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一人失能全家破產 「零家庭照顧者」危機來臨

大氣有毒 研究:全球只有 0.001% 人口呼吸乾淨空氣

(首圖來源:Flickr/Owen Byrne CC BY 2.0)
(首圖來源:Flickr/Owen Byrne CC BY 2.0)

【文‧黃嬿】

空氣污染是無聲殺手,隨著人類排放未減,氣候異常的高溫加劇野火規模與頻率,人們呼吸的每口空氣都有毒。全球每日空氣污染新研究發現,按照 WHO 標準,世界只有 0.001% 人口是呼吸乾淨空氣,地球幾乎沒有任何地方不受污染。

刊登於《Lancet Planetary Health》期刊研究從全球 5 千多個監測站收集的地面空氣污染測量結果,與機器學習模擬、氣象數據和地理因素結合,估算全球每日 pm2.5 濃度,發現地球約 99.82% 土地面積暴露於 pm2.5 程度超過世界衛生組織 (WHO) 建議的安全限值。

2000~2019 年這段時間,超過 70% 天 pm2.5 高於 WHO 建議安全程度。東亞和南亞更高達 90% 時間污染濃度高於建議量。東亞濃度最高,每立方公尺 50 微克,其次是南亞和北非。澳洲和紐西蘭、大洋洲和南美洲一些地區污染物濃度最低,但澳洲和紐西蘭 2019 pm2.5 濃度高的天數明顯增加。

pm2.5 主要由汽車尾氣、野火產生的煙霧和灰燼,以及發電產生的硫酸鹽氣溶膠和沙漠灰塵等。研究認為,造成空氣污染的最大因素之一是化石燃料,2022 年全球與能源相關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長 0.9%,儘管增速遠低於上一年,但仍創歷史新高。另一個驅動因素是臭氧,而沙塵暴等極端氣候事件,以及異常天氣條件也是導致大氣中毒的原因。如高氣壓和熱浪會造成空氣停滯,污染物難以擴散,極端熱浪也增加大規模野火的風險。

空污已為全球第四大死亡風險因素

包括亞洲、北非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大洋洲,以及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的大部分地區過去 20 pm2.5 濃度上升,部分原因是愈演愈烈的野火。反而是歐洲和北美年度 pm2.5 濃度和 pm2.5 污染嚴重的天數都有減少,報告認為因這些地方排放管制愈來愈嚴格。

報告還分析不同季節污染濃度變化,12~2 月,中國東北部和印度北部 pm2.5 濃度較高,可能與冬季使用化石燃料的取暖設備使用增加有關。另一方面,巴西等南美國家 8~9 月期間濃度增加,可能與夏季火耕行為有關。

整體而言,研究人員發現,全球約 0.18% 的土地面積和僅 0.001% 的世界人口每年接觸的 pm2.5 低於立方公尺 5 微克的安全閾值。科學家已將空氣污染視為全球第四大死亡風險因素,總影響僅次於高血壓、飲食風險和菸草。世界衛生組織估計,每年約有 700 萬人死於空氣污染。有毒空氣不只引發炎症、心血管疾病與癌症,多項研究發現,受污染的空氣會阻礙或降低人的認知能力。

【本文章由科技新報授權提供,更多精彩內容請詳科技新報官網

延伸閱讀

解決高齡問題 張麗善率隊觀摩武藏野日照中心

美2月非農就業人口又超預期 但失業率升、薪資增長放緩

台南空品維護區無漏網之魚 PM2.5及CO濃度大降

連假後上班首日天氣霧濛濛 雲嘉南空品差亮「紅燈」

相關新聞

為何節食後胖更快?研究:大腦放大飢餓訊號

許多節食減肥過的人都熟悉,正常吃飯後很快復胖,因長時間少吃會讓人吃得更多。科學家以老鼠實驗發現,關鍵在大腦交流方式變化,節食會調節飢餓感的神經細胞改變,進食時這些細胞會接收更強訊號,導致實驗老鼠節食後吃更多,體重增加更快。

網路充斥美食照片 研究:照片看太多次反會抑制食慾

滑社群媒體、新聞及隨時隨地出現的橫幅廣告,網路食物照無所不在,若剛好用餐或宵夜時間出現,看食物照片更令人垂涎三尺。但丹麥研究發現,同張食物照看幾十次的話,食慾反而下降。

木材在外太空不會變形!日本木製衛星材料通過10個月太空測試

為了減少太空垃圾,日本京都大學與住友林業 2020 年提出開發 LignoSat 木製衛星,並在去年將各種實驗木塊送上國際太空站進行長達 10 個月測試,結果表明所有木材都沒有明顯變形、剝落或損傷,有機會在未來成為最瘋狂的衛星外殼材料。

自然治癒又一佐證 研究:鳥鳴聲可釋放心理壓力

愈來愈多實證證據顯示大自然有益心理健康,在綠色戶外空間一小時,就可以降低血壓和皮質醇水平,對憂鬱症患者也有幫助。最近科學家進一步檢視大自然中的常見元素,發現常常接觸鳥類,聆聽鳥鳴聲,就可以舒緩壓力,並改善注意力疲乏症狀。

睡不著看一下幾點了 研究:看時鐘壓力大讓人更難睡

許多人都有過明明很累卻很難睡著,或半夜常醒來就難再入睡的經驗,嚴重者就得求助藥物。現在科學家發現問題癥結,可能是睡不著或半夜醒來後看時鐘。研究發現,心裡盤算還有多久就要起床、還剩多少時間睡覺,壓力會導致更嚴重失眠,讓人更依賴安眠藥。

波浪形傷口癒合速度快5倍 科學家成功找出背後原因

為什麼筆直平滑傷口復原速度,會比波浪狀的還要慢?最近新加坡南洋大學團隊成功解惑,可能會改變未來劃下手術刀的方式。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商品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