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安謀計劃明年推出AI晶片 軟銀大願景下機器人和發電也想通吃

中職/3天內第2起暴力事件 桃園球場球迷攻擊員工被警方帶走

日月潭逮83公分大魚虎 達人曝牠體色變化藏玄機

神準!澎湖大姊潮間帶戳蛤蠣「一戳一顆」 在地人:山海是我們的零食櫃

澎湖大姊走在佈滿生物碎殼的潮間帶,拿著細長鐵製探針一戳下去,起來就是一顆蛤蠣。 圖擷自臉書
澎湖大姊走在佈滿生物碎殼的潮間帶,拿著細長鐵製探針一戳下去,起來就是一顆蛤蠣。 圖擷自臉書

澎湖潮間帶有著豐富的生態資源,撿各種螺貝是澎湖婦女們最熱門的休閒活動。日前有一名女網友發文分享,她表示去澎湖旅遊時遇見一位大姊,拿著鐵製探針一戳就是一顆蛤蠣,深感奇妙,引發網友熱議。

有一名女網友在臉書社團「路上觀察學院」上貼出一張照片並發文表示,她到澎湖旅遊時,看見一位大姊走在佈滿生物碎殼的潮間帶,拿著細長鐵製探針一戳下去,起來就是一顆蛤蠣,深感神奇!原PO表示「哇!這技術好厲害,光用眼睛看得就知道哪裡的沙子底下有蛤蠣」。

原PO透露,突然覺得自己以前拿鏟子在沙灘到處亂挖的方法,根本是瞎子摸象,只差沒被在地人嗆「都市仔不要亂來!」真正技術活是光靠用眼觀察就知道潮間帶底下有沒有蛤蠣,想想也是,要靠撿拾海產維生,增加效率賺錢才會快。

原PO表示,以前有聽聞過經驗老道的傳統漁夫,光看海平面就能知道底下有無魚群,這種觀察眼力是著實令人嚮往。這位大姊告訴她「要學會觀察潮汐、還有潮間帶地面起伏、海水溼度夠不夠,現在年輕人都不想學了,兒童時期學起來比較快,長大後要掌握觀察力就比較不容易」。

這位大姊還透露「以前我和同鄉老朋友約好飛回澎湖的時間都要先看潮汐,一起回來在潮間帶戳戳,共同的回憶。」原PO也表示,倚靠觀察力在潮間帶有效率的撈蛤蠣,好喜歡這種古老的傳承技術,若在都市闖蕩失敗,起碼在潮間帶不會餓死了,開心!

貼文底下吸引大量回應,不少網友紛紛表示「對,我們這邊也叫血蛤,是蛤貝類中的極品,版主真幸運啊!遇到不藏私的行家」、「現在市場很少看到血蛤了」、「小時候我們都在小溪裏摸蜆仔,現在小溪應該是一顆也沒有」、「我阿嬤都拿一支湯匙去沙灘散個步,回來就一桶了,她的說法是有氣孔,雖然我是看不出來」、「感覺很像在深山裡面,遇到超厲害師父的感覺」。

不過,有在地的澎湖人出面更正「我們澎湖叫這『厚殼仔』,是一種常見貝類,不是血蛤!」、「我們這邊叫『抓目』的台語」、「小時候住澎湖,假日嘴饞會跟同學去海邊撿螺、貝類回家煮,夏天拔風茹草熬青草茶,山海就是我們的零食櫃」、「有時間算好退潮時間,澎湖潮間帶及沙灘處處是海鮮」。

海鮮 潮間帶 澎湖 蛤蠣 血蛤

延伸閱讀

心誠則靈!她「拜完月老隔天被告白」 網一片好評:這間真的很猛

更便宜了…美味雞腿便當只賣36元「沒在騙」 網哭:我都買不到

生活智慧王!房間無冷氣屋主展巧思 網按讚:值得一個諾貝爾物理獎

店家誠實還不吃爆…彰化鹿港新特產「垃圾食物」 網群誇讚:更想吃了

相關新聞

國健署健康飲食3大技巧 避免「假蔬菜」讓蔬菜攝取量不足

現代人工作繁重、工時也長,雙薪家庭更是辛苦,只有休假日才能好好休息。平日為了節省時間求方便,多數人都是外食族,一天當中總會有一兩餐在外面買著吃,當外食族在吃自助餐或是買便當時,多少會考慮如何達到均衡飲食,或是一日五蔬果、311法則。國健署特別透過臉書粉專「食在好健康」分享健康飲食3大技巧,順便提醒國人應多加留意「假蔬菜」,以免蔬菜攝取量不足。

餐飲旅宿業腹瀉頻傳 就診達近14萬人次 諾羅病毒檢出多

近期國內腹瀉就診人次上升,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李佳琳表示,餐飲、旅宿業腹瀉群聚事件頻傳,其中檢出病原以諾羅病毒為主。由於...

地牛翻身!花蓮15:45發生規模5.8地震 最大震度4級

中央氣象署表示,今天下午3點45分發生規模5.8地震,最大震度4級,震央即在花蓮縣政府東北方 32.8 公里 ,位於台灣...

嘉義規模5.5地震 不排除14天內還有規模4以上餘震

嘉義新港今天下午5時30分發生芮氏規模5.5地震,地震測報中心表示,研判起因是在歐亞大陸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擠壓下,力量於...

托嬰中心監視影像 將強制上傳雲端

虐嬰事件頻傳,當家長要調閱托嬰中心監視影像時,常遇到影像保存不當或設備毀損,導致無佐證證據。衛福部預告修正「托嬰中心監視...

新制上路逾2個月 護病比9成醫院未達標

疫後全台鬧護理師荒,為改善血汗環境衛福部調整三班護病比,新制於三月上路至今已逾二個月,醫療工會團體調查全台逾五百名護理師...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