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賴清德認了!自爆有兩支勞力士 價值都未達20萬元免申報

爆料慈濟開刀房偷拍 吹哨護理師「筆電30張打碼私密照」:10張我拍的

為何節食後胖更快?研究:大腦放大飢餓訊號

(首圖來源:pxabay)
(首圖來源:pxabay)

【文‧黃嬿】

許多節食減肥過的人都熟悉,正常吃飯後很快復胖,因長時間少吃會讓人吃得更多。科學家以老鼠實驗發現,關鍵在大腦交流方式變化,節食會調節飢餓感的神經細胞改變,進食時這些細胞會接收更強訊號,導致實驗老鼠節食後吃更多,體重增加更快。

節食是最普遍使用的減肥法,身體為了產生能量會燃燒更多脂肪,但使大腦處於飢餓模式,一旦又正常進食,大腦就會下令吃更多,彌補損失的熱量,這也是為什麼多數節食成功減肥的人沒辦法維持下去。

為了解大腦長期發生哪些變化,德國馬克斯普朗克新陳代謝研究所 (Max Planck Institutes) 和哈佛醫學院 (Harvard Medical School) 研究人員展開老鼠實驗,評估節食老鼠大腦哪些迴路發生變化。科學家發現,體重減輕根本上會改變傳入大腦區域協調的方式。

科學家已知 ARC 神經元是驅動體重恢復的神經迴路重要部分,但對減肥引起的 ARC 神經迴路變化如何促使人們吃更多,科學家仍只有基本了解。這次他們發現下丘腦一組神經元,即 ARC 神經元群的 AgRP 神經元是導致飢餓感的關鍵,限制熱量攝入會活化 AgRP 神經元,導致進食增加和體重增加。

體重循環也可能導致心臟病

當老鼠節食,刺激 AgRP 神經元的通路會傳出更多訊號,讓人產生長期過度飢餓感,且節食後長時間後都能檢測到變化。研究人員還成功選擇性抑制活化 AgRP 神經元的神經通路,明顯減少節食後的體重增加幅度。

節食後體重迅速復胖稱為溜溜球節食 (yo-yo dieting),最近南韓近 700 萬人研究發現,溜溜球節食的人過早死亡的可能性是其他人兩倍多。2021 年對超過 25 萬人薈萃分析發現,經歷體重循環的人患糖尿病風險高 23%。雖然研究人員強調需要進行更多研究,但有證據顯示這種風險可能是因代謝紊亂引起

體重循環也可能導致心臟病。《新英格蘭醫學雜誌》9,500 多人研究,體重波動與較高死亡率、心血管疾病發生率相關。2020  2,700 名美國成年人研究發現,減肥後又復胖還會引起憂鬱症。研究作者表示,了解引發體重波動的大腦機制後,科學家現在可開發新療法關上神經元開關,幫人們永久減肥。研究結果發表於《細胞代謝》期刊。

【本文章由科技新報授權提供,更多精彩內容請詳科技新報官網

延伸閱讀

你吃的大部分魚油其實被浪費掉?新研究:新型態的DHA才有效

減肥可降心臟病和糖尿病風險 牛津大學研究說即便復胖仍如此

美女體育主播成功-20kg 分享減肥秘訣曝關鍵「絕不餓肚子」

會得阿茲海默症嗎?美最新研究:檢測眼睛可以早期發現

相關新聞

為何節食後胖更快?研究:大腦放大飢餓訊號

許多節食減肥過的人都熟悉,正常吃飯後很快復胖,因長時間少吃會讓人吃得更多。科學家以老鼠實驗發現,關鍵在大腦交流方式變化,節食會調節飢餓感的神經細胞改變,進食時這些細胞會接收更強訊號,導致實驗老鼠節食後吃更多,體重增加更快。

抗藥性細菌進入國際太空站 突變為完全不同的菌株

國際太空站除了是太空人進行微重力環境研究的實驗室,也潛伏著一群繁衍生息的突變細菌,當科學家分析國際太空站一些細菌菌株,發現它們已突變成不同形式,基因、功能都與地球菌株不同,這種細菌可能對藥物的抵抗力更強,還能在微重力環境下大量存在。

數位閱讀不如紙本 研究找到神經科學證據

教科書和紙本閱讀被螢幕取代,然而紙本閱讀的好處過去有很多研究證實,最新以色列研究再度發現,與螢幕閱讀相比,紙本閱讀時大腦與注意力和認知參與相關部分更活躍,代表紙本可能更有利兒童集中注意力。

當下憤怒難平?日本研究:寫下來扔掉就好

生氣是人之常情,脾氣再好的人也免不了偶發的怒氣沖天,但要在瞬間消化情緒,不需要怒罵或大力拍桌嚇壞眾人,也不需把苦往肚裡吞,日本科學家發現控制情緒的方式,就是在生氣的當下,把負面情緒寫在一張紙上,然後將紙撕碎或丟棄,就可以感到海闊天空。

為何我們花這麼多錢? 研究:支付方式增加太多

儘管通膨高、利率高,經濟學家一再評論這種熱情無法持續,但支出仍在飆升,去年美國消費者支出達創紀錄 19 兆美元,除了可能錢真的很多,經濟學家認為,可能原因是現在多元支付種類太多,人們失去控制花錢的能力。

油炸油破壞「肝腸腦軸」 研究:導致神經退化並波及後代

世界各地的家庭和餐廳中,多次加熱同一批油的做法很常見,但最新老鼠實驗研究發現,食用重複使用的油炸食用油,破壞「肝腸腦軸」,可能會導致老鼠及其後代出現更高程度的神經退化,科學家警告,這項研究發現揭示,平常的飲食習慣可能對人類健康產生重大影響。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