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巧遇極光!客機改航線繞圈讓乘客欣賞 竟被投訴延誤航班

持10多種工具私刑施暴 露營區老闆夥同3員工打死人全遭押

8縣市有感!南投15時57分規模4.1地震 氣象署:非0403餘震

廢棄物成垃圾大戰! 環境部周二揭牌 環團籲2點落實減塑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看守台灣協會、荒野保護協會、綠色和平等今發出聯合聲明,呼籲環境部加速2大減塑減廢工作。圖/綠色和平提供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看守台灣協會、荒野保護協會、綠色和平等今發出聯合聲明,呼籲環境部加速2大減塑減廢工作。圖/綠色和平提供

環境部8月22日揭牌,環團今天發出聯合聲明,指出環保署升格前雖推出許多減塑減廢政策,卻遲未公布路徑及配套措施,呼籲環境部加速2大項減塑減廢工作,並盡快由新設的「資源循環署」邀集民間商議未來政策規畫。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看守台灣協會、荒野保護協會、綠色和平等指出,環保署升格前動作頻頻,不僅推出循環杯政策、網購包裝減量、旅宿用品減量期程,大動作辦理「2023資源循環國際研討會」,並研擬「資源循環促進法」草案,力求廢棄物最小化,更提出2030年減量13.8萬噸原生塑膠的新政目標。

環團表示,上述措施雖有期待之處,但面對失控的塑膠汙染,升格後的環境部仍需拿出面對問題的決心,像是第一,2030年4種一次性用品禁用目標仍缺路徑圖。環保署2018年提出4種一次性用品(塑膠袋、飲料杯、塑膠吸管、免洗餐具),於2030年全面禁用的長期目標,但迄今僅剩不到7年,環署仍未提出相關禁用路徑。

第二,全球塑膠公約制訂在即,台灣應積極跟上國際。聯合國環境大會去年3月決議,將於2024年底前擬定具法律約束力的條約,對塑膠整體生命周期進行管制,歐盟、加拿大、南韓、挪威、盧安達等已組成「高野心聯盟」(High Ambition Coalition),呼籲減少塑膠生產,並限制或禁用特定塑膠聚合物,環境部目前雖提出2030年減量13.8萬噸原生塑膠,但對照台灣一年使用量(1304萬噸)僅占1%,可謂是杯水車薪。

第三,廢棄物成垃圾大戰,生產及廢棄物減量為關鍵。台灣廢棄物總量逐年生長,生活垃圾近2年突破千萬公噸,加上事業廢棄物更突破3000萬公噸,同時衍生台東、台南、彰化等地新增焚化爐或事廢非法棄置爭議,若不從源頭減少生產非器物,並設定廢棄物總量管制機制,將無法遏止廢棄物成長。

環團表示,過去5年台灣曾是全球減塑前段班,隨著國際減塑風潮躍起,台灣既有腳步已然不足,呼籲首任環境部長薛富盛應拿出決心與魄力,加速推動落實,應正視2大減塑要務,包含立即提出2030年4種一次性用品禁限用路徑圖、資源循環法草案應納入原生塑膠減量、一次性用品減量、廢棄物總量管制的目標,並盡快邀集民間團體商議,加速減塑減廢工作。

廢棄物 環保署 環境部

延伸閱讀

超大膽!北部合法土資場幹非法事 一路向南亂倒「環保沙」

限塑新政策!新竹市飲料店10月起禁用塑膠一次用飲料杯

8家砂石場占國有地 最大6.7公頃 爐渣廢棄物恐汙染花蓮土地

竹市垃圾費隨水徵收費率20年未調1度3.7元 審計室籲市府檢討

相關新聞

國健署健康飲食3大技巧 避免「假蔬菜」讓蔬菜攝取量不足

現代人工作繁重、工時也長,雙薪家庭更是辛苦,只有休假日才能好好休息。平日為了節省時間求方便,多數人都是外食族,一天當中總會有一兩餐在外面買著吃,當外食族在吃自助餐或是買便當時,多少會考慮如何達到均衡飲食,或是一日五蔬果、311法則。國健署特別透過臉書粉專「食在好健康」分享健康飲食3大技巧,順便提醒國人應多加留意「假蔬菜」,以免蔬菜攝取量不足。

餐飲旅宿業腹瀉頻傳 就診達近14萬人次 諾羅病毒檢出多

近期國內腹瀉就診人次上升,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李佳琳表示,餐飲、旅宿業腹瀉群聚事件頻傳,其中檢出病原以諾羅病毒為主。由於...

地牛翻身!花蓮15:45發生規模5.8地震 最大震度4級

中央氣象署表示,今天下午3點45分發生規模5.8地震,最大震度4級,震央即在花蓮縣政府東北方 32.8 公里 ,位於台灣...

嘉義規模5.5地震 不排除14天內還有規模4以上餘震

嘉義新港今天下午5時30分發生芮氏規模5.5地震,地震測報中心表示,研判起因是在歐亞大陸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擠壓下,力量於...

2波東北季風影響!輻射冷卻早晚溫差大 低溫跌至17度

天降涼雨逐漸趨緩,中央氣象署今天表示,未來一周受到2波東北季風影響,天氣穩定、水氣較少,但因輻射冷卻,早晚溫差大,北部、...

今防大雨!北台最低17度 吳德榮:周三起3天輻射冷卻最低15度

要帶傘及外套。中央大學大氣科學系兼任副教授吳德榮今天在「三立準氣象.老大洩天機」專欄指出,今鋒面快速南下,各地有局部陣雨...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