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銷7趨勢 2023市場新篇章

【文/楊子毅 動腦編輯部】
2023年可以說是令人期待的一年!口罩政策在近來階段性鬆綁,出入境旅遊逐漸恢復商機,市場將更顯著地迎來疫情之後的復甦,而消費者心態以及行為在這期間也將可能有再次的轉變,其態度、價值觀值得關注。
除此之外,許多科技大廠開始有新的變動,亦將影響品牌未來行銷策略的思考和規劃,例如Twitter上任新東家以及頒布新政策、Disney+推出含廣告的訂閱方案、Meta歷經元宇宙風波而裁員、Android將推隱私沙盒減少App 追蹤個資……等等,各種環境的快速變化使新的挑戰不斷接踵而來。
為此1月號《動腦》561期以「行銷7趨勢 2023市場新篇章」整理出重點趨勢,綜合各家市調與行銷科技專家觀點,一覽今年度有哪些指標性現象可以著墨?
指標1:消費者重視快樂、安排生活
從東方線上E-ICP資料庫當中解析,自認經濟寬裕的消費者雖然維持高點,但2022年還是出現反轉,反映出通膨實際為生活帶來影響,面對經濟前景未定,會趨於減少花費。
政大企管系特聘教授別蓮蒂表示,民眾在現階段的渴望是趨於保守態度,「掌握金錢財富」以及「安定生活」的基本需求再次升起,而「健康」則從最高點反轉下降。
與此同時,經過Covid-19洗禮後,消費者因回歸家庭溫暖以及注重疫情中紓壓,開始相對「不去委屈自己」,譬如工作態度不必太積極、是為了享受生活,除了年輕族群在工作上的理想性快速消磨,連同中生代開始放鬆成為躺平族,疫情的無常讓人們開始趨向認為不必安排人生,而更重視當下。(AI不僅帶來效率,更減輕人們工作的負擔。近期人工智慧還有哪些應用情境和發展?參閱P.66「AI焦點」。)
因為更在乎個人生活,「我」消費也開始興起,即使注重花用,仍會持續為自己付出,且在乎個人生活和特色、避免撞衫撞鞋,更偏好購買不常見但有質感的小眾產品。
凱度也透過2022年Google x Kantar凱度 x 奧沃共同發佈的《Google 2022 台灣智慧消費關鍵報告:共好價值心商務》中發現,消費者為了對自己好一點,在很多「外人看不見的地方」升級了自己的體驗,從個人用品到室內香氛都觀察到高價化的趨勢。
凱度消費者指數台灣商務策略部客戶服務總監林維懌強調:「消費者更加追求個人化,不一定是指客製化,而是品牌能不能清楚地描繪出消費者明確的需求並且精準的滿足。舉例來說,過去品牌溝通產品功效可能就足夠打動消費者,但現在消費者想看到的是,這個功效強度還能分等級,消費者不一定找最強的,而是最適合的。」
別蓮蒂提醒:「在對萬事不期待的心態下,搭上消費者耍廢態度,但同時也提出簡易快速提高自信心的產品,是在目前行銷手法上最能著重的部分。」
去味大師 × 京盛宇 台茶融入日常
香氛品類因疫情而顯著成長,幫助消費者做心境上的移轉。香氛的應用更擴展到生活不同層面,例如去味大師從早先的除臭功能,延伸到香氛洗髮精、沐浴露及擴香瓶等商品。2022年花仙子企業和台灣茶品牌京盛宇合作,將在地茶香擴散到消費者的生活當中,品牌產品的擺放空間已經不限於浴廁。
指標2:解封後再轉變 產品訴求調整
當口罩可以拿下、出門頻次增加,我們開始又能打扮得又帥又美、降低居家生活時間,再減少之前購買防疫用品和保健食品的花費,轉換到尋找休閒娛樂之上,市場必定迎來新的變動,品牌該如何事先準備?
