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肌肉萎縮症現曙光 高醫:「SMA新生兒篩檢」省不得

台灣每48人有1人帶有SMA(脊髓肌肉萎縮症)致病基因,全國通報SMA病患有526人,逾半數在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接受治療,已有多人透過健保放寬給付用藥,生活得以獲得大幅改善。
高醫院長鍾飲文表示,SMA是運動神經元退化的疾病,有6成為第1型,其中8成在兩歲前就因呼吸衰竭而死亡,並且國內案例死亡率高於國外,是目前全球嬰兒死亡率最高的小兒遺傳疾病。
高醫小兒科部SMA照護團隊為病友跨領域作全人照護,長期追蹤治療,鍾飲文指出,雖台灣落後國外96年做診斷治療,但高醫團隊致力研究和推動下,前年,台灣被評為世界唯一全國實施SMA新生兒篩檢且提供確診陽性嬰兒藥物治療的國家。
「過去一輩子只能躺著的病人,透過藥物治療,可以走動了。」高醫小兒科部教授鐘育志表示,SMA曾經被視為「無法治療」的神經退化疾病,如今國際上經臨床試驗已有3種治療藥物,其中2種須終生服用的藥物可獲健保給付,讓病童終於能免於死亡威脅,重現生機。
鐘育志指出,父母要照顧這樣的孩子,往往24小時不能休息,因為這些病童生命相當脆弱,而且治療藥物相當昂貴,過去1人的藥物治療得年花690萬,經衛福部溝通協調,也得花上610萬。
自今年4月起,健保署宣布有條件放寬SMA治療藥品的給付範圍,可幫助更多病友及早獲得藥物治療的機會,不過,鐘育志表示,政府有條件放寬,如3歲以後才發病或3歲以前發病但上肢運動功能小於15的病人,目前沒有辦法獲得藥物。
「可能出現認知落差。」鐘育志指出,今年1月調查SMA新生兒篩檢率明顯下滑,從9成7掉到7成,有些父母可能認為自己沒有SMA異常基因不會遺傳胎兒,但若父母都有隱性異常基因,新生兒還是有機會發病。
36年來致力研究SMA疾病的鐘育志表示,曾有第一型病童的母親對他說,「不敢再懷孕。」一方面害怕失去孩子,也害怕自己不敢去面對,這名母親原本崩潰絕望,但經健保放寬藥物給付,孩子獲得有效治療後,這名母親如今也順利懷上第二個孩子。
鐘育志呼籲新生兒家長,「SMA新生兒篩檢,不能省。」 在過去沒有藥物治療的年代,第一型SMA並童死亡年齡中數只有8.8個月,如今透過篩檢就可獲得藥物治療,而且及早治療的效果,幾乎能恢復正常的運動功能。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