打響「Taiwan can help」名號。

微生物染料開發與纖維應用

回首過去,工研院以科技為紡織業屢造新局,如今在淨零永續風潮下,紡織業如何走出綠色環保之路,是更為嚴峻的挑戰。傳統化學染料多使用成分複雜和高濃度的芳烴化合物作為中間體,並產生大量工業廢水,對環境造成嚴重影響;而天然生質染料又因生產耗時、品質不穩定且難以工業化。過去已知微生物具染料潛力,但由於染色效率差,多用於食品染色領域,但因化學染料對環境造成汙染問題已不容忽視,工研院遂著手研究微生物染料應用於紡織品上的可能性。

工研院首先在微生物染料開發與纖維應用上積極研發,推出「微生物染料開發與纖維應用」(MetabColor),勇奪2021年愛迪生獎銀獎榮譽。該技術以大腸桿菌進行菌株改質,利用獨特的基因工程改質微生物的代謝路徑,賦予菌株產出各式顏色的能力,再優化、調控醱酵製程後即成為高效率菌株生產染料,可產生紅、黃、藍三色染料與單一黑色染料。此技術能大量生產符合商業需求的染料,並藉由紅黃藍三色衍生出數十種顏色,可應用於紡織染整與化妝品產業;其中,MetabColor藍色染料已進入試量產階段,品質穩定安全且生產效率高,將帶動臺灣建立完整的綠色染料供應鏈。

工研院推出「微生物染料開發與纖維應用」,以大腸桿菌進行菌株改質,可產出紅、黃、藍與單一黑色染料,勇奪2021年愛迪生獎銀獎榮譽。
工研院推出「微生物染料開發與纖維應用」,以大腸桿菌進行菌株改質,可產出紅、黃、藍與單一黑色染料,勇奪2021年愛迪生獎銀獎榮譽。

超臨界流體染色與機能化同步技術

根據聯合國統計,全球有三分之一的人缺乏乾淨飲用水,稀缺的水資源,需要更妥善的運用。紡織業的染整製程,每製造1件衣服會用掉25公升的水,相當於15瓶大保特瓶容量,業者無不殫精竭慮減少排放廢水,符合世界環保標準。

有沒有可能染色不用一滴水?工研院研發的「超臨界流體染色與機能化同步技術」以二氧化碳取代水,不僅符合國際環保標準,也節省大量水資源,且經合作廠商驗證,發現染出的品質完全不輸傳統製程。該原理是在染色過程中,以特製鍋爐施加特定溫度與壓力,讓二氧化碳達到介於氣體與液體之間的超臨界狀態,同時具備液體的高溶解性與氣體的高貫穿性,將染料溶解擴散、完全滲透到纖維毛細孔內,使用過的二氧化碳可透過氣閥回收重複利用,比傳統染整技術省下一道烘乾手續,減少廢氣汙染。而這項技術,除了減少廢水,更神奇的是,還能夠在染整的過程中,賦予布料諸如吸濕排汗等機能性。這項全球首創的技術,也於2018年榮獲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

工研院陪伴紡織業界走過無數考驗,從早年的機能布開發,到近年的淨零永續,毋庸置疑的是,科技與創新在追求環境永續的道路上,工研院將持續扮演產業的最佳夥伴。

延伸閱讀

深耕產業半世紀/從引擎、車載資通系統到自駕車 實現智慧駕駛的未來

深耕產業半世紀/為產業再創成長曲線 寫材料創新精彩篇章

深耕產業半世紀/工研院50周年 總統讚臺灣之光

35年前他從張忠謀手中接下工研院院長大位 林垂宙:量子技術將引爆科技界新一輪革命

相關新聞

打造淨零時代競爭力/淨零策略顧問 打造產業永續未來

「客戶要求提出碳足跡報告,怎麼取得認證?」「產品碳排高,怎麼改善?」「減碳需投資設備,錢哪裡來?」為協助企業達成淨零轉型的目標,解答企業應對淨零林林總總的疑問,工研院提供企業從規劃、方案、商機到認證的完整策略顧問服務,為產業擘畫淨零時代的競爭力。

打造淨零時代競爭力/永續環境 打破線性經濟創高值

全球高喊淨零碳排,須從根本改變產品的生產和使用方式,減少原生物料的開採,盡可能放大再利用材料價值,打破線性經濟的概念,發展循環經濟,讓垃圾變黃金。工研院研發多項循環再利用的技術,不僅減少碳排放,甚至還能發展出高值化產品,協助產業永續轉型。

打造淨零時代競爭力/低碳製造 助力產業淨零達標

隨著全球對氣候變遷和環境永續的關注日益增強,創新的低碳製造技術不僅能夠協助產業減少碳排放量,降低對環境的影響,更能提升生產效率,有效利用資源,進而節省能源成本。工研院深入了解產業需求和挑戰,開發出多項低碳製造解決方案,為實現綠色、低碳的未來努力。

打造淨零時代競爭力/需求使用 集眾人之力邁向淨零

氣候變遷已是本世紀最棘手的難題之一,減碳成為全球運動。但只靠源頭減碳還是不夠,使用端也要同時做出改變,集眾人之力一起減碳,才能加速實現淨零目標。工研院從需求面著手,打造許多節能技術,期望讓需求端與供給端二者達到平衡。

打造淨零時代競爭力/能源供給 氫應用技術更上層樓

為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盡早達成淨零目標,潔淨能源「氫」被各國視為重要的解決方案。工研院已著手研發多項與氫應用技術,降低依賴高碳排能源,提升使用安全性,解決電力供需問題,實現能源安全和環境保護的目標,藉此創造新的產業價值與機會,促進永續發展。

打造淨零時代競爭力/氫能創新平台 打造氫應用產業鏈

後化石燃料時代,氫應用被視為搭配再生能源,邁向淨零的重要角色。全球許多國家積極發展氫應用,在新能源時代不落人後;工研院連結產官研與國際夥伴制定「臺灣2050氫應用發展技術藍圖」,從發電、工業、載具三大應用著手,協助產業減碳,並厚植技術競爭力。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