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iPhone鬧鐘不會響!蘋果承認出包搶修中 網氣:難怪我老是遲到

買房太難了!購屋高齡化、台北50歲以上逾三成

美國星巴克要賣珍珠奶茶了?執行長證實下周開賣這款新飲品

寶林茶室食安案增至2死…111年食物中毒1原因居首 食藥署曝發生高峰期

衛福部食藥署統計,去年共發生499案食品中毒案件。圖/食藥署提供
衛福部食藥署統計,去年共發生499案食品中毒案件。圖/食藥署提供

信義區知名素食餐廳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擴大,目前已有2人死亡。衛福部食藥署統計,111年共發生499案食品中毒案件,患者數最多的月份為2月份,共有895人,在案件數上以病毒性居首位,且以諾羅病毒為主,12月至3月為其發生案件較高且密集的期間;而細菌性食品中毒案件集中於春、夏季節,可能因為氣候高溫潮濕所致。

食藥署「111年食品中毒發生與防治年報」中指出,該年度台灣總共發生499案食品中毒案件,患者人數4495人、無人死亡,平均每案涉及人數約9人;與110年相比,案件數增加1案,患者人數減少1328人。

111年食品中毒案件病因物質統計,病因物質判明合計,案件數189件,其中24.6%為仙人掌桿菌、35.1%為金黃色葡萄球菌、10.5%為病原性大腸桿菌、19.3%為腸炎弧菌、24.6%為沙門氏桿菌,其他則為1.8%。

年報中提到,在病毒性食品中毒方面,111年度食品中毒在案件數上以病毒性居首位,且以諾羅病毒為主,12月至3月為其發生案件較高且密集的期間,因為冬天是諾羅病毒活躍的季節,餐飲從業人員及民眾應注意個人習慣及飲食衛生,以肥皂勤洗手,且餐飲及供膳場所應定期進行消毒,避免造大規模疫情擴散。

細菌性食品中毒部分,該年度集中於春、夏季節,可能是因此時節的氣候高溫潮濕,適宜細菌生長,若備餐環境不佳、備餐流程不慎而造成交叉汙染,或是製成餐點後於室溫下放置過久,細菌便容易孳長繁殖,進而提高食品中毒的風險。

依月份別來看,發生案件數最高的前3個月份為2月、3月及1月,分別為124件、97件及54件;患者數最多的月份為2月份,共有895人,應為正值農曆春節時期,民眾在此期間增加聚餐及飲宴應酬等活動影響。

以攝食場所分類來看,營業場所發生的案件數325案最高,影響人數1965人、占所有案件的65.1%,其次為自宅80案,影響265人及學校48案,影響1601人,由於國中小校園午餐通常由自設廚房或是委託團膳業者大量製備供餐,動輒百人以上攝食相同來源的食品,一旦餐點遭到汙染,受影響的人數將更顯著增加。

寶林茶室 患者 衛福部 諾羅病毒 食安 食物中毒 食藥署 餐廳

延伸閱讀

寶林茶室案為細菌性腸胃炎或食物中毒? 醫師指關鍵:大批食物中毒很少見

寶林食物中毒…公衛專家指3點該釐清 保留「人為蓄意破壞」思維

寶林茶室疑似食物中毒延燒 受害家屬曝兒返家吐到險休克

寶林食物中毒釀2死 蘇一峰:下毒或誤用有毒食材較可能

相關新聞

國健署健康飲食3大技巧 避免「假蔬菜」讓蔬菜攝取量不足

現代人工作繁重、工時也長,雙薪家庭更是辛苦,只有休假日才能好好休息。平日為了節省時間求方便,多數人都是外食族,一天當中總會有一兩餐在外面買著吃,當外食族在吃自助餐或是買便當時,多少會考慮如何達到均衡飲食,或是一日五蔬果、311法則。國健署特別透過臉書粉專「食在好健康」分享健康飲食3大技巧,順便提醒國人應多加留意「假蔬菜」,以免蔬菜攝取量不足。

餐飲旅宿業腹瀉頻傳 就診達近14萬人次 諾羅病毒檢出多

近期國內腹瀉就診人次上升,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李佳琳表示,餐飲、旅宿業腹瀉群聚事件頻傳,其中檢出病原以諾羅病毒為主。由於...

宜蘭民宿「早餐不准剩、垃圾要分類」…他怨爛規矩一堆 網笑:是住老媽家?

日前有一名網友在臉書社團「爆怨2公社」上發文抱怨,「住民宿到底要不要做乖寶寶?」他表示,現在台灣民宿的價格不但愈來愈高,主人私訂的規矩、管控也愈來愈多。讓他不禁想問「非要給民宿主人管嗎?」意外掀論戰,網友直呼「是去住民宿還是住老媽家啊!」

他轟疫苗受害救濟審1案僅80秒 薛瑞元:會前有預審機制

53歲的盧太太在接種第三劑疫苗隔天猝逝,律師指出,衛福部僅憑解剖報告中,「高血壓引起的腦幹出血性中風」,便將所有傷害歸咎...

葡萄酒釀2年遲不發酵…他一動作「缸破、酒灑、割傷手」 網安慰:沒啥可惜

日前有一名網友在臉書社團「一起來釀酒,一起來泡酒」上貼出一組照片並難過發文表示,「殘念⋯慘⋯因自己過度自信的後果,現在心裡五味雜陳」。從照片中可見,有一缸已釀好的葡萄酒灑滿浴室,感覺彷彿快要可以聞到酒香味,讓網友深感可惜!引發熱議。

保障健保點值 薛瑞元喊「尷尬」估今年就得思考漲保費

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今審查「全民健康保險法第六十二條條文修正草案」,討論將健保現有總額制度,變成論量記酬、目標制...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