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考生注意!明清晨起各地接力降雨 下周全台溼答答「這2天雨勢強」

會考寫作非典型!見新聞和廣告標題入題愣住 考生嘆題目很奇怪

新北情殺案!19歲職業軍人懷疑女友出軌 掐頸後「枕頭悶殺女方」遭逮

Fed被通膨降溫假動作騙了兩次 今年會上第三次當嗎?

美國聯準會(Fed)主席鮑爾。圖/路透
美國聯準會(Fed)主席鮑爾。圖/路透

近幾個月來,美國通膨減緩趨勢相當明顯,但聯準會(Fed)官員仍擔心通膨降溫是「假動作」,鷹派官員沃勒日前就表示,之前已「受騙」兩次。這一次,通膨降溫依然是「假動作」嗎?

前兩次通膨降溫假動作騙倒Fed

沃勒5日在CNBC接受訪問時說:「2021年,我們以為(通膨)降了下來,結果後來卻又竄升。2022年底,我們以為降了下來,結果又上修掉了。所以,對於所謂『我們已完成抗通膨任務』的說法,我希望謹言慎行,直到我們見到(通膨下滑)循此軌跡持續幾個月後,我才能安心說,我們已完成了。」

彭博資訊報導,2021年中時,許多發言極具影響力的Fed官員和華爾街人士都相信,當時通膨猛竄,是受一些奇特因素驅動。緊接著,7月和8月,核心通膨率降得低於經濟學家預期,一些主張通膨屬「暫時性」的人士開始歡呼。但11月發布的10月通膨報告顯示,核心通膨又意外大舉彈升。

2022年12月的通膨報告(在2023年1月公布)顯示,通膨開始看似趨緩了,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的三個月年化升幅一路降到大約3.1%,不料一個月後,在勞工統計局(BLS)更新年度季調因子時,12月數據大幅上修至4.3%。

2023年情況不同但仍須提高警覺

彭博分析指出,有一些理由相信,這次不一樣,2023年中的通膨減緩(disinflation)應該更持久。

差別何在?

在2021年的「假動作」期間,多項顯著的「破綻」顯示,通膨其實在惡化,而不是改善。例如「廣度」問題——遭遇異常高通膨問題的CPI項目總數,在「暫時隊」歡呼時還繼續擴增。此外,工資上揚壓力也顯著增加。

對照下,這一回恰好反過來。從趨勢線觀之,情況明顯漸入佳境。截至7月,僅53%的加權項目的年化增幅高於4%,比率從2022年6月通膨見頂時的73%大幅回落。再者,上個月的平均時薪僅攀升0.2%,是2022年2月來最小增速。由此看來,當前這波通膨減緩的動能,似乎頗能自我延續。

當然,決策官員仍不可掉以輕心。現在這段時期或許與前兩次「假動作」時期的模式並不相符,但仍有一大警訊值得提高警覺: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率高於趨勢水準。今年第2季GDP季增年率修正為2.1%後,彭博經濟學家預測,第3季美國GDP可能以大約3%的步調持續擴張。在疫情爆發後的非常時期,通膨與經濟強勢之間究竟呈現什麼樣的關係,一直難以確定;不過,成長顯然是值得關注的一項因素。

短期內Fed可望按兵不動、靜觀其變

綜合研判,在可見的未來,Fed或許都會按兵不動,一如沃勒日前所言:「我們可以坐等數據出爐,看現況是否持續。」

若不是經濟仍強勁成長,Fed憂慮通膨降溫又出現「假動作」,可能令人擔心Fed會緊縮過頭、搞砸了「軟著陸」的機會。但是,經濟持續強得出奇,在決策官員防範再度被數據矇騙的同時,也給他們更大的「容錯空間」。

Fed 通膨

延伸閱讀

波士頓Fed總裁:通膨雖有進展 利率決策須審慎

美股早盤小跌!通膨疑慮再現 台積電ADR跌1%

小摩:去美元化的最大風險是喪失對抗經濟危機的工具

日圓貶不停 日本外匯官員揚言干預

相關新聞

美股指數連升二日 科技推升那指

隨著投資人在近期疲軟後買入科技股,美股收漲,開啟本周通膨數據吃重的一周。

新加坡新總理黃循財上任前表態反台獨 否認是美國盟友

15日晚間接任新加坡總理的黃循財6日接受《經濟學人》專訪,內容8日刊出。被問及在美中爭霸時新加坡的立場為何,黃循財回答:...

路透:美台4月悄悄在西太平洋舉行聯合軍演

路透引述4名知情人士的話報導,美國和台灣海軍4月悄悄在西太平洋舉行聯合軍演,但官方並未對外宣布,顯示美台在中國軍事威脅不...

立陶宛大選首輪結果出爐 現任總統44%得票率未過半 決選將在5/26

路透報導,立陶宛12日舉行總統大選第一輪投票,59歲的現任總統瑙塞達(Gitanas Nauseda)以44%得票率領先...

美對陸電動車關稅 擬調漲三倍

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及美聯社等美媒十日引述美國官員和知情人士報導,拜登政府擬於十四日宣布將對中國大陸電動車關稅增加三倍,...

又是波音!美聯航客機起飛5分鐘緊急折返 福岡機場一度關閉跑道

共同社報導,日本國土交通省和警方指出,美國聯合航空公司一架波音737-800客機10日上午從日本福岡飛往美國關島,但起飛...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