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包/日本排核廢水 6大Q&A毒物專家解析罹癌風險

日本政府已在今日台灣時間中午12點開始排放福島核電廠氚水,表示稀釋後氚濃度每公升含量僅63貝克,遠低於預設氚濃度不超過每公升1500貝克的標準。毒物專家顏宗海說明關於「氚」對人體的危害,也提醒政府應密切關注後續的影響。
Q1:氚是甚麼?
A1:氚是一種輻射物質,在環境中的半衰期為12.3年,釋放出的輻射為β輻射,強度較弱,約一張紙的厚度就能夠阻擋其穿透性。
Q2:氚的用途?
A2:氚具有發光特性,因此常見於高端夜光潛水、軍用手錶上。國外部份地下道、地下室的夜間發亮的裝置便是利用「氚」,雖有輻射但穿透性不強。
Q3:氚對人體的危害?
A3:氚在目前的應用範圍中,民眾日常生活中並不會受到其危害,但經過海鮮後攝入體內的危害則有致癌風險。
Q4:氚會造成什麼癌症風險增加?
A4:針對氚的相關醫學研究,目前仍缺乏相關研究報告,醫學界尚未知悉接觸氚會增加何種癌別的罹患機率。
Q5:日本排放氚水後,該有甚麼該注意的事項?
A5:日本政府表示本次排放的氚水濃度遠低於每公升1500貝克,但仍要密切關注是否「每次」的排放都有符合標準,食藥署也應該密切監測汙染風險,確保及時因應。
Q6:日本排放核汙水,市面上的魚可以放心吃嗎?
A6:漁業署說,根據原能會的資料,若單純以海流來說,到台灣非常少量;今年開始檢測能量提高到每年3000件,從9月9月起也安排水試所的試驗船到北太平洋區域採集魚體和水,水產品到上市前經過完整檢驗,可讓消費者放心,目前未規畫逐批檢驗。國人大多食用的是沿近海魚種,北太平洋主要是秋刀魚,會加強秋刀魚的檢測,過去檢測50件以下,接下來會增加到80件。
資料來源:林口長庚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漁業署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