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死人的不是壓力 研究:是負面思考

(首圖來源:Pixabay)
(首圖來源:Pixabay)

【文‧黃嬿】

一般人遇到壓力,會出現心跳加快、血管收縮等生理反應,長期壓力有害心血管健康,現代人許多莫名的病兆都是壓力太大造成。但一項研究發現,壓力也可以帶來如感覺快樂和鼓起勇氣時產生的正面生理反應,反而能有益健康,關鍵就在於你如何看待壓力。

研究發現,慢性壓力會對身體造成巨大損害,甚至會改變大腦結構,灰質減少、白質增加,灰質與肌肉控制、決策制定、自我控制、情緒調節等有關。但是壓力也是生命中促進健康發展的重要動力,有些人甚至會因為壓力讓心血管更健康。

關鍵在於一個人看待壓力的方式,大腦就會做出不同的反應。一項在實驗室中進行的心血管對壓力反應的測試發現,一個人遇到壓力,會表現心跳加快、血管收縮,但是當參與者認為他們的壓力反應有幫助時,血管狀態會如感覺快樂與勇氣時一樣保持放鬆。科學家稱,當將壓力源視同挑戰而非威脅,全身的動脈實際上會擴張,而心臟實際上會泵出更多血液,如做有氧運動時一樣的效果。

科學家還發現,對壓力做出更積極反應期間,身體會產生較少量的壓力荷爾蒙皮質醇,同時大腦會增加另一種類固醇脫氫表雄酮 (DHEA) 的產量,這種荷爾蒙被稱為抗衰老荷爾蒙。一項研究發現,在軍事學校中表現最好且痛苦較少的男性血液中 DHEA 較高,而當人們認為工作壓力水平無法忍受時,DHEA 的產量就會下降。

在壓力下,身體還會產生催產素,專家認為催產素可能會導致人們尋求更多更好的社會聯繫,釋放壓力,適度的壓力也會啟動大腦中調節情緒學習和幫助抑鬱症的部分幹細胞生長。此外,心臟有特殊的催產素受體,它可以幫助心臟細胞再生和修復微損傷,因此壓力實際上可以增強心臟健康。

發表於《神經心理學》研究發現,低到中度壓力可以改善工作記憶,工作記憶是人們用來完成日常任務的短期資訊,一旦壓力水平超過適度水平並長期發生,這種壓力就會變得有毒。如何釋放壓力,調查也發現,表示自己從家人和朋友那裡得到更多支持的參與者,似乎更能夠以健康的方式應對低到中度壓力。

科學家認為,面對壓力的生物學變化,可能是 50 歲時壓力引起心臟病發與活到 90 多歲間的差別,因此殺死人的不是壓力,而是壓力本身與有害信念結合。生活遇到逆境反而是種學習,只要能將壓力視為正常可接受,甚至掌握正面看待壓力的藝術,生命就會更有韌性。

【本文章由科技新報授權提供,更多精彩內容請詳科技新報官網

延伸閱讀

盯著圖片看「黑洞不斷擴大」 專家:被大腦騙了

爺爺開玩笑「幫我準備AED啦」 孫子生日一起踢球心臟病發

大腦活動降低 研究:手機成癮殘害創造力

研究:孕婦大腦變化可能是為照顧幼兒做準備

相關新聞

為何節食後胖更快?研究:大腦放大飢餓訊號

許多節食減肥過的人都熟悉,正常吃飯後很快復胖,因長時間少吃會讓人吃得更多。科學家以老鼠實驗發現,關鍵在大腦交流方式變化,節食會調節飢餓感的神經細胞改變,進食時這些細胞會接收更強訊號,導致實驗老鼠節食後吃更多,體重增加更快。

塑膠添加細菌孢子 研究:「活塑膠」五個月內自我毀滅

最近研究發現,回收箱中的塑膠大部分都沒有被回收再利用,而是飄流世界各地,成為別的國家或是海洋的垃圾。包括聚氨酯 (PU) 這種製造手機殼到運動鞋的各種產品,也很少被回收。人類已經很難擺脫塑膠,最近科學家想出一個類似科幻小說的解決方案,在塑膠製造過程中加入細菌孢子,可以生產出自我毀滅的塑膠。

新階級鬥爭正在成形 研究:千禧世代貧富差距擴大

疫情後千禧世代因為資產增值,家庭財富暴增,擺脫十年內兩次經濟衰退的影響,但是最新研究發現,千禧世代之間的貧富差距是任何一代人中最大的,新一波的階級緊張和怨恨正在成形,由於差距過大,因此談論千禧一代的平均財富並沒有特別意義。

為何機器人跑不贏動物 研究:硬體強但整合遠不如生物

人工智慧系統、新型合成材料和 3D 列印尖端技術,製造出能測量體育場的機器狗、受長腿爸爸啟發的探索機器人等各種機器動物分身。但儘管投資龐大資源,機器人仍跑不過動物,科學家解釋,因機器人各功能整合能力遠不如動物。

營養價值高又好照顧 蟒蛇會是超級食物嗎?

蟒蛇生長速度快,富含蛋白質,其實是不錯的肉類來源。最近美國麥覺理大學團隊研究發現,與雞和牛隻相比,蟒蛇的飼料轉化率相當高,是高效、低排放且具有氣候韌性食物來源。不過前提是要可以接受食蛇。

物價壓力釀生存危機 韓國年輕人開始學習節儉

尚未背負成家壓力的年輕族群,一直以來都是奢侈品消費的主力之一,他們也不吝於上高檔餐廳揮霍金錢,在公共場合炫耀財富,但在通膨高漲的時代,現在韓國年輕人感到迫切的生存危機,開始學習節儉度日。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