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不動產所有權人沒做1事恐淪詐團肥羊!有地政士詐逾2億、民眾房子遭法拍

日本自衛隊運輸機「飛到一半窗戶脫落」 緊急降落新潟機場

影/數字驚心 靖娟:電輔自行車兒少事故死傷三年內增加兩倍

靖娟基金會也特別提醒家長,春節期間千萬要注意慢車騎乘的規定,並於提供交通工具前先進行安全教育與車輛檢查,以降低交通事故。記者邱德祥/攝影
靖娟基金會也特別提醒家長,春節期間千萬要注意慢車騎乘的規定,並於提供交通工具前先進行安全教育與車輛檢查,以降低交通事故。記者邱德祥/攝影

兒童交通事故死傷數持續上升,靖娟基金會今天公布去年兒童事故新聞分析情形,除了近六成為機車事故之外,電輔自行車兒少事故死傷三年內增加兩倍,數字讓人驚心,此外,需14歲以上才能騎乘的微電車,每年卻仍有200名兒少違規使用且受傷。靖娟呼籲政府應擴建友善騎乘環境,並加強宣導正確騎乘方式。

靖娟基金會從去年事故新聞中統計,扣除兒虐、性侵等類別,共發生234件兒童事故新聞,導致14歲以下兒童38死581傷。再以事故類別來看,除食安問題導致的集體事件外,交通事故仍為造成兒少死傷的主要原因,交通事故案件數為79件、共造成133名兒少死傷,其中以機車事故為主。

靖娟也從交通部統計中發現,目前法規規定未滿14歲以下兒少不能騎乘也不能搭乘微型電動二輪車,但連續四年都有近200名兒少違規受傷;電動輔助自行車死傷人數則是逐年增長,更在去年創下新高,死傷數已在三年內成長2倍。

為什麼事故案件這麼多?靖娟基金會執行長許雅荏分析,慢車種類多且家長往往不清楚風險。她指出,未滿14歲兒少目前可以騎乘的車種,只有腳踏自行車及電動輔助自行車,而沒有踏板的微型電動二輪車則是要年滿14歲以後才能騎乘,除電輔可由成人附載幼童外,其他皆不能附載。

此外,許雅荏也認為,上路前未確實檢查車輛,不熟悉相關騎乘規則都更可能導致意外發生,此外,電輔自行車屬於騎乘時速25公里以下的慢車,雖然法規上未規定兒少要戴安全帽,但仍要不斷提倡戴安全帽保護自己。

花蓮縣立國風國民中學老師王錦懋指出,電輔自行車輕便又不需花費油費可以幫助學生輕鬆代步,因此一台雖然要兩、三萬,但是家長提供給孩子的意願很高。

王錦懋指出,目前他的學校約有近2成左右的學生使用電動輔助自行車、更偏遠的學校,學生騎乘的比率可以高達校內六、七成。他也提到,電輔車電池秏損率高,往往騎個兩、三年電池就快不行,學生早上騎來後,下午要騎回家時,電量只剩半格,騎乘可能出問題,建議學校設置充電樁,供學生充電。

王錦懋指出,現在缺乏電動輔助自行車教育訓練,導致兒少的危險感知較為薄弱,且很多縣市學生騎乘時,往往跟各種車輛擠在同一個車道,容易發生事故,造成傷亡。

除了駕駛人責任方面,許雅荏表示,政府應加強交通安全宣導,更應擴建友善慢車的騎乘環境,像是擴建擴建專用車道或人車共道等,提供安全的騎乘環境,以避免車流交織產生的風險。

自行車

延伸閱讀

影/微型電動二輪車死傷增 靖娟呼籲擴建友善騎乘環境

夏普開發鋅空氣充電電池

新國會臉譜/社工魂32年如一日 綠營不分區立委林月琴盼進衛環委員會

王志安嘲諷身障者惹議 民進黨:仍未坦承錯誤深表遺憾

相關新聞

國健署健康飲食3大技巧 避免「假蔬菜」讓蔬菜攝取量不足

現代人工作繁重、工時也長,雙薪家庭更是辛苦,只有休假日才能好好休息。平日為了節省時間求方便,多數人都是外食族,一天當中總會有一兩餐在外面買著吃,當外食族在吃自助餐或是買便當時,多少會考慮如何達到均衡飲食,或是一日五蔬果、311法則。國健署特別透過臉書粉專「食在好健康」分享健康飲食3大技巧,順便提醒國人應多加留意「假蔬菜」,以免蔬菜攝取量不足。

餐飲旅宿業腹瀉頻傳 就診達近14萬人次 諾羅病毒檢出多

近期國內腹瀉就診人次上升,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李佳琳表示,餐飲、旅宿業腹瀉群聚事件頻傳,其中檢出病原以諾羅病毒為主。由於...

暖化效應 登革熱恐因升溫北漂

地球升溫增加疫病風險並非空穴來風,國家衛生研究院調查及推估顯示,近年登革熱的兩種病媒蚊分布,有提高海拔高度的現象和向外擴...

醫療院所口罩令 19日起全鬆綁

隨著新冠疫情趨緩,衛福部疾管署昨宣布,專家會議委員參考各國防疫作法,認為目前已無強制配戴口罩的必要性,將「應該配戴」修正...

醫療院所強制口罩令解禁 疾管署:5月19日起全面解除

衛福部疾管署今表示,經召開「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COVID-19防治組」專家會議決議,考量國內新冠疫情持續穩定可...

價值8億元!免費快篩千萬劑 8成下月底到期

新冠疫情嚴峻之際,快篩試劑奇貨可居,疫情過後,卻是乏人問津,疾管署累計採購三點五億劑快篩試劑,仍剩餘一千多萬劑,其中有八...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