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永豐銀斥資154億元 收購柬埔寨微型存款金融機構領導者Amret

花蓮觀光產業紓困振興3方案細節出爐 力拚6月上路

全台最高醫療站24小時全年無休 聖馬爾定醫院獲醫療奉獻獎

聖馬爾定醫院院長陳美惠懷抱著第一個在阿里山醫療站出生的寶寶。圖/嘉義市聖馬爾定醫院提供
聖馬爾定醫院院長陳美惠懷抱著第一個在阿里山醫療站出生的寶寶。圖/嘉義市聖馬爾定醫院提供

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於1998年成立全台最高、第一個山地偏鄉全年無休、24小時由醫師駐診的醫療站,服務迄今逾25年,今年獲得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第六屆醫療奉獻團體獎肯定。院長陳美惠表示,醫療對阿里山上偏鄉居民來說是最遙遠的距離,積極整合資源架構全面性的醫療照護網絡,實現「把愛送上山」。

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為紀念與發揚主祀保生大帝的懸壺濟世精神,設置保安宮醫療奉獻獎,鼓勵對醫學教育、學術研究或有重大貢獻之醫療人士與團體機構。

院長陳美惠表示,山腳下的嘉義市醫療資源豐沛,造福許多民眾便利的就醫環境,然而位在阿里山上的偏鄉居民,醫療對他們來說卻是最遙遠的距離。秉持「哪裡有需要,就往哪裡去」的精神,化主愛為行動,積極投入與爭取各項資源,強化醫療設備及提升就醫可近性,只為讓山上居民能得到和平地一樣的醫療照護。

社區醫療部主任暨院長特助陳汶均表示,阿里山醫療團隊是一個涵蓋衛生教育、健康促進、部落健康營造、疾病醫療等多面向的全方位團體,除24小時定點醫療外,也結合各村巡診,並積極投入部落健康營造,團隊長期深入部落與當地居民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彼此從醫療上的照顧轉化為生活上的共融,居民常帶自家山菜野味和同仁分享,山上就像個大家庭,蘊含許多感恩與喜樂。

近年來,也針對當地盛行疾病持續擴增門診科別,使居民獲得多元專業診療,2021年開辦遠距醫療,以眼科、皮膚科為主,未來規劃增加急診醫學等科別,以落實阿里山鄉專科門診的可近性。儘管山區醫療困境多,仍積極整合資源努力架構全面性的醫療照護網絡,以提升阿里山居民健康及醫療品質為目標。

位於海拔約1400公尺台18線阿里山公路64公里處的聖馬爾定阿里山醫療站,1998年,由嘉義市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成立,為全台第一個在山地鄉設置的醫療站,初期只有家醫科醫師及護理人員進駐。2003年及2011年阿里山小火車翻覆事件進行緊急醫療救援、2008年莫拉克颱風與八八風災救災援助。

阿里山醫療站的招牌在台18線阿里山公路64公里路段點亮,象徵著醫療團隊對阿里山居民的恆久守護。圖/嘉義市聖馬爾定醫院提供
阿里山醫療站的招牌在台18線阿里山公路64公里路段點亮,象徵著醫療團隊對阿里山居民的恆久守護。圖/嘉義市聖馬爾定醫院提供
聖馬爾定醫院院長陳美惠(前排左一)前往台北保安宮受獎。圖/嘉義市聖馬爾定醫院提供
聖馬爾定醫院院長陳美惠(前排左一)前往台北保安宮受獎。圖/嘉義市聖馬爾定醫院提供

保安宮 阿里山

延伸閱讀

高雄男左腿裝義肢堅持圓夢 登山受困阿里山眠月線

靜宜大學畢業典禮 董事長蘇耀文勉勵要會感恩、熱情及希望

連夜雨勢阿里山公路上午落石坍方 雙向交通中斷3小時

阿里山公路70.6K明隧道車禍 民眾合力推休旅車緩解阻塞

相關新聞

國健署健康飲食3大技巧 避免「假蔬菜」讓蔬菜攝取量不足

現代人工作繁重、工時也長,雙薪家庭更是辛苦,只有休假日才能好好休息。平日為了節省時間求方便,多數人都是外食族,一天當中總會有一兩餐在外面買著吃,當外食族在吃自助餐或是買便當時,多少會考慮如何達到均衡飲食,或是一日五蔬果、311法則。國健署特別透過臉書粉專「食在好健康」分享健康飲食3大技巧,順便提醒國人應多加留意「假蔬菜」,以免蔬菜攝取量不足。

餐飲旅宿業腹瀉頻傳 就診達近14萬人次 諾羅病毒檢出多

近期國內腹瀉就診人次上升,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李佳琳表示,餐飲、旅宿業腹瀉群聚事件頻傳,其中檢出病原以諾羅病毒為主。由於...

嘉義規模5.5地震 不排除14天內還有規模4以上餘震

嘉義新港今天下午5時30分發生芮氏規模5.5地震,地震測報中心表示,研判起因是在歐亞大陸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擠壓下,力量於...

保母訪視指引公告 增訪視次數、身心狀況列觀察重點

剴剴案引發國人對托育安全重視,衛福部檢討會議中提到,將修改居家托育人員訪視指引。衛福部社家署上月30日公告指引內容,並發...

賴清德喊癌症死亡減3分之1 醫界:有難度

準總統賴清德提出健康台灣願景,要在二○三○年減少因癌症死亡人數三分之一。然根據衛福部統計,二○一八年起,台灣癌症死亡人數...

點值若0.95元 衛福部:恐漲健保費

疫後民眾就醫率上升,造成健保點值偏低,醫界大喊營運吃不消,立法院社福及衛環委員會昨審查「健保法第六十二條文修正草案」,研...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