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錢吃剩菜…性價比高又驚喜 「剩菜盲盒」被年輕人瘋搶

近期,成都刮起「吃剩菜」風,這裡的剩菜不是別人吃剩的飯菜,而是面臨過期的食物。人民幣11.9元(新台幣51元)拿下原價人民幣35元(新台幣151元)的麵包、人民幣12.9元(新台幣55元)拿下原價人民幣30元(新台幣129元)的壽司,低廉的價格就能買到大量的食物,令年輕人對「剩菜盲盒」表現出前所未有的追捧。
紅餐網報導,「惜食魔法袋」日前宣布入駐重慶,再次引發網友對「剩菜盲盒」的關注。「惜食魔法袋」是一個小程序,其中販賣的盲盒價格多為11.9元和15.9元(新台幣68元),裡面的食物以烘焙甜點、簡餐輕食、牛奶製品為主。其中不乏麵包新語、墨茉點心局、原麥山丘、沁園、仟吉等知名餐飲品牌。
雖然消費者無法指定盲盒內的產品,但袋中食物的價值會超過盲盒的售價,主打物超所值。有人花11.9元買了麵包盲盒,開出了一大一小兩個麵包,生產日期均為當日,兩款麵包原價總和近40元。消費者以約三分之一的金額買到了,的確十分優惠。
正是這種打開時的驚喜感,與極高的性價比,同時還踩在社會「反浪費」的風口上,讓年輕人對「剩菜盲盒」樂此不疲。於是「袋走pack-age」、「兜著走」、「米粒盒子」、「八點以後ZFW」等不少專注於「剩菜盲盒」的軟體也應運而生。
半月談評論,杜絕食品浪費絕不是一時一地的事情,而是需要全社會共同行動、長期堅持。我們期待有更多像「剩菜盲盒」這樣的小妙招出現,在機制創新上打開更多「腦洞」,避免食品浪費。
不過「剩菜盲盒」仍存在口味不佳、以劣質品充數、食物發黴等問題。更有消費者表示,食用後出現身體不適、吃到異物投訴無門的情況。
羊城晚報評論,「剩菜盲盒」本質上是小眾商品。令人擔憂的是,為了達到清倉促銷效果,平台和商家都沒有標注有效日期,將「剩菜盲盒」變成了「到期盲盒」,不僅損害了消費者的知情權,也容易造成商家將過期商品冒充「到期剩菜」加以銷售。
「剩菜盲盒」大包裝、大分量所帶來的二次浪費、無有效期限標識的食品安全隱患,都說明重清倉輕食安的「剩菜盲盒」模式恐怕難以繼續下去。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