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產業半世紀/工研院50周年 總統讚臺灣之光
【撰文/陳進輝】
工研院於7月5日舉辦50周年院慶典禮,超過200位產官學研領域貴賓,以及工研院歷屆董事長、院長均蒞臨慶賀,包括總統蔡英文、總統府秘書長林佳龍、行政院政務委員兼國科會主委吳政忠、行政院政務委員兼國發會主委龔明鑫、經濟部長王美花、美國在台協會(AIT)處長孫曉雅、英國在台辦事處代表鄧元翰、日本台灣交流協會副代表服部崇,與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總統府資政林信義,以及工研院院士均出席與會。
總統親頒獎盃予歷屆董事長、院長
蔡總統當天更親頒「創新傳承 成就產業」榮耀獎盃予張忠謀、孫震、林信義、翁政義、史欽泰、張進福、吳政忠、李世光等歷屆董事長,以及李鍾熙、徐爵民、劉仲明、劉文雄等歷屆院長,感謝其卓越貢獻。總統表示,50年前工研院在動盪的局勢中誕生,50年後工研院已經是世界級的應用科技研發機構,也幫助臺灣成為全球供應鏈不可或缺的關鍵力量。一路走來,工研院獲得許多國際榮耀,是臺灣之光,也是國人驕傲。
工研院一路走來不僅見證,更推進了臺灣關鍵時刻的重要發展。1970年代,臺灣內外交迫、面臨多重挑戰;1973年工研院正式成立,為產業開路,50年來已累積許多創新成果,七度名列「全球百大創新機構」,連續15年、累計榮獲50項「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R&D 100 Awards);連續7年、贏得12項「愛迪生獎」,連續6年獲得10項美國消費性電子展(CES)創新獎等。這些國際獲獎榮耀在在顯示,工研院的創新技術不但已投入產業,產生產業效益、帶動社會福祉,更已經是國際級的研發機構,具有國際影響力。
新建史料文物館 紀錄重要發展
工研院董事長李世光表示,工研院是國內第一個產業科技研發機構,早年投入開發積體電路,後續帶動半導體、資通訊、材料與化工、機械、生醫、綠能等新興產業發展,締造輝煌成果,並為產業培育出科技人才、擴散能量。可以說在每個不同年代的科技發展歷程中,都有工研院的投入與貢獻。工研院在50周年之際,特別將重要史料和文物收集,建置史料文物館,期望為對臺灣產業發展留下重要紀錄,藉此激勵工研人堅持使命、創新傳承,持續帶動產業,創造經濟與社會價值。
工研院史料文物館收藏了國內近50年來最完整的科技產業史料,館藏涵蓋七大產業領域、逾百件珍貴研發成果,如1976年臺灣第一顆自行設計的商用積體電路、1983年臺灣第一具工業機器人ITRI-E、1996年全球第一片2L軟性印刷電路板等。此外,院友也捐贈珍貴史料:史欽泰院士捐贈赴美RCA受訓時期的史料、盧志遠院士捐贈微米製程技術發展全程計畫文物、林垂宙前院長捐贈推動制度及府院報告史料、陳式千前協理捐贈工研院1992年參與聯合國永續高峰會報告書。
揭示2035技術策略與藍圖為產業鋪路
為超前部署臺灣產業的未來發展,工研院院長劉文雄表示,工研院要幫助產業從技術創新走向價值創新,更聚焦市場導向的研發。為此,工研院擘畫「2035技術策略與藍圖」為解決方案,投入智慧生活、健康樂活、永續環境、韌性社會四大應用領域的發展,並大力推動淨零轉型、數位轉型,為產業儲備淨零時代的競爭力,成為產業最重要的夥伴,為臺灣的未來鋪路。
院慶當天也舉辦「深耕產業 創新未來」院慶特展,展出智慧生活、健康樂活、永續環境、韌性社會四大應用領域的最新研發成果,包括獲得2023年CES創新獎的「我視AI魚缸」、治療濕式黃斑部病變免於眼球挨針的「超分子複合技術眼藥滴劑」、協助半導體提升良率的「粉塵終結器」、可協助預警土石流發生的「土壤邊坡監測系統」等創新科技。展現工研院以價值創新,為產業先行,布局臺灣下世代產業發展的研發實力,帶領產業邁向永續創新的未來。
智慧生活
「我視AI魚缸」 魚種讓你一眼就懂
