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警界史上第一人!總統外衛室主任人選揭曉 警政署科長陳金藤出任

雙北擬推「純公車族吃到飽月票」 議員推算:低於500元才有誘因

台人去日本愛買液體OK繃 3大關鍵重點要注意

國人到日本旅遊,最喜歡逛藥妝店,其中俗稱「醫用三秒膠」、「液體OK繃」的液體絆創膏為最常購買的產品之一。示意圖。本報資料照片
國人到日本旅遊,最喜歡逛藥妝店,其中俗稱「醫用三秒膠」、「液體OK繃」的液體絆創膏為最常購買的產品之一。示意圖。本報資料照片

暑假期間,國人多到日本旅遊,除了旅遊景點外,最喜歡逛藥妝店,其中俗稱「醫用三秒膠」、「液體OK繃」的液體絆創膏為最常購買的產品之一。液體OK繃到底這是什麼產品?衛福部食藥署表示,液體OK繃為醫療器材,用於覆蓋皮膚傷口或燒燙傷部位,提供外部保護,但其含有「樟腦」成分,提醒蠶豆症患者應避免使用,且攜帶液體OK繃返國,合計不可超過4條(罐、瓶、支)。醫師也提醒,液體OK繃不適用於感染性傷口,避免進一步惡化。

衛福部食藥署表示,液體OK繃為「J.5090 液體性繃帶」品項的醫療器材,由液體、半液狀或液體粉末混合物組成,成分包含Pyroxyline(硝酸纖維素)、Benzyl alcohol(苯甲醇)及Camphor(樟腦)等,利用苯甲醇及樟腦先於皮膚傷口表面微消毒,再藉由硝酸纖維素快速乾燥後,形成一層透明保護薄膜,可避免水份或細菌的侵入及刺激。

依液體OK繃的使用方式,可分成塗抹式及噴霧式2大類,其目的皆為「保護」傷口。食藥署指出,適用三大類型傷口,第一、邊緣整齊的切割傷,第二、非嚴重灼傷,第三、燒燙傷等傷口類型,依照傷口受傷程度、產品成分等,區分為第一等級或第二等級。

台北長庚醫院皮膚外科副主任黃毓惠說,使用「液體OK繃」最擔心就是成分造成皮膚過敏、刺激,如果是開放性傷口、尖銳物的穿刺傷,或傷口已出現紅腫、熱痛等感染症狀,不建議使用,避免傷勢進一步惡化。

黃毓惠說,皮膚任何小傷口都不可輕忽,一旦免疫力低下或皮膚傷口沒有處理好,皮膚上的金色葡萄球菌與鏈球菌,就有可能侵犯到皮膚下層,導致發炎感染,出現紅腫、發熱、疼痛等症狀,最嚴重可能引發敗血症,導致多重器官衰竭。糖尿病等慢性病、香港腳或免疫力低下族群,一定要特別注意傷口狀況,如果有任何異常應盡速就醫。

食藥署提醒,選購此類產品時,應依「醫材安心三步驟」:「一認」認識液體性繃帶是醫療器材;「二看」購買時要看外盒有無標示許可證字號;「三會用」使用前要詳閱說明書,才能正確使用。且無論列屬何種等級,均應依「醫療器材管理法」相關規定辦理查驗登記,確認產品安全、效能及品質無疑慮,並取得許可證後,始得製造或輸入。

衛福部 醫師 食藥署

延伸閱讀

喝鹼性離子水排毒抗癌? 食藥署:別花錢買個錯誤期待

立委質疑未查加拿大牛化製場 食藥署:確有查場

兒童氣喘藥「輔舒酮」缺貨 食藥署:廠商控貨8月將到貨

桃園越法麵包489人通報不適 食藥署:「3食品」驗出沙門氏菌

相關新聞

國健署健康飲食3大技巧 避免「假蔬菜」讓蔬菜攝取量不足

現代人工作繁重、工時也長,雙薪家庭更是辛苦,只有休假日才能好好休息。平日為了節省時間求方便,多數人都是外食族,一天當中總會有一兩餐在外面買著吃,當外食族在吃自助餐或是買便當時,多少會考慮如何達到均衡飲食,或是一日五蔬果、311法則。國健署特別透過臉書粉專「食在好健康」分享健康飲食3大技巧,順便提醒國人應多加留意「假蔬菜」,以免蔬菜攝取量不足。

餐飲旅宿業腹瀉頻傳 就診達近14萬人次 諾羅病毒檢出多

近期國內腹瀉就診人次上升,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李佳琳表示,餐飲、旅宿業腹瀉群聚事件頻傳,其中檢出病原以諾羅病毒為主。由於...

嘉義規模5.5地震 不排除14天內還有規模4以上餘震

嘉義新港今天下午5時30分發生芮氏規模5.5地震,地震測報中心表示,研判起因是在歐亞大陸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擠壓下,力量於...

保母訪視增至每年6次 民團批增工作量沒配套

一歲半剴剴遭劉姓保母姊妹虐死案,引發社會譁然,行政院政委林萬億以「提高訪視頻率」作為檢討方案,點燃全台社工怒火,五大社工...

保母訪視指引公告 增訪視次數、身心狀況列觀察重點

剴剴案引發國人對托育安全重視,衛福部檢討會議中提到,將修改居家托育人員訪視指引。衛福部社家署上月30日公告指引內容,並發...

賴清德喊癌症死亡減3分之1 醫界:有難度

準總統賴清德提出健康台灣願景,要在二○三○年減少因癌症死亡人數三分之一。然根據衛福部統計,二○一八年起,台灣癌症死亡人數...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