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調查結果淡水河岸垃圾量增倍 塑膠用品佔七成

荒野保護協會下午舉行「2023台北淡水河河川廢棄物快篩成果記者會提出調查報告,會後與會代表共同啟動「守護河川、拒絕川廢」的儀式,呼籲全民減塑,重視河川保育。記者杜建重/攝影
荒野保護協會下午舉行「2023台北淡水河河川廢棄物快篩成果記者會提出調查報告,會後與會代表共同啟動「守護河川、拒絕川廢」的儀式,呼籲全民減塑,重視河川保育。記者杜建重/攝影

根據環境部統計全台一般廢棄物總量已年破千萬噸,其中防疫需求下所增加的塑膠製品、免洗餐具等使用,將在民眾不經意棄置下進入河川。為掌握台灣河川廢棄物現況,時隔三年,荒野保護協會攜手富邦人壽與明志科技大學師生回到「川廢快篩調查計畫」的起始點─淡水河流域主河段,複查發現,隨著淨灘活動興起,出海口部分熱點垃圾量局部下降,反之河岸段垃圾量卻成長高達一倍,當中一次性飲食廢棄物更佔七成,因此再度聯手號召公私協力及全民響應,促進從源頭減塑、循環再利用等環保行動落實於日常。

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李騏廷表示,加強對川廢的監測與清理,不僅能維護與民眾生活密不可分的重要河川,更能有效從源頭減少海廢產生,荒野保護協會今年重回到川廢快篩調查計畫的源頭淡水河流域主河段,雖然整體垃圾量有所增加,但首次調查所公布部分川廢熱點,經公部門參考及清運後垃圾量明顯下降,顯見河川保育需要更緊密的公私協力合作方案。

荒野保護協會調查,將2020與2023兩年度數據資料進行比對發現,河岸段部分廢棄物量明顯增長,相比三年前平均每公里有73袋垃圾(每袋14公升)堆積於河岸中,今年則增至平均每公里156袋垃圾,增加高達一倍。而廢棄物種類前三名則為塑膠瓶罐容器佔28.8%、塑膠袋(含食品包裝袋)佔24.1%、飲料杯/吸管/免洗餐具佔15.3%,合計有近七成皆為生活常用一次性飲食廢棄物,研判可能是防疫生活帶動外送美食、外帶商機所產生的垃圾,若民眾隨意棄置,將使廢棄物從家庭擴散至戶外,造成河川汙染,荒野保護協會呼籲大家一同落實從源頭減塑、全民參與循環經濟,才能為經濟與環保創造雙贏。

荒野保護協會下午舉行淡水河河川廢棄物數量調查報告,說明2020到2023年,淡水河週邊垃圾量增減變化的相關因素。記者杜建重/攝影
荒野保護協會下午舉行淡水河河川廢棄物數量調查報告,說明2020到2023年,淡水河週邊垃圾量增減變化的相關因素。記者杜建重/攝影
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李騏廷表示,加強對川廢的監測與清理,能有效從源頭減少海廢產生,河川保育需要公私協力合作才能解決垃圾量的問題。記者杜建重/攝影
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李騏廷表示,加強對川廢的監測與清理,能有效從源頭減少海廢產生,河川保育需要公私協力合作才能解決垃圾量的問題。記者杜建重/攝影

廢棄物 淡水河 荒野保護協會

延伸閱讀

河川廢棄物現況曝光 關渡大橋、蘆洲蟬聯垃圾集中熱點

台中一年22.8萬噸垃圾燒不完 議員籲加強回收避免危機

三立入股中嘉…法令又被當「塑膠」

解決花蓮垃圾問題還年省5000萬 台泥氣化爐下月營運

相關新聞

國健署健康飲食3大技巧 避免「假蔬菜」讓蔬菜攝取量不足

現代人工作繁重、工時也長,雙薪家庭更是辛苦,只有休假日才能好好休息。平日為了節省時間求方便,多數人都是外食族,一天當中總會有一兩餐在外面買著吃,當外食族在吃自助餐或是買便當時,多少會考慮如何達到均衡飲食,或是一日五蔬果、311法則。國健署特別透過臉書粉專「食在好健康」分享健康飲食3大技巧,順便提醒國人應多加留意「假蔬菜」,以免蔬菜攝取量不足。

餐飲旅宿業腹瀉頻傳 就診達近14萬人次 諾羅病毒檢出多

近期國內腹瀉就診人次上升,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李佳琳表示,餐飲、旅宿業腹瀉群聚事件頻傳,其中檢出病原以諾羅病毒為主。由於...

省半小時 國1接台74交流道 13日通車

國道一號大雅交流道周邊常塞車,高公局推動國一銜接台74線交流道工程,歷經14年即將完工,預計13日舉辦通車典禮。立委楊瓊...

把握好天氣!周三溫度驟降最低溫跌「1字頭」周五回暖

中央氣象署今表示,明天白天高溫約27至33度,南部局部地區有機會達到36度以上高溫,但周三、四受到東北季風增強影響,水氣...

花蓮近海規模4.0地震 最大震度花蓮2級

根據中央氣象署最新資訊,6日17時49分發生芮氏規模4.0地震,地震深度26.4公里,即在花蓮縣政府南方 25.1 公里 ,位於花蓮縣近海,最大震度花蓮縣2級。

很有感!17:45花蓮有感地震 預估震度3級

今天17:45左右花蓮地區發生有感地震,預估震度3級以上地區:新竹、苗栗、臺中、南投、彰化、雲林、嘉義、臺南、宜蘭、花蓮...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