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男性簇擁加密貨幣 研究:不管去中心化且多數都賠錢

(首圖來源:Unsplash)
(首圖來源:Unsplash)

【文‧黃嬿】

加密貨幣暴跌宛如現代版鬱金香事件,國際清算銀行 (BIS) 最近報告指出,加密貨幣新投資者四成是 35 歲以下男性,這些人投資加密貨幣,並不是因去中心化金融或脫離大銀行等高尚理想參與加密貨幣發展,而是因價格上漲才投資,且四分之三最後都賠錢收場。

加密貨幣是經歷多次繁榮蕭條週期的波動性資產,至今加密貨幣用於支付、衡量價值或為現實世界投資融資等領域仍非常有限,但散戶投資者繼續進入加密貨幣交易所交易,到底原因為何?

國際清算銀行工作文件分析原因,針對 2015~20222 年 95 國加密貨幣交易應用程式日常使用狀況,研究採用加密貨幣交易應用程式的驅動因素。

經濟學家發現,當比特幣價格上漲超過 2 萬美元,73% 用戶下載加密應用程式。結果是四分之三新加密貨幣投資者都虧錢。如用戶幾個月內每月購買價值 100 美元比特幣,中位投資者將損失 431 美元,即 900 美元投資的 48%。當時購買加密貨幣多數人來自土耳其、新加坡、英國和美國,又以 35 歲以下追求風險的年輕男性占新投資者大多數。

報告也分析打壓加密貨幣市場的兩次重大事件,分別是中國政府 2021 年打擊加密貨幣挖礦,以及哈薩克動盪。中國將加密貨幣採礦定為非法後,迫使礦工轉往其他國家,許多人到幾乎沒有監管且有廉價電力的哈薩克,然而 1 月燃料價格上漲與停電導致暴動,政府關閉網路,造成 15% 礦工下線。礦工最終搬到德州等地,但這時比特幣追求者少很多。估計中國事件導致比特幣價格下跌 39%,新用戶減少 30%,哈薩克事件導致價格下降 19%,新用戶下降 15%。

更糟的是,持有大量比特幣的人、所謂加密貨幣鯨魚會在價格上漲期拋售,所有湧入市場的小投資者變成這些人的飼料,讓早期投資者和內部人士賺飽飽。

最近市場動盪和主要穩定幣價格的暴跌提醒人們,加密貨幣不是穩健貨幣。報告強調,代表大多數用戶是被價格上漲吸引,而不是厭惡傳統銀行或不信任公共機構。

6 月國際清算銀行報告分析加密貨幣和去中心化金融 (DeFi) 結構限制,概述設計固有風險,認為未來理想貨幣模式是雙層貨幣體系,主權貨幣數位版可同時維護穩定和安全及促進創新。

【本文章由科技新報授權提供,更多精彩內容請詳科技新報官網

延伸閱讀

FTX掀加密貨幣風險 應引入保護機制

加密貨幣無主管機關 立委籲跨部會協調

FTX破產…不僅加密貨幣 這票「另類交易」都無法可管

FTX債權人可能逾百萬 加密貨幣放款業者BlockFi也被連累

相關新聞

為何節食後胖更快?研究:大腦放大飢餓訊號

許多節食減肥過的人都熟悉,正常吃飯後很快復胖,因長時間少吃會讓人吃得更多。科學家以老鼠實驗發現,關鍵在大腦交流方式變化,節食會調節飢餓感的神經細胞改變,進食時這些細胞會接收更強訊號,導致實驗老鼠節食後吃更多,體重增加更快。

新階級鬥爭正在成形 研究:千禧世代貧富差距擴大

疫情後千禧世代因為資產增值,家庭財富暴增,擺脫十年內兩次經濟衰退的影響,但是最新研究發現,千禧世代之間的貧富差距是任何一代人中最大的,新一波的階級緊張和怨恨正在成形,由於差距過大,因此談論千禧一代的平均財富並沒有特別意義。

為何機器人跑不贏動物 研究:硬體強但整合遠不如生物

人工智慧系統、新型合成材料和 3D 列印尖端技術,製造出能測量體育場的機器狗、受長腿爸爸啟發的探索機器人等各種機器動物分身。但儘管投資龐大資源,機器人仍跑不過動物,科學家解釋,因機器人各功能整合能力遠不如動物。

營養價值高又好照顧 蟒蛇會是超級食物嗎?

蟒蛇生長速度快,富含蛋白質,其實是不錯的肉類來源。最近美國麥覺理大學團隊研究發現,與雞和牛隻相比,蟒蛇的飼料轉化率相當高,是高效、低排放且具有氣候韌性食物來源。不過前提是要可以接受食蛇。

物價壓力釀生存危機 韓國年輕人開始學習節儉

尚未背負成家壓力的年輕族群,一直以來都是奢侈品消費的主力之一,他們也不吝於上高檔餐廳揮霍金錢,在公共場合炫耀財富,但在通膨高漲的時代,現在韓國年輕人感到迫切的生存危機,開始學習節儉度日。

抗藥性細菌進入國際太空站 突變為完全不同的菌株

國際太空站除了是太空人進行微重力環境研究的實驗室,也潛伏著一群繁衍生息的突變細菌,當科學家分析國際太空站一些細菌菌株,發現它們已突變成不同形式,基因、功能都與地球菌株不同,這種細菌可能對藥物的抵抗力更強,還能在微重力環境下大量存在。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