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北市信義區住宅飄屍臭!驚見女子頭罩塑膠套死亡數日 警掌握特定對象犯案

撞擊瞬間曝!高雄男駕車離奇直衝分隔島 他傷重不治與3幼子天人永隔

湯優盃/創造歷史!周天成、兩男雙組合攜手退丹麥 中華隊首闖4強

法官之死引眾怒 藍黨團轟許宗力如晉惠帝 司法有三害

李姓法官輕生,留下遺言,引基層激憤。國民黨立法院黨團今舉行記者會,黨團副書記長羅智強直言,司法有三害,一是法官過勞,政府漠視;二是案件過多,正義法網難以支撐;三是政治干預,司法環境快速惡化。黨團首席副書記長林思銘點名司法院長許宗力如晉惠帝。記者屈彥辰/攝影
李姓法官輕生,留下遺言,引基層激憤。國民黨立法院黨團今舉行記者會,黨團副書記長羅智強直言,司法有三害,一是法官過勞,政府漠視;二是案件過多,正義法網難以支撐;三是政治干預,司法環境快速惡化。黨團首席副書記長林思銘點名司法院長許宗力如晉惠帝。記者屈彥辰/攝影

李姓法官輕生,留下遺言,引基層激憤。國民黨立法院黨團今舉行記者會,黨團副書記長羅智強直言,司法有三害,一是法官過勞,政府漠視;二是案件過多,正義法網難以支撐;三是政治干預,司法環境快速惡化。黨團首席副書記長林思銘點名司法院許宗力如晉惠帝。

林思銘說,司法院長許宗力除發表宣揚政績的自我陶醉文外,也告訴基層注意戶外活動,不要把自己綁在辦公室。情何以堪?要馬兒好又不給好糧草,許宗力理解基層心聲嗎?又是一個晉惠帝,何不食肉靡嗎?各地法院每月審結案件,刑事案件平均每位法官每月要結案的件數約是60到63件,民事訴訟案約30案。再看民事訴訟案成長數,從民國103年13.5萬件成長至去年18.1萬件,約增加5萬件。刑事訴訟案的部分,民國109年49.9萬件成長到去年的73.3萬件。

林思銘表示,法官面對海量案件要如何消化又要兼顧品質,加班是常態。法官協會要求司法院務必從制度面檢討,一個月內提出減輕法官負擔的具體措施。只有溫情喊話,沒有具體措施,改變不了惡劣的司法環境。

黨團副書記長許宇甄表示,民國105年時法官人數為1499人,刑事案件47萬2751件,民事案件為256萬3184件。到了民國112年,刑事案件成長為48萬3126件,民事案件成長為326萬7327件,法官人數為1557人。平均每一個法官一年大概需要審2420件,平均一天為6件。司法院多年沒有解決法官過勞,甚至有人要求許宗力下台,按憲政慣例,許無任期保障,請辭下台是早晚的事,若準總統賴清德進行提名還是政治考量,他一定投下反對票。

國民黨立委翁曉玲說,民國106年司改國是會議總決議,包含法官的多元晉用、監督或淘汰機制必須建立,以及須促進司法效率,合理減輕法官的工作負擔,但看到司法院六年歷程,哪一項是減輕法官負擔的項目?

黨團副書記長鄭正鈐批許宗力完全在幫自己歌功頌德,許說105年到112年,法官增加124人,但看從105年到112年司法院所屬所有的案件數量,從105年659萬件成長到112年的824萬6800件,增加幅度25%。若用人均件數來看,105年的時候是3187件,到112年的時候是3755件,增加了678件,增加比重達18%。許宗力提到有身心健康方案,共74人使用,但整體司法院人數是1萬3470人。

國民黨立委羅廷瑋說,執政黨讓人看到天龍人的心態,完全不接地氣。不少人被調去憲法法庭做研究,法官集體工作,負擔日益加重,行政要求結案速度,無視品質。

司法院 國民黨 許宗力

延伸閱讀

影/司改倒退累死基層累?國民黨團籲提減輕法官工作具體措施

藍黨團甲動有瑕疵? 林思銘:會檢討

盧縣一未到院會卻投票爭議延燒 林思銘:民進黨勿糾結

慰問法官死亡案…許宗力金句「不要綁在辦公室」挨批 法官:我們自虐癖?

相關新聞

綠批藍委赴陸 傅崐萁:賴清德也想賣台嗎?

國民黨立法院黨團總召傅崐萁日前率團赴陸參訪,大陸宣布開放馬祖觀光旅遊,遭民進黨痛批是「賣台之旅」。傅崐萁與同行立委昨天舉...

NCC委員依政黨比例任命 藍推入法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爭議不斷,現任NCC委員「綠油油」,立法院國民黨團總召傅崐萁等提出NCC組織法第四條條文修正...

全台最大怪手「魯夫號」開拆花蓮富凱大飯店 力拚2周內完工

花蓮市富凱大飯店屋齡約44年,於23日規模6.3地震後傾斜,工程單位先用土石堆填到3樓,離地約8公尺高,藉以固定建物,並...

余天棄選新北黨部主委 蘇巧慧曝李亞萍聯繫她講這些事

民進黨新北市黨部主委選舉,原本上演正國會立委余天對決蘇系立委蘇巧慧,但余昨天深夜拋震撼彈宣布退出。蘇巧慧今天受訪透露,余...

黃曙光請辭國安會諮委、潛艦小組召集人 黃珊珊證實了

國造潛艦「海鯤號」正在進行泊港測試,傳出國安會諮委、潛艦國造專案召集人黃曙光辭去相關職務。黃曙光的妹妹、民眾黨立委黃珊珊...

國會改革怎麼改?借鏡英、美調查權的省思

近來由於台灣在野黨的修法提案,「調查權」、「國會聽證」、「藐視國會」等詞彙頻頻在政治新聞版面上出現,也幾乎確定將成為本會期政壇攻防的主要戰場之一。然而,各方許多說法不但常忽略各國作法差異極大,也經常有望文生義的嫌疑,比如誤以為藐視國會是針對官員的態度;同時,許多人明顯受到台灣經驗的過度引導,比如誤以為調查權的本質必然在於揭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