工研院研發全球首創的「我視AI魚缸」,透過攝影機搭配AI辨識技術,並透過分散式邊緣運算系統架構技術快速運算,生物資訊直接顯示在透明顯示螢幕,穿透率優於韓廠38%,穿透率≥85%,準確率更高達98%。技術獲得2023年美國消費電子展(CES)創新獎,更被華爾街日報選為全球最酷炫的25項技術之一,目前已導入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
運動科技 數位教練隨身陪練
工研院開發多款穿戴式健身裝置,包括:iMetaWeaR智慧體感衣、iSportWeaR 智感心運動眼鏡、非皮膚接觸式肌電感測運動臂帶、運動生理感測與指導數位分身。透過相關穿戴裝置可體驗到真實競技觸感,影像辨識偵測、即時偵測到呼吸與心跳,並享受與其他玩家互動。而感測運動臂帶即使隔著1.5毫米的衣物也能精準監測到動作、姿勢和表現,讓運動者得到即時的反饋和專業指導,已導入國立臺灣體育大學及連鎖健身房業者實證。
iPetWeaR智慧寵物項圈 掌握毛小孩生理情緒
狗貓寵物登記逐年上升,2022年已經接近300萬隻,超越全臺15歲以下孩童數人口,工研院開發「iPetWeaR」智慧寵物項圈,採用非接觸式的「創新低功率雷達生理感測」和「活動力狀態分析演算法」,隨時偵測健康數據、活動量,並可預警走失,不需要將寵物剃毛即可偵測,後續也可發展多元的資訊應用產品,在2022美國消費電子展(CES)創新獎被選為5項最被期待技術之一。
健康樂活
超分子複合技術眼藥滴劑 眼睛免打針
工研院開發「超分子複合載體技術」,針對病灶位於眼底不易觸及的疾病,例如濕式黃斑部病變,在家滴眼藥水就能治療。藉由特殊的眼底傳輸技術,使用分子級載體,能有效包覆藥物且因尺寸極小,能快速通過眼表淚液層。這項技術已取得臺灣、日本、中國及歐盟5國專利,並已技轉信力生技,目前正在進行臨床二期的試驗,預計2026年可以上市,後續將進一步投入乾式黃斑部病變等其他眼部疾病藥物開發。
智慧射頻熱消融系統 精準入針抗癌利器
「智慧射頻熱消融系統」是全球第一個整合微創手術、超音波影像的高階醫材系統。透過影像導引將電極針穿刺到病灶,進行局部熱消融治療。關鍵技術已非專屬技轉仁寶電腦並已取得臺灣上市許可。可應用於肝、甲狀腺結節等治療,未來還可應用於肺、乳房、腎等部位腫瘤以及心血管疾病等治療。
永續環境
鈣基碳捕獲純氧煅燒技術 二氧化碳一把抓
純氧煅燒技術具有三大特色:高捕獲、低成本、零廢棄物,主要針對水泥、鋼鐵、玻璃等高溫高碳排產業製程,可提高煙氣的二氧化碳濃度至90%,以利後續直接進行二氧化碳液化、再利用或封存,可應用於水泥製程與鋼鐵業石灰窯,將有顯著的碳捕獲效果。
粉塵終結器 半導體高效除塵高手
「粉塵終結器」透過微粒捕集系統以水霧噴灑及離心分離沉降方式,能將PM5粉塵去除率達到90%以上,平均運作效率增加50%,且更節能,無需額外電力作動,無耗材、無化學刷洗。目前已和半導體工程服務商合作,促成終端使用者尾氣處理系統升級,潛在商機龐大。
韌性社會
土壤邊坡監測系統 土壤驅動免換電池
工研院針對特定水土保持區開發「土壤邊坡監測系統」(ALS),可導入偏遠地區,無須額外電力配給。可自主監測和無線傳輸資料,除了能預警土石流發生外,還能讓土壤自行發電供監控系統使用,運作壽命達數十年之久。該技術不但獲得2016年R&D100獎項,目前已技轉台達電,並跟基隆市政府合作,實際在山區應用。
智慧化致能技術
5G O-RAN節能專網網管技術 一鍵布建又節能
工研院開發5G O-RAN節能專網解決方案,可一鍵模擬基地台數量,協助專網布建規劃。透過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演算法配合流量監控與導流技術,智慧化分配讓閒置基站休息,基站可隨插即用,自動優化、監控與管理修復,降低維運成本。此技術已與和碩合作應用於智慧工廠。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