雇主員工對遠距工作不同調 意見分歧關鍵在通勤時間

(首圖來源:Unsplash)
(首圖來源:Unsplash)

【文‧黃嬿】

三年疫情大部分企業實施遠距工作,尤其美國早就恢復正常生活,許多科技業以外企業到現在都還在遠距工作模式。即使接受員工不到辦公室上班,愈來愈多企業仍計劃逐漸召回員工,因雇主仍認為在家工作會降低生產率。《哈佛商業評論》研究發現,雇主與員工對遠距工作是否影響生產力的分歧,似乎取決於人們認為什麼才算生產力。

主管和員工對在家工作的關鍵意見分歧很大。如管理人員認為在家工作會降低生產率,員工認為會大大提高生產率。研究發現,差別在通勤時間算不算生產力,員工會將通勤時間納入心理計算,所以認為在家工作不必通勤,就會提高生產率。但管理人員考慮員工生產力時,只關心產出,忽略通勤時間。

譬如員工疫情前每天收入 1,000 美元,工作 9 小時加上 1 小時通勤,工作與通勤花費的每小時可產生 100 美元收入。在家工作通勤時間為零,仍然工作 9 小時,若每天賺 950 美元,工作每小時可產生 106 美元收入,生產率反而更高。

從雇主角度來看當然不一樣,因不會算入通勤時間。疫情前老闆認為員工每小時生產 111 美元,在家工作使員工生產率降至每小時 106 美元,如果還給員工同樣薪水,付錢的回報會更少。當然生產力不能只看工作時數衡量,但這種分歧解釋為什麼員工認為在家工作是個人生產力的勝利,老闆卻不這麼認為。

最好的方法是採混合模式

專家建議,面對遠距上班或到辦公室上班革命,最好的方法是採混合模式,一週三天固定去辦公室,大部分會議、小組活動、培訓和午餐安排在這三天,讓員工看到聚在一起的價值。但隨著經濟衰退在即,企業又開始回到疫情前的緊張狀態,對混合模式的接受程度愈來愈低。

最近許多企業開始召回員工,迪士尼原本也讓員工疫情期間在家上班,採取混合工作模式,但最近規定 3 1 日起員工週一到週四必須到辦公室上班。迪士尼執行長 Bob Iger 重視創造力,表示「員工面對面一起工作會更好。像我們這類創意企業,沒什麼能取代一起與同齡人建立聯繫、觀察和創造的能力,也無法取代向領導者和導師學習獲得專業發展的機會。」

去年底 Snapchat 母公司也要求員工今年開始 80% 時間回辦公室上班,即每週到班四天。即使員工不想回辦公室,但大企業擔憂經濟衰退,開始大規模裁員,員工只能乖乖從命。

【本文章由科技新報授權提供,更多精彩內容請詳科技新報官網

延伸閱讀

鹽水溪堤防道路往南科車禍大塞車 交通局:多利用北外環3期

兔年首拍獻愛心!台南藏金閣推免「廢」市集、義賣

連接鳳山過埤、南成里 高市新建橋梁通車啟用

爭議多時國道客運9026最終方案底定 通勤族權益不受損

相關新聞

為何節食後胖更快?研究:大腦放大飢餓訊號

許多節食減肥過的人都熟悉,正常吃飯後很快復胖,因長時間少吃會讓人吃得更多。科學家以老鼠實驗發現,關鍵在大腦交流方式變化,節食會調節飢餓感的神經細胞改變,進食時這些細胞會接收更強訊號,導致實驗老鼠節食後吃更多,體重增加更快。

不是每種體力活都好 研究:高勞動工作患失智風險大增

最近研究警告,60 歲以上成年人如果長時間久坐,如坐著看電視或開車,患失智症風險可能增加,避免失智症最好的方式就是定期運動,運動甚至有機會清除大腦積累的斑塊。但不是每種體力或動都有益大腦健康,《刺胳針》刊登研究發現,若年輕時從事體力要求較高的工作,反而會增加晚年罹患失智症的風險。

職場壓力大又不受重視 研究:男人患心臟病風險增兩倍

成就定義男人的自尊,甚至決定健康度。最近美國心臟協會期刊《循環:心血管品質和結果》研究發現,當工作感覺自己不受重視、壓力山大的男性員工得心臟病的可能性是其他人兩倍,研究人員認為職場負面感受對健康的影響與肥胖和吸菸相當。

人體的自然平衡奧妙:細胞大小與數量有數學法則

人體由各式各樣體型不一的細胞構成,功能從攜帶氧氣到控制思想皆有,而一項新研究還發現人體細胞有趣的總和規律:若將細胞按大小分類,那麼各類別細胞總質量其實大致相同,似乎身體有自然平衡,會自動產生較少大細胞與較多的小細胞。

人類短視天性 科學家稱:本世紀末就會遇到人口修正

世界人口呈指數級增加,200 年前地球約只有十億人,僅一世紀後增加六億,現在有 80 億人。科學家表示,人口增加速度對生態圈不可持續,即使人類現在開始重視氣候變化,也轉型新能源,仍悲觀指出人類是不會反省的物種,本世紀末前可能會出現人口大幅修正,富裕國家也無法倖免。

科學上來講 裝著溺斃果蠅的葡萄酒還能喝嗎?

你倒了杯最喜歡的酒,準備喝一口,忽然發現一隻果蠅掉在裡面明顯溺死了,鑑於我們知曉這些蟲子喜吃腐爛食物和糞便,這杯酒還能安全下肚嗎?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商品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