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嘉義縣太保民宅火警 一家7口母親、5歲孩死亡、1幼童失蹤

大氣有毒 研究:全球只有 0.001% 人口呼吸乾淨空氣

(首圖來源:Flickr/Owen Byrne CC BY 2.0)
(首圖來源:Flickr/Owen Byrne CC BY 2.0)

【文‧黃嬿】

空氣污染是無聲殺手,隨著人類排放未減,氣候異常的高溫加劇野火規模與頻率,人們呼吸的每口空氣都有毒。全球每日空氣污染新研究發現,按照 WHO 標準,世界只有 0.001% 人口是呼吸乾淨空氣,地球幾乎沒有任何地方不受污染。

刊登於《Lancet Planetary Health》期刊研究從全球 5 千多個監測站收集的地面空氣污染測量結果,與機器學習模擬、氣象數據和地理因素結合,估算全球每日 pm2.5 濃度,發現地球約 99.82% 土地面積暴露於 pm2.5 程度超過世界衛生組織 (WHO) 建議的安全限值。

2000~2019 年這段時間,超過 70% 天 pm2.5 高於 WHO 建議安全程度。東亞和南亞更高達 90% 時間污染濃度高於建議量。東亞濃度最高,每立方公尺 50 微克,其次是南亞和北非。澳洲和紐西蘭、大洋洲和南美洲一些地區污染物濃度最低,但澳洲和紐西蘭 2019 pm2.5 濃度高的天數明顯增加。

pm2.5 主要由汽車尾氣、野火產生的煙霧和灰燼,以及發電產生的硫酸鹽氣溶膠和沙漠灰塵等。研究認為,造成空氣污染的最大因素之一是化石燃料,2022 年全球與能源相關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長 0.9%,儘管增速遠低於上一年,但仍創歷史新高。另一個驅動因素是臭氧,而沙塵暴等極端氣候事件,以及異常天氣條件也是導致大氣中毒的原因。如高氣壓和熱浪會造成空氣停滯,污染物難以擴散,極端熱浪也增加大規模野火的風險。

空污已為全球第四大死亡風險因素

包括亞洲、北非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大洋洲,以及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的大部分地區過去 20 pm2.5 濃度上升,部分原因是愈演愈烈的野火。反而是歐洲和北美年度 pm2.5 濃度和 pm2.5 污染嚴重的天數都有減少,報告認為因這些地方排放管制愈來愈嚴格。

報告還分析不同季節污染濃度變化,12~2 月,中國東北部和印度北部 pm2.5 濃度較高,可能與冬季使用化石燃料的取暖設備使用增加有關。另一方面,巴西等南美國家 8~9 月期間濃度增加,可能與夏季火耕行為有關。

整體而言,研究人員發現,全球約 0.18% 的土地面積和僅 0.001% 的世界人口每年接觸的 pm2.5 低於立方公尺 5 微克的安全閾值。科學家已將空氣污染視為全球第四大死亡風險因素,總影響僅次於高血壓、飲食風險和菸草。世界衛生組織估計,每年約有 700 萬人死於空氣污染。有毒空氣不只引發炎症、心血管疾病與癌症,多項研究發現,受污染的空氣會阻礙或降低人的認知能力。

【本文章由科技新報授權提供,更多精彩內容請詳科技新報官網

延伸閱讀

解決高齡問題 張麗善率隊觀摩武藏野日照中心

美2月非農就業人口又超預期 但失業率升、薪資增長放緩

台南空品維護區無漏網之魚 PM2.5及CO濃度大降

連假後上班首日天氣霧濛濛 雲嘉南空品差亮「紅燈」

相關新聞

為何節食後胖更快?研究:大腦放大飢餓訊號

許多節食減肥過的人都熟悉,正常吃飯後很快復胖,因長時間少吃會讓人吃得更多。科學家以老鼠實驗發現,關鍵在大腦交流方式變化,節食會調節飢餓感的神經細胞改變,進食時這些細胞會接收更強訊號,導致實驗老鼠節食後吃更多,體重增加更快。

新階級鬥爭正在成形 研究:千禧世代貧富差距擴大

疫情後千禧世代因為資產增值,家庭財富暴增,擺脫十年內兩次經濟衰退的影響,但是最新研究發現,千禧世代之間的貧富差距是任何一代人中最大的,新一波的階級緊張和怨恨正在成形,由於差距過大,因此談論千禧一代的平均財富並沒有特別意義。

為何機器人跑不贏動物 研究:硬體強但整合遠不如生物

人工智慧系統、新型合成材料和 3D 列印尖端技術,製造出能測量體育場的機器狗、受長腿爸爸啟發的探索機器人等各種機器動物分身。但儘管投資龐大資源,機器人仍跑不過動物,科學家解釋,因機器人各功能整合能力遠不如動物。

營養價值高又好照顧 蟒蛇會是超級食物嗎?

蟒蛇生長速度快,富含蛋白質,其實是不錯的肉類來源。最近美國麥覺理大學團隊研究發現,與雞和牛隻相比,蟒蛇的飼料轉化率相當高,是高效、低排放且具有氣候韌性食物來源。不過前提是要可以接受食蛇。

物價壓力釀生存危機 韓國年輕人開始學習節儉

尚未背負成家壓力的年輕族群,一直以來都是奢侈品消費的主力之一,他們也不吝於上高檔餐廳揮霍金錢,在公共場合炫耀財富,但在通膨高漲的時代,現在韓國年輕人感到迫切的生存危機,開始學習節儉度日。

抗藥性細菌進入國際太空站 突變為完全不同的菌株

國際太空站除了是太空人進行微重力環境研究的實驗室,也潛伏著一群繁衍生息的突變細菌,當科學家分析國際太空站一些細菌菌株,發現它們已突變成不同形式,基因、功能都與地球菌株不同,這種細菌可能對藥物的抵抗力更強,還能在微重力環境下大量存在。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