目前無論是北高兩捷運運量,或是超商量販的人均購買頻次尚未回到疫前水準,「增加來客數」成為2023綜合零售業最大挑戰。不過東方線上總監蘇湘婷根據EOL iNSIGHT東方線上電子發票銷售分析資料庫表示,如餐飲與食品零售已開出亮眼成績、受疫情重創的健身房和旅宿業也更勝以往,特別是飯店的客單價成長了46%的額度。而電影院藉由大片拉抬人潮,比KTV更有恢復榮景的跡象。
凱度消費者指數台灣商務策略部資深客戶經理周美怡指出,隨著社交活動頻率增加,將帶動彩妝回溫。在口罩令鬆綁後,已經看到許多KOL、美妝雜誌甚至是社群媒體紛紛推出有關美妝教學的影片或文章,幫助消費者複習上妝技巧。
且由於台灣運動風氣興盛,運動場所成為了另類的社交場合與打卡點,近三成女性有規律運動習慣,美妝產品先前訴求的「不沾黏口罩」應轉換到「不悶不脫妝與自然透亮好氣色」。
此外,因應出入境解封使旅遊人次逐漸成長,方便旅遊攜帶的旅行組與小樣預計會有一波不錯的成長態勢。像是凱度觀察到韓國興起「方便保養」的趨勢,不論是噴的保濕精華水、唇膏包裝的保養品,讓女性消費者可以隨時隨地進行肌膚管理。
另外,凱度消費者指數台灣商務策略部資深客戶經理廖俊琮則提到,在2023年疫情相對緩和下,預期保健食品的成長率將有所下修。但如果廠商能持續創新,帶給消費者更加升級、有價值的產品,市場仍有機會維持正成長。
這個論點和凱度近年來觀察到的幾個現象有關:除了消費者需求種類增加,無論是和提升免疫力相關的維他命C、益生菌,亦或其他保健功能如葉黃素、關節/骨骼保健品等,在過往兩、三年都有雙位數的成長,更具有保健意識,再者更願意花錢在其認為有價值的產品上,即使該產品的售價高於市售多數品牌。
廠商除了在產品功效上不斷嘗試突破,也開始配合消費者的需求和使用時機,推出更方便攜帶、更便於食用的產品型態(如葉黃素凍、條狀人蔘精)。
伴隨運動、健康消費的族群增加,Yahoo奇摩購物便發現世足開打熱季,不少人更青睞健康類的零食,帶動優質油脂的堅果類與非油炸洋芋片近期銷量增加了三成。
蘇湘婷舉例,還有「能量小姐」這類健康餐飲店亦快速成長中,而這類餐食提供目前差異性不大,有多種同類型店面、可模仿性質高,業者要多加留意。
若像是新型態的複合式咖啡店,如Instagram打卡名店CAFE!N硬咖啡,或是有如網美景點的百貨公司,如去年開幕的台南三井Outlet,都是透過設計、裝潢氣氛來獲得矚目。他表示,具有獨家特色就能自有一片天,「五桐號」、「龜記茗品」均在滿街林立的手搖飲市場中,獲得2022年前兩名客群大躍進的手搖飲品牌。(未來社群行銷有何要訣?速閱P.60「社群走向」掌握聲量。)
MITSUI OUTLET PARK台南店,融合在地古城的紅磚牆以及四草綠色隧道的紅樹林進行風格設計,讓顧客擁有舒適的室內購物體驗。
指標3:通貨膨脹少購物 享受美食不放過
細談通膨影響,林維懌表示,其他國家經驗看到,消費者面對高通膨的主要因應方式是「控管購物花費」,例如減少甚至不買沒那麼必要的產品。歐洲國家由於通膨較早加劇,從2021下半年就開始觀察到消費縮手的狀況,而台灣目前尚未觀察到通膨造成嚴重的衝擊,一來因為通膨幅度沒有歐美國家那麼高,二來疫情較晚爆發,疫情帶動的FMCG市場成長效應,仍在2022年發酵。
而別蓮蒂指出,目前根據國發會與主計處資料顯示,食物類的商品漲幅最大,其次是衣著類和居住類。全球結構性的通貨膨脹難以抵抗,除了貨幣寬鬆政策與去全球化的趨勢,下一階段全球物價上漲的因素還有「綠色通膨」。隨著全球越來越加速響應綠色經濟,造成企業短期成本升高,拉抬原物料以及終端銷售價格。
餐飲食品的漲幅究竟有多驚人?根據EOL iNSIGHT東方線上電子發票銷售分析資料庫統計,相比2020年,消費者在「餐廳/簡餐」的平均客單價就成長了21%,來到新台幣556元,「手搖飲」則增加了18%,等於民眾買一次飲料可達84元。
不過即使餐飲漲價,無論是「餐廳/簡餐」、「手搖飲」、「咖啡店」、「速食店」的消費次數和普及率依然增加,民以食為天的消費力還是不容小覷。
但同時可預期,因為居家煮食的必要性降低,2023年開始烹煮相關的產品恐難以維持過往疫情期間的高成長率。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