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川普暗示可能副手!造勢場罵拜登是白癡「全世界都在看他笑話」

網傳性愛影片、地點在基隆港西1碼頭長椅 警震驚查身分

疫情阻斷 2021不健康餘命7.56年 相隔10年重回7字頭

根據最新統計顯示,2021年國人「不健康餘命」為7.56年,這是自2013年8.4年,一腳踏進「8字」頭後,首次恢復到「7」字頭。

本報資料照片
根據最新統計顯示,2021年國人「不健康餘命」為7.56年,這是自2013年8.4年,一腳踏進「8字」頭後,首次恢復到「7」字頭。 本報資料照片

根據最新統計顯示,2021年國人「不健康餘命」為7.56年,這是自2013年8.4年,一腳踏進「8字」頭後,首次恢復到「7」字頭,衛福部分析與防疫有成有關,住院人數、肺炎死亡人數大幅下降,讓國人健康年歲增加。但專家並不同意,疫情引起「超額死亡」才是不健康餘命縮短的主因。

不健康餘命意指失能、臥病、被慢性病纏身的年數,計算方式為「平均餘命」減「零歲健康餘命」,不健康餘命年歲愈長,代表國家社會付出的醫療及照顧成本愈高。2021年國人平均壽命為80.86歲,衛福部公布當年零歲健康餘命為73.3歲,顯示「不健康餘命」年歲為7.56年。

上一次看到「不健康餘命」出現7字頭,是2012年的7.95年,2013年一腳踏進8字頭後,一路往9字頭邁進,2019年不健康餘命來到8.47年,但新冠疫情來襲後,不健康餘命開始縮減,2020年為8.04年,2021年來到7.56年,是相隔10年首次回到7字頭。

不過,雖然不健康餘命下降,但餘命下降,死亡人數也變多。內政部分析平均餘命報告指出,2021年死亡人數18萬4457人,與2020年相比增加1萬295人,其中65歲以上死亡人數13萬7254人,較前一年增加1萬427人。報告指出,餘命下降屬統計發生的短期波動現象。

衛福部統計處科長陳雅俐表示,2020年或2021年住院人數大幅減少、慢性病就醫人數微幅上升,過去長者主要死因之一為「感染性疾病」,但這兩年因配戴口罩等防疫作為,讓過去導致長者致死的肺炎死亡率大幅下降,使健康餘命拉長,不健康餘命縮短。

但專家並不同意。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理事長王任賢表示,「不健康餘命縮短,根本是疫情超額死亡導致的結果。」他質疑,二○二一年五月疫情大爆發,萬人確診,八百多人死亡,平均餘命從81.32年降至80.9年,「怎麼可能與疫情無關」?

台大公衛教授詹長權表示,65歲以上長者死亡人數若無外力影響,不可能一口氣增加一萬多人,疫情絕對是因素之一,除了直接染疫致死,還有疫情導致醫療資源不足、恐懼就醫等,都導致平均餘命下降。

前衛生署長楊志良說,不健康餘命在帳面上縮短到7.56年,「是個好看數字」,造就好看數字背後,不是防疫有功,而是疫情把高齡老人淘汰,表示政府沒照顧到該被照顧到老人,是台灣疫情的悲哀。

疫情 衛福部

延伸閱讀

防疫險退場 醫療保障不可少

這個病毒回來了 台大醫院院長示警:今年疫情可能會很厲害

消弭醫療照護不均 立院三讀定期調查原住民族健康

防疫險風暴將走入尾聲 為何保險公司增資前要先減資?

相關新聞

國健署健康飲食3大技巧 避免「假蔬菜」讓蔬菜攝取量不足

現代人工作繁重、工時也長,雙薪家庭更是辛苦,只有休假日才能好好休息。平日為了節省時間求方便,多數人都是外食族,一天當中總會有一兩餐在外面買著吃,當外食族在吃自助餐或是買便當時,多少會考慮如何達到均衡飲食,或是一日五蔬果、311法則。國健署特別透過臉書粉專「食在好健康」分享健康飲食3大技巧,順便提醒國人應多加留意「假蔬菜」,以免蔬菜攝取量不足。

餐飲旅宿業腹瀉頻傳 就診達近14萬人次 諾羅病毒檢出多

近期國內腹瀉就診人次上升,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李佳琳表示,餐飲、旅宿業腹瀉群聚事件頻傳,其中檢出病原以諾羅病毒為主。由於...

地牛翻身!花蓮15:45發生規模5.8地震 最大震度4級

中央氣象署表示,今天下午3點45分發生規模5.8地震,最大震度4級,震央即在花蓮縣政府東北方 32.8 公里 ,位於台灣...

嘉義規模5.5地震 不排除14天內還有規模4以上餘震

嘉義新港今天下午5時30分發生芮氏規模5.5地震,地震測報中心表示,研判起因是在歐亞大陸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擠壓下,力量於...

托嬰中心監視影像 將強制上傳雲端

虐嬰事件頻傳,當家長要調閱托嬰中心監視影像時,常遇到影像保存不當或設備毀損,導致無佐證證據。衛福部預告修正「托嬰中心監視...

新制上路逾2個月 護病比9成醫院未達標

疫後全台鬧護理師荒,為改善血汗環境衛福部調整三班護病比,新制於三月上路至今已逾二個月,醫療工會團體調查全台逾五百名護理師...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