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部擬訂減碳指定目標至少25% 專家指仍不符國際標準

環境部氣候署證實,暫訂2030年應減總量至少25至28%。聯合報系資料照
環境部氣候署證實,暫訂2030年應減總量至少25至28%。聯合報系資料照

台灣目前訂定2030年減碳目標為24%正負1個百分點,環境部去年底公布碳費收費辦法草案,昨天也受度公開最新碳費計算公式,針對涉及排碳大戶優惠費率的自主減量「指定目標」,環境部氣候署證實,暫訂2030年應減總量至少25至28%;但專家認為仍過於寬鬆,跟不上國際標準。

環境部去年12月29日公布碳費收費辦法草案,根據氣候法規定,排碳大戶透過轉換低碳燃料、採行負排放技術、提升能源效率、使用再生能源或製程改善等,能有效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並達中央主管機關「指定目標」者,可提出自主減量計畫申請核定「優惠費率」。

原訂年底前也要公布的自主減量及指定減量目標辦法尚未預告,但根據資料指出,環境部規畫「指定目標」,製造業在2030年應減總量至少25至28%。

氣候署副署長黃偉鳴證實,去年確實是依此數據與產業界進行研商座談,但強調此為初步構想,還需與各界討論溝通,未來也會滾動式檢討。

黃偉鳴說明,依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AR6)推估,2020至2100年期間,平均每年只能允許約50億噸碳排放,換算成企業減量率,要達到將升溫控制在攝氏1.5度內,以2024年基準年,2030年減量幅度須至少25.2%。

黃偉鳴表示,「指定目標」要面對的挑戰,除改善生產效率有一定難度外,還需基於「以科學基礎減量目標(SBTi)」,雖預期2030年後會有更新研發技術,但目前仍以現有的技術去計算、訂定目標。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指出,產業減碳目標訂定至少25至28%有助於「國家自定貢獻」(NDC)目標往上拉,但目前規畫的減量目標與國際個產業2030年減量目標稍微不足。

趙家緯舉例,以鋼鐵業來說,國際訂定的減碳目標為35至42%,目前中鋼自訂25%減量目標,就算未來拉高至28%,仍不符合國際標準,強調若要真正達到淨零,整體碳排減量目標提高至40%、個別產業減量目標還需再討論。

環境部次長施文真表示,指定目標希望能扣合NDC所訂定2030年減碳目標為24%正負1個百分點,雖然今年預計發布第三期(2026至2030年)溫室氣體階段管制目標,但還有行政程序要走,沒辦法等結果出來再計算,因此先以既有的NDC為準。

施文真強調,訂定指定目標是為達到減碳效益,自主減量計算就是因應不同的排放源,因製程不同、排放源不同,不見得所有減量措施都適用;至於達到指定目標後所享的「優惠費率」為何,施文真說,仍在規畫中。

減碳 環境部

延伸閱讀

碳費恐讓房價大漲3成? 環境部闢謠:影響不到1%

響應能源轉型 台灣中油與中興大學簽署MOU

排碳大戶爭取碳費優惠費率 環境部強調不能「搭便車」

搭淨零碳排列車 民航局揪氣候署促航空公司買認可碳權

相關新聞

國健署健康飲食3大技巧 避免「假蔬菜」讓蔬菜攝取量不足

現代人工作繁重、工時也長,雙薪家庭更是辛苦,只有休假日才能好好休息。平日為了節省時間求方便,多數人都是外食族,一天當中總會有一兩餐在外面買著吃,當外食族在吃自助餐或是買便當時,多少會考慮如何達到均衡飲食,或是一日五蔬果、311法則。國健署特別透過臉書粉專「食在好健康」分享健康飲食3大技巧,順便提醒國人應多加留意「假蔬菜」,以免蔬菜攝取量不足。

餐飲旅宿業腹瀉頻傳 就診達近14萬人次 諾羅病毒檢出多

近期國內腹瀉就診人次上升,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李佳琳表示,餐飲、旅宿業腹瀉群聚事件頻傳,其中檢出病原以諾羅病毒為主。由於...

暖化效應 登革熱恐因升溫北漂

地球升溫增加疫病風險並非空穴來風,國家衛生研究院調查及推估顯示,近年登革熱的兩種病媒蚊分布,有提高海拔高度的現象和向外擴...

醫療院所口罩令 19日起全鬆綁

隨著新冠疫情趨緩,衛福部疾管署昨宣布,專家會議委員參考各國防疫作法,認為目前已無強制配戴口罩的必要性,將「應該配戴」修正...

醫療院所強制口罩令解禁 疾管署:5月19日起全面解除

衛福部疾管署今表示,經召開「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COVID-19防治組」專家會議決議,考量國內新冠疫情持續穩定可...

價值8億元!免費快篩千萬劑 8成下月底到期

新冠疫情嚴峻之際,快篩試劑奇貨可居,疫情過後,卻是乏人問津,疾管署累計採購三點五億劑快篩試劑,仍剩餘一千多萬劑,其中有八...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