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得知妹婿竟是車手頭涉詐騙被逮 余筱萍大笑後提出這要求

影/警政監林明佐涉洩密帶回中調組 副大隊長列證人請回

余苑綺老公涉詐欺遭警方逮捕 余天震驚「怎麼會這樣」

魏國彥/減碳皆因災難 從來非自願

環境部10月12日公布「溫室氣體自願減量專案管理辦法」,對我國減碳是否有實效仍未可知。 報系資料照/記者劉學聖攝影
環境部10月12日公布「溫室氣體自願減量專案管理辦法」,對我國減碳是否有實效仍未可知。 報系資料照/記者劉學聖攝影

魏國彥
魏國彥
環境部在十月十二日公布「溫室氣體自願減量專案管理辦法」,對於我國的減碳是否有實效還在未定之天;問題出在「自願」兩字,揆諸世界的二氧化碳排放歷史,每次減碳都是經濟衰頹、痛苦不堪下的產物。

歷史上減碳最有成效的一年當屬二○二○年。那年年初新冠疫情爆發,一月二十三日武漢封城,中國大陸的空運與陸路交通緊縮,經濟活動大幅下降,三個星期後,衛星監測資料顯示華北上空的氮氧化物濃度大幅下降為原來的三分之一,原先每年冬末春初的嚴重空氣汙染隱匿無蹤。同年各國相繼封控邊界,個別城市封城封街,經濟活動銳減,衛星監測數據顯示,英國空氣汙染情況相對於前一年下滑百分之六十,美國東北各州也下降百分之三十。隨著疫情蔓延增溫,「封城」、「停飛」、「停產」三部曲造成全球景氣蕭條,經濟產出平均下降約五點八個百分點;但是,從減少空汙,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角度來看,卻是立竿見影,成效卓著,根據《全球碳預算》的權威統計,二○二○年相對於前一年減排將近十八億公噸二氧化碳,是史上減排最為「成功」的一年,減幅將近五個百分點。

回顧人類的排碳歷史,一九四二年為四十九億公噸,二○二二年約三百七十億公噸,八十年間平均每年增加五億公噸(約相當於兩個台灣的淨排碳量)。二○二○年一年之間減排十八億兩千萬公噸,「成就」非凡!但是人類社會的回復力強勁,二○二一年立馬增加十八億六千萬公噸,換句話說,立即回到二○一九的水平,甚而還增加了四千萬公噸。這說明,全球經濟量體龐大,韌性十足,排碳量因新冠疫情的下挫幅度固然史上首見,其回彈的速度也是史上無雙。

所謂「經濟韌性」換個方式來看,根本就是人類排碳的「頑固性」,過去百年來的每次二氧化碳減排接皆起因於人類社會的大災難:一九二九年的經濟大衰退,連續三年,每年減排約五億公噸,民不聊生,路有凍死骨。下一次大衰退是一九四五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全球民生凋蔽。再來兩次發生於一九七○與一九八○年,與中東以阿戰爭造成的兩次能源危機有關。然後是一九九○年的蘇聯解體以及二○一八年的全球金融海嘯。中間有個一九九七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卻有賴於中國的經濟起飛,帶動全球經濟,免除了全球經濟陣痛。

檢視碳排放量的起伏歷史,大約每十年有一次頓挫(只有千禧年公元二千年例外)。每次頓挫後的增長坡度不同,平均約每年增長百分之一,但以公元二○○○年至二○○九年最為驚人,每年以百分之三的速度增長,主要拜中國經濟騰飛之賜。

數字不會騙人,歷史真相是殘酷的,減碳從來是人類災難的孿生兄弟,二○五○淨零排放的漫漫前程中也許隱藏的是災難,而非福音。老子曰:「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剝復之間,兇險處處!

(作者為逢甲大學創能學院講座教授)

減碳 疫情

延伸閱讀

如何讓AI為人類工作?郵件雜亂、行程爆滿 外媒教你提高工作效率

OpenAI為何開除阿特曼 路透:員工告發突破發展「Q*」技術恐會威脅人類存亡

聯寶減碳有成 獲合勤集團ESG供應商大獎

氣候變遷題材 投資標配

相關新聞

薛承泰/撥亂而未反正的二度年改

二○一六年蔡政府成立年改會,聲稱一年內完成年改。當時筆者即預言,財務危機最大且最急迫者是勞保,民進黨是不會改的。八年過了...

李清志/都市裡的陶淵明

德國導演文溫德斯最近推出的電影「我的完美日常」,感動了許多人。主角是資深日本演員役所廣司,他飾演一位東京的廁所清潔員,在...

辛翠玲/當中國電動車搶市 歐盟怎解?

過去兩年間,中國汽車出口超越德國與日本,躍居全球最大汽車出口國,囊括全世界電動車銷量的三分之二,掌握全球七十六%的電池生...

朱宗慶/表演藝術與「微笑曲線」

表演藝術的夢想之旅通常由三大核心要素支撐:內容、舞台和觀眾。這三者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一個表演藝術團體成功與否的基石。首先...

楊志良/國人苦痛誰來愁?

台灣是國際上公認為戰爭風險最高的國家,但國人處變不驚,但卻有不少人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例如台灣有最嚴苛的低收入標準,只一...

陳亮恭/蜉蝣舞翩翩,剎那花開盡

隨著年齡漸長,生命逐漸衍生煩惱,人生諸多煩惱以生死為最,或說煩惱的源頭多與生死相關,可能苦惱於生命的意義、生死之間的未竟...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