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台北超有感!7分鐘內連3震「極淺層地震」規模5.9 最大震度4級

台北超有感!17:45花蓮發生規模5.9地震 最大震度4級

2023年各級政府潛藏負債破19兆 勞保增最多

肺癌超車大腸癌位居十大癌症之首 醫師:完全不意外

2021年肺癌超越大腸癌成為癌症發生人數首位,癌症篩檢示意圖。圖/本報系資料照片
2021年肺癌超越大腸癌成為癌症發生人數首位,癌症篩檢示意圖。圖/本報系資料照片

對於肺癌超越大腸癌成為癌症發生人數首位,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陳晉興表示,「一點都不意外。肺癌2020年發生人數已經是第二名,並且死亡人數已經連續十年第一」,而大腸癌政府篩檢推的比較早,肺癌甚至是2022年才開始推動篩檢,預期未來會更多。

陳晉興說,對於肺癌發生人數變成第一名不應太恐慌,發生率上升也象徵篩檢觀念提升,若是肺癌人數增加但死亡人數下降或是肺癌出擊人數增加、末期下降也是好像,應該要找到肺癌發生原因,把原因移出才可以讓發生數量真正下降。

陳晉興以肝癌為例,以前肝病是國病,但透過加強篩檢防治,肝病在我國狀況已經大幅改善,希望肺癌可以向肝癌一樣,先篩檢找到原因並預防。雖然現在剛開始推動肺癌篩檢,預估2至3年就會達到高峰,每年會有2萬5千人確診,但之後會漸趨於穩定。

陳晉興提醒,目前肺癌篩檢針對重度吸菸者以及有家族病史者,但一半的肺癌患者是沒有任何危險因子,呼籲45歲以上民眾要自費花錢檢查,「每一個人只要會呼吸就要做」,你不知道自己會吸入什麼致癌物。惟檢查需要電腦斷層,不鼓勵生育年齡者去做,因此45歲以上沒有生小孩打算者,2至3年做一次檢查其實是很安全的。

陳晉興說,以往都認為肺癌危險因子是抽菸跟空氣污染造成,但是這兩項都有改善,但肺腺癌卻愈來愈多,可能原因為何仍無法確定,很多致癌物都是在多年後才發現,例如爽身粉中的石綿等。他提醒可從日常著手,例如民眾日常煮菜時可以戴口罩、新裝潢好的房子多開窗戶再入住等。

台大醫院一般外科主任田郁文表示,胰臟癌難以預防,但有機會早期發現,可以透過電腦斷層、核磁共振、內視鏡、超音波等,針對有家族史等或是遺傳基因等高危險族群去篩檢。早期比晚期發現治療效果好很多,多數都可以開刀治療,五年存活率高達七成;若是病人等到有症狀才發現有一半已經是第四期轉移,五年存活率只有10%。

田郁文也說,糖尿病都通常是30、40歲就會有相關症狀,但若是等到50歲後才出先相關症狀,就有可能是胰臟癌造成,胰臟癌的前兩三年通常會伴隨體重減輕等。另外,家族史為最主要危險因子,他建議高風險族群應該檢查早期發現。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大腸癌 肺癌

延伸閱讀

逾十年來首次罹癌人數下降 國健署推估與新冠疫情影響有關

肺癌擠下大腸癌成癌王!國健署分析「2原因」胰臟癌首進前10

癌王換「肺癌」 大腸癌15年來首居次位 癌症發生數下修

屈臣氏推動女性肺癌防治十年有成 啟動應援箱成癌友後盾

相關新聞

國健署健康飲食3大技巧 避免「假蔬菜」讓蔬菜攝取量不足

現代人工作繁重、工時也長,雙薪家庭更是辛苦,只有休假日才能好好休息。平日為了節省時間求方便,多數人都是外食族,一天當中總會有一兩餐在外面買著吃,當外食族在吃自助餐或是買便當時,多少會考慮如何達到均衡飲食,或是一日五蔬果、311法則。國健署特別透過臉書粉專「食在好健康」分享健康飲食3大技巧,順便提醒國人應多加留意「假蔬菜」,以免蔬菜攝取量不足。

餐飲旅宿業腹瀉頻傳 就診達近14萬人次 諾羅病毒檢出多

近期國內腹瀉就診人次上升,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李佳琳表示,餐飲、旅宿業腹瀉群聚事件頻傳,其中檢出病原以諾羅病毒為主。由於...

花蓮近海規模4.0地震 最大震度花蓮2級

根據中央氣象署最新資訊,6日17時49分發生芮氏規模4.0地震,地震深度26.4公里,即在花蓮縣政府南方 25.1 公里 ,位於花蓮縣近海,最大震度花蓮縣2級。

很有感!17:45花蓮有感地震 預估震度3級

今天17:45左右花蓮地區發生有感地震,預估震度3級以上地區:新竹、苗栗、臺中、南投、彰化、雲林、嘉義、臺南、宜蘭、花蓮...

史上最慘!蜜蜂無蜜可採...蜂蜜大減8成 蜂農怨救助被遺忘

南投蜂蜜產量高居全國前五,但受氣候影響,今年荔枝、龍眼開花率低,蜜蜂無蜜可採,蜂蜜產量銳減8成,蜂農叫苦抱怨,被政府遺忘...

衛福部喊封鎖Telegram 他批「連中共都管不著」:最愚昧做法

非法性影像論壇「創意私房」因藝人黃子佼為高級會員,引發眾怒,而「創意私房」遭封網後,日前又疑似在Telegram群組重啟、招收新成員。對此,衛福部表示,不排除讓全台無法使用Telegram。此事也引發PTT網友炸鍋,粉專《名為變態的神父》更表示,Telegram連中共都管不著,建議衛福部想一點務實的做法。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