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老天有眼發生大地震」引爭議 柯建銘道歉說原意

阿根廷傳奇教練過世!將足球升華為國家文化的球場哲學家

知名手搖飲小編「性暗示發文」遭撻伐 店長道歉:他自責大哭

財政部:台韓日美對陸港出口「助力」轉「阻力」

財政部24日發表台韓日美對陸港貿易概況報告。圖/本報系資料照片
財政部24日發表台韓日美對陸港貿易概況報告。圖/本報系資料照片

財政部24日發表台韓日美對陸港貿易概況報告,以美中貿易戰為界,近5年對陸港出口由助力轉為阻力,影響所及,去年台、韓對陸港出口依存度各為35.2%、23.7%,為21年來新低,日本22.1%,為15年新低,美國8.7%也是近年較低水準。

針對陸港貿易方面,財政部表示,隨美中貿易衝突、疫情及地緣政治風險等引發全球供應鏈重組,加上中國大陸經濟放緩,台、韓、日由陸港驅動出口成長模式遭遇瓶頸,去年對陸港出口依存度降至15到21年低點,連同美國在內,四經濟體近五年對陸港外銷表現均不及同期間總出口。

以產業來看,財政部分析,2013年迄今10年間,台、韓、日均以面板受創較重,南韓、日本更因主力產品積體電路、汽車零附件外銷反轉走跌,對陸港出口各減13.6%、4.7%,台灣與美國分別在積體電路、能源產品輸出帶動下,增21.5%、7%。

財政部認為,近來美國對中國大陸戰略從「脫鉤」到「去風險」,從陸港進口已有劇烈變化,規模值由2013到2018年增2成轉為2018到2023年減2成,去年占比降至14%的19年新低。

至於台、韓近10年自陸港進口分別擴增6成、7成,都是積體電路推升,日本因服飾及鞋類進口萎縮,小減4%,三者自陸港輸入比重都逾2成。而隨中國大陸外貿結構轉向科技屬性的「新三樣(電動車、鋰電池、太陽能)」,四經濟體自陸港進口蓄電池倍增,尤以美、韓為最。

出、進口相抵後,台、韓對陸港享有出超,惟南韓近年呈縮減之勢,日、美因對陸港手機、電腦等產品倚賴較深,各年多呈入超。當前世界經濟朝向以美、中為首的供應鏈分化、區域化與在地化發展,對台、韓、日、美與陸港貿易連結之影響持續在演變中。

財政部還點出,台灣因政治特殊處境,且面對中國大陸透過經貿作為進行干擾企圖,未來仍須密切注意並積極因應,以降低可能衍生的負面衝擊。

至於經貿情勢方面,財政部分析,高利率滯後效應與財政支持措施收回,持續對經濟活動構成壓力,且隨中東衝突擴大,恐重新升高通膨與推遲降息預測,加上中國大陸經濟疲軟、地緣政治角力與科技競爭牽制,全球景氣雖好轉,但進程偏緩且存在分歧現象。

國內方面,AI、高效能運算等新興應用帶動相關產品供應鏈出貨動能,第1季製造業生產已見止穩向上,出口亦連續2季成長;另隨股市交易活絡,旅遊熱潮及外食、購物等消費意願不墜,推升零售及餐飲營業額雙創同期新高,就業情勢也穩定,國內經濟可望呈現內外齊揚穩健格局。

財政部還說,近期台股熱絡、景氣回溫、不動產市場漸復甦,升息與股利發放基期差異帶動營業稅及綜所稅成長,首季全國稅收年增1成5。展望未來,去年上市櫃公司獲利、股利發放年減皆逾1成,不利所得稅表現;另營所稅CFC課稅制度及台版晶片法案施行、綜所稅調高基本生活費額度及免辦暫繳稅款入帳等影響仍待觀察,預期隨第2季主要稅目入帳後,全年稅收情勢將轉明朗。

美國 財政部

延伸閱讀

房地產低迷拖累 中國Q1土地財政收入年減6.7%

囤房稅2.0 還要過兩關

陸版QE有影 大陸財部挺人行出手購債

蕭美琴遭爆帶23瓶私酒返台? 媒體人質疑:這爆料一聽就覺得怪

相關新聞

放寬萊劑交換? 我爭取鳳梨、芒果輸美

台美二十一世紀貿易倡議第二階段談判昨落幕,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總談判代表鄧振中說,因鳳梨、芒果出口受大陸經濟脅迫,須打開...

勞動部調查:2023年職場新鮮人平均薪資3.5萬元 比前年多2.9%

勞動部今公布2023年初任人員薪資調查。去年初踏入社會的職場新鮮人薪資平均數為3.5萬元,年增2.9%,其中大學畢業者3...

家庭財富 最富最貧差66.9倍

暌違卅年,主計總處昨天再度公布家庭財富分配統計,民國一一○年前百分之廿家庭的家庭財富五一三三萬元,後百分之廿的家庭財富僅...

傳轉任台新金獨董 藍委:王美花未利益迴避

傳出經濟部長王美花卸任後,將轉任台新金控獨董。王美花與準國防部長顧立雄為夫妻關係,國民黨立委徐巧芯昨質疑,台新銀行有和國...

營造、農業居多…失聯移工逾8.5萬人 擬修法祭重罰

失聯移工人數屢創新高,截至今年二月,在台移工七十五萬六八三一人,失聯移工卻累計高達八萬五二二九人。勞動部長許銘春昨赴立院...

求問「工作快樂還是前途要緊」? 兩派網友吵翻了

「究竟該選擇快樂工作還是前途要緊?」,日前有網友上網求問自己正面臨兩難中,目前擔任科技業PM,薪水、職位、發展性都是符合...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