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花蓮觀光產業紓困振興3方案細節出爐 力拚6月上路

平均每天47人罹患大腸癌 太晚確診「存活率不到2成」

大腸癌不一定會有明顯症狀,及早發現可有較高存活率,國健署補助年滿50歲至未滿75歲民眾,每2年1次定量免疫糞便潛血檢查。圖/取自ingimage
大腸癌不一定會有明顯症狀,及早發現可有較高存活率,國健署補助年滿50歲至未滿75歲民眾,每2年1次定量免疫糞便潛血檢查。圖/取自ingimage

大腸癌連續15年位居國人癌症發生第一位,早期大腸癌無明顯症狀,也不易被發現,可透過篩檢提早發現異常。國健署資料分析顯示,第0期、第1期大腸癌的5年存活率均超過9成,而第4期5年存活率則未達2成,顯示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重要性。

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表示,根據109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大腸癌發生人數為1萬6829人,平均每天有47人罹患大腸癌,且好發年齡為50歲以上的族群,對個人健康及家庭生活都造成衝擊。

林莉茹表示,根據實證,每2年定期做糞便潛血檢查,可降低29%晚期大腸癌發生率與35%死亡率。篩檢主要檢查糞便表面是否有肉眼看不出來的血液,由於大腸癌腫瘤或息肉會受到糞便摩擦而流血,並附著在糞便表面排出,所以透過糞便潛血檢查,能早期發現疑似大腸癌的個案。

不過先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影響癌症篩檢人數,國健署癌症篩檢資料顯示,112年截至5月31日大腸癌篩檢人數為71萬人,較111年同期63萬人高,已與108年疫情前的人數相當。

林莉茹表示,早期大腸癌無明顯症狀且不易被發現,可透過篩檢提早發現異常,但篩檢結果如疑似有異常,也不要驚慌,配合進一步做大腸鏡檢查,就可以及早確立病兆,及早治療,預後較佳,尤其第0期、第1期大腸癌的5年存活率均超過9成,但第4期5年存活率則未達2成。

國健署補助年滿50歲至未滿75歲民眾,每2年1次定量免疫糞便潛血檢查,國健署長吳昭軍提醒,起初癌症在腸道內成長並沒有感覺,等到有症狀才就醫,往往演變成較嚴重癌症,定期篩檢可儘早阻礙病變發生,且糞便潛血檢查無侵入性、檢查前無需限制飲食,簡單又安全。

癌症篩檢資料發現,大腸癌篩檢結果為陽性者,每2人就有1人有大腸息肉,每20人就有1人有大腸癌。研究顯示,篩檢結果為陽性若超過6個月未做大腸鏡確診,罹癌風險會增加30%,如果一直未做進一步確診,大腸癌死亡風險將增加64%。

為降低癌症發生率與死亡率,國健署與健保署合作推動「全民健康保險癌症治療品質改善計畫」,透過「主動追陽」的機制,促進篩檢醫療院所與確診醫療院所共同合作,針對篩檢結果為疑似異常之個案,主動進行健康指導及說明後續檢查注意事項,協助民眾安心接受進一步診斷。

國健署 大腸癌 癌症治療

延伸閱讀

桃園社區醫療網平台建功 貧血男及時揪出大腸癌

男性當心!每43分鐘就一人罹大腸癌 菌相失衡恐為幫兇

獨/加熱菸將合法輸入來台!6菸草公司送審國健署進度曝光

鮮紅色、深紅色還是黑色?血便並非都是大腸癌 醫師教從血便顏色察覺警訊

相關新聞

國健署健康飲食3大技巧 避免「假蔬菜」讓蔬菜攝取量不足

現代人工作繁重、工時也長,雙薪家庭更是辛苦,只有休假日才能好好休息。平日為了節省時間求方便,多數人都是外食族,一天當中總會有一兩餐在外面買著吃,當外食族在吃自助餐或是買便當時,多少會考慮如何達到均衡飲食,或是一日五蔬果、311法則。國健署特別透過臉書粉專「食在好健康」分享健康飲食3大技巧,順便提醒國人應多加留意「假蔬菜」,以免蔬菜攝取量不足。

餐飲旅宿業腹瀉頻傳 就診達近14萬人次 諾羅病毒檢出多

近期國內腹瀉就診人次上升,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李佳琳表示,餐飲、旅宿業腹瀉群聚事件頻傳,其中檢出病原以諾羅病毒為主。由於...

嘉義規模5.5地震 不排除14天內還有規模4以上餘震

嘉義新港今天下午5時30分發生芮氏規模5.5地震,地震測報中心表示,研判起因是在歐亞大陸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擠壓下,力量於...

保母訪視指引公告 增訪視次數、身心狀況列觀察重點

剴剴案引發國人對托育安全重視,衛福部檢討會議中提到,將修改居家托育人員訪視指引。衛福部社家署上月30日公告指引內容,並發...

賴清德喊癌症死亡減3分之1 醫界:有難度

準總統賴清德提出健康台灣願景,要在二○三○年減少因癌症死亡人數三分之一。然根據衛福部統計,二○一八年起,台灣癌症死亡人數...

點值若0.95元 衛福部:恐漲健保費

疫後民眾就醫率上升,造成健保點值偏低,醫界大喊營運吃不消,立法院社福及衛環委員會昨審查「健保法第六十二條文修正草案」,研...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