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芳明:朱銘作品勝過雄辯 更替台灣鄉土文學論戰敲下定音錘

朱銘的《太極》系列,透過台灣的泥土雕塑齣作品,將作品在地化。取自朱銘美術館
朱銘的《太極》系列,透過台灣的泥土雕塑齣作品,將作品在地化。取自朱銘美術館

1970年代,曾經有一場台灣鄉土文學論戰的運動,當大家都舌槍論劍,定義鄉土元素時,朱銘的作品一出現,為什麼立刻讓大家安靜了下來?

不說,你可能無法想像,曾經在1970年代發起的台灣鄉土文學論戰中,朱銘的出現可謂是一鳴驚人,甚至替國內的藝文圈創作定下方向。

當時的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上,一連刊載了許多他的雄偉作品,政大教授陳芳明回憶,「儘管當時,詩有論戰、現代畫有論戰,但朱銘出現後,就不用論戰了,因為他的作品就是本土作品,作品本身就是雄辯。」他一出現,就替1970年代的台灣鄉土文學論戰敲下定音錘!

1970年代,掀起台灣鄉土文學論戰,朱銘作品因此被看見

1970年代,曾經有一場台灣鄉土文學論戰的運動。

政大教授陳芳明回憶,當時,因為台灣在1972年被迫退出聯合國,這件事給台灣人民很大的啟示。因為,原先的台灣文學在政策指導下,都以緬懷中國、想念中國為主,但退出聯合國後,「我們不能再代表中國了,」等於是戳破了反攻大陸的神話。

自此,許多人才發現,原來相濡以沫的地方是「台灣」這塊土地。因此自1970年代開始,鄉土意識興起,許多鄉土小說、詩、散文、電影等也紛紛出現。

不只文學,連藝術圈也開始轉向畫台灣風景,在那樣的浪潮之下,大家沒有想到,還有一位雕塑家朱銘先生:「哇,原來台灣老早就有這樣人物,只是因為政策,他們沒有被看見。」

當時還是台大歷史所研究生的陳芳明,怎麼看見朱銘的呢?

原來,當時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的主編高信疆,他不畏懼政策壓力,開始大量在報紙上刊登許多台灣的藝文創作者,像是台灣電影、藝術家,而朱銘就是其中一位。

「第一次聽到朱銘,真的嚇一跳!中國時報整版都刊登他,我們同學就在講說,時代的風向正在改變,我們也感受到了,每個人都問,『他是誰?』」

圖/在1970年代發起的台灣鄉土文學論戰中,朱銘的出現一鳴驚人。張智傑攝
圖/在1970年代發起的台灣鄉土文學論戰中,朱銘的出現一鳴驚人。張智傑攝

朱銘的歷史地位:替台灣藝術創作轉向起了重要示範

朱銘的重要性,就在於他的許多作都是用陶土雕塑,而陶土就是台灣土地的東西。

「儘管我們寫文字,但都是扁平抽象的,而他則是運用陶土、台灣的土地去雕塑出這些東西,比我們這些文字更難能可貴,」陳芳明說,像是《太極》系列,線條很簡單,但是構圖、彰顯出來的氣象,讓他不禁感嘆,「啊,這本來就是我們這塊土地的東西啊!怎麼我們今天才第一次知道?」

朱銘的作品,啟發了他們許多新的思考,不同於文字、繪畫、甚至電影,因為雕塑是立體的,「空間感很強烈,讓我們的感覺又往前推進一步,用立體的感覺來感受台灣,而不是用扁平的想像來看。」

自此,很多人開始意識到,作品要跟土地有連結,不是憑空想像而已。

陳芳明從報紙上的初見驚喜,到再次見到朱銘的作品,已經是多年以後。因為出國後,遭到列入「黑名單」,經過18年才得以回台,而那時朱銘已經在台灣擁有地位了。

他指出,「朱銘已經是台灣一位代表性人物。儘管你看他的作品《太極》好像很中國,但依然是用台灣的泥土雕塑出作品,他將這個東西也在地化了。」

當時,朱銘美術館剛剛成立,陳芳明到現場去看他的作品,依然深有觸動;他站在每一座雕塑前面,內心都有一種肅靜。

「雕塑厲害在哪?因為你可以圍繞作品,四面八方都可以觀察它,」不管是坐姿、跪姿,作品都一定要有一個可以立基的地方,「對我們學文學的來說,作品就是要根基在自己的土地,而雕塑不用語言,就直接道盡這一切。」

陳芳明說,真正的藝術就是要跟自己的土地牢牢結合在一起,看見《太極》內心真正激動。儘管當時的詩有論戰、現代畫有論戰,但朱銘出現後,就不用論戰了,因為他的作品就是本土作品,作品本身就是雄辯。

緬懷朱銘,陳芳明慶幸這場台灣鄉土文學論戰,最終並不是跑出一種很膚淺的東西,而是有了朱銘這樣的雕塑家與作品,「那些抽象的、意識型態的東西,都無法跟朱銘的作品比拼,他的藝術作品本身就是對這場運動的雄辯了。」

▌延伸閱讀:

朱銘驚傳22日晚間過世,回顧雕刻大師一生傳奇

朱銘美術館跟進元宇宙,來太極廣場和朱銘分身聊天

藝術大師朱銘:藝術就像修行,不斷歸零再學習

(本文出自2023.05.02《遠見》網站,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朱銘 美術館 聯合國 藝術作品 陳芳明

延伸閱讀

喪禮、墳墓事為撫慰在世者 死後頂多只有子孫兩代真正記得自己

優秀的他遇到資深同事指手畫腳 默默接受背後有原因

高溫飆破36度以上 中午前後4縣市發布高溫燈號

物價只升不降?蛋價回穩這些店家主動降價 「這是跟客人的約定」

相關新聞

國健署健康飲食3大技巧 避免「假蔬菜」讓蔬菜攝取量不足

現代人工作繁重、工時也長,雙薪家庭更是辛苦,只有休假日才能好好休息。平日為了節省時間求方便,多數人都是外食族,一天當中總會有一兩餐在外面買著吃,當外食族在吃自助餐或是買便當時,多少會考慮如何達到均衡飲食,或是一日五蔬果、311法則。國健署特別透過臉書粉專「食在好健康」分享健康飲食3大技巧,順便提醒國人應多加留意「假蔬菜」,以免蔬菜攝取量不足。

餐飲旅宿業腹瀉頻傳 就診達近14萬人次 諾羅病毒檢出多

近期國內腹瀉就診人次上升,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李佳琳表示,餐飲、旅宿業腹瀉群聚事件頻傳,其中檢出病原以諾羅病毒為主。由於...

嘉義規模5.5地震 不排除14天內還有規模4以上餘震

嘉義新港今天下午5時30分發生芮氏規模5.5地震,地震測報中心表示,研判起因是在歐亞大陸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擠壓下,力量於...

賴清德喊癌症死亡減3分之1 醫界:有難度

準總統賴清德提出健康台灣願景,要在二○三○年減少因癌症死亡人數三分之一。然根據衛福部統計,二○一八年起,台灣癌症死亡人數...

點值若0.95元 衛福部:恐漲健保費

疫後民眾就醫率上升,造成健保點值偏低,醫界大喊營運吃不消,立法院社福及衛環委員會昨審查「健保法第六十二條文修正草案」,研...

災後振興觀光補助出爐 花蓮業者質疑:納入台東很奇怪

4月3日花蓮規模7.2強震,嚴重衝擊當地觀光。行政院院會今通過「0403震災復原重建方案」,在振興觀光部分,提供自由行花...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