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一天內三度停電!桃園3區3205戶受影響 台電搶修中「半月已逾20次」

先濕後乾!高屏明恐飆破36度高溫 這天轉涼低溫探「1字頭」

創意私房轉移陣地?傳Telegram也淪陷 衛福部曝一條件「不惜全台停用」

季辛吉形塑一中政策 陸官媒:他代表的理性聲音正增強

大陸央視旗下新媒體帳號「日月譚天」1日刊文表示,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所代表的「理性」對華聲音正在美國國內增強。(路透資料照片)
大陸央視旗下新媒體帳號「日月譚天」1日刊文表示,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所代表的「理性」對華聲音正在美國國內增強。(路透資料照片)

大陸央視旗下新媒體帳號「日月譚天」1日刊文表示,歷史會銘記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對塑形和堅持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推動中美關係發展的貢獻,其所代表的「理性」對華聲音正在美國國內增強,希望美方能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重要性,因為「兩岸統一只會增進美國在台灣乃至亞太的利益」。

季辛吉29日在家中去世,享嵩壽100歲。他曾促成美國總統尼克森訪問中國,簽署「上海公報」,並推動中美關係正常化。在卸任政府要職後,仍強調中美對話交流的重要性,並多次對台海議題發表看法。

季辛吉曾於1971年秘密訪華,並促成隔年美國總統尼克森歷史性訪問北京。文章指出,季辛吉在2011年發表的《論中國》一書中曾提到,這次的密訪讓美國立場發生了微妙的轉變,美國開始逐步接受了一個中國的觀念。

季辛吉寫道,「當時,北京和台灣對中國國家的性質沒有不同的看法,雙方都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因此對美國而言,問題不在於是否同意一個中國的原則,而是要基於美國國內的需要,在適當的時候承認北京為一個統一中國的首都。」

文章指出,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打破長達22年的隔閡,推動中美關係正常化,符合兩國共同的利益。其中,台灣問題是中美之間「必須觸及的議題」,同時也是「短期內無法解決的問題」。如何巧妙地迴避難題,擱置分歧,考驗雙方的政治智慧。

中美而後在1972年尼克森訪華期間發表「上海公報」,其中包含中美對「一個中國」的表述。文章指出,其內涵在於中美雖有分歧,但都沒有改變對方的意圖,且應基於共同利益開展合作,這個精神「50年後的今天依然有效」。

今年7月,高齡百歲的季辛吉意外訪華時也說,一個中國是美國在「上海公報」中所做的嚴肅承諾,相信不會被動搖或背棄。 季辛吉也不只一次強調,美中合作對於世界的和平與發展至關重要。

北京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孫成昊表示,這體現出季辛吉的一個突出重要性,即「他代表了美國國內更有遠見、更加理性的對華聲音」,而這股聲音正在加強。

文章指出,今年以來,美國國內已浮現反思對華政策的聲音,認為用戰略競爭定義中美關係無助於實現美國自身利益。

此外,在中美元首峰會前後,美國智庫對台灣問題的風向有了轉變,美國企業研究所梅慧琳10月在紐時刊文,呼籲美國領導人重申「不支持台獨,不反對兩岸和平統一」,展現企業界有越來越多的聲音呼籲更理性的對華政策。

文章最後呼籲,希望在紀念季辛吉的時候,美方能進一步認識到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重要性,將不支持「台獨」的表態體現在具體行動上,停止武裝台灣,支持中國和平統一,並稱兩岸和平統一不僅不會損害反而只會增進美國在台灣乃至亞太的利益。

季辛吉 美國

延伸閱讀

習近平向拜登致唁電 稱季辛吉老朋友 期許傳承中美人民友好事業

遭趙少康說拒絕辯論 吳欣盈:12月底期待交流

【重磅快評】一年一諾獎、百年季辛吉

北京哀悼中國人民老朋友後 拜登悼念季辛吉

相關新聞

習近平今訪法 馬克宏:我們需要中國

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今天(五日)出訪法國、塞爾維亞和匈牙利歐洲三國,是他近五年來首度訪歐。從法國總統馬克宏日前接受「經濟學...

大陸海警 第6度巡查金門海域

金門漁船翻覆二死案遲未解決,大陸海警局昨天繼續在金門海域「常態化執法巡查」,大陸海警發布的地圖顯示海警船距離大、小金門分...

北韓恢復允許大陸公派留學生入境 新冠疫情後首次

據中國大陸駐北韓大使館消息,41名大陸政府獎學金留學人員2日抵達北韓首都平壤。這是新冠疫情發生以來,北韓首次允許外國公派...

新規上路 台人禁任陸黨政軍職擴大

陸委會今年初曾預告,修正禁止國人擔任中共黨政軍職務公告例示,將範圍進一步擴大到大陸海協會、全國台聯、孔子學院等具政治性的...

廣東高速坍塌事故 增至48死30傷

大陸廣東梅大高速公路茶陽段一日凌晨發生路面塌陷事故,截至二日下午二時,已發現廿三輛車陷落,死亡人數上修至四十八人,卅人受...

廣東路塌36死 習近平時隔一日發聲:及時排查風險隱患

中國大陸正值「五一黃金周」假期,不幸1日凌晨,廣東梅大高速往福建方向發生高速公路路面塌陷事故,截至今早已釀36人死亡,3...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