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柯建銘失言風波延燒!柯文哲親吐「在民進黨不是個案」

陸海警船隊現蹤金門南方水域 海巡署強力驅離:停止危害航安行為

把握好天氣!周三溫度驟降最低溫跌「1字頭」 母親節回暖30度

碳交所舉辦首場碳權論壇 共商企業解方邁向淨零未來

臺灣證券交易所、臺灣碳權交易所與國立中山大學碳權研究與服務中心日前舉辦「國際碳關稅的挑戰與氣候變遷因應法下的碳權課題」論壇,現場吸引超過100位鋼鐵、金屬製造、塑膠以及光電等產業界人士熱情參與。

論壇邀請經濟部、高雄市政府代表與碳權領域專家學者就「國際碳關稅下企業與政府的因應之道」及「碳權交易如何帶動淨零轉型」議題共同交流,以推動臺灣淨零轉型為目標,為企業緩解「碳焦慮」提出永續治理方針及策略。

證交所暨碳交所董事長林修銘於致詞表示,這次論壇是具有重要象徵意義的里程碑,匯集產官學專家共同交流,為臺灣淨零轉型方向及推動提出寶貴建言。

碳交所初期將持續積極投入碳權人才培育及碳權交易諮詢,推廣碳盤查與碳權管理的觀念與技術,幫助企業瞭解碳定價及碳關稅因應策略,強化臺灣企業的氣候韌性,共同實現臺灣2050年淨零排碳的願景。

高雄市政府秘書長郭添貴提及,近日議會通過的「淨零城市發展自治條例」為臺灣六都首部地方淨零法規,不僅展現高雄積極減碳的決心,更能帶動產業轉型,創造減碳產業的產值與就業機會。

中山大學校長鄭英耀指出,剛成立的「碳權研究與服務中心」未來將作為跨域合作、對話、交流的協力平台,匯集相關領域專家、相關技術與論述的研發能量。

論壇特別邀請到經濟部能源局副局長李君禮與國立臺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教授李堅明進行專題演講。

李君禮表示,面對國際碳關稅議題,政府已提供各項輔導資源與工具,並結合產業公協會力量,逐步強化產業的碳管理能力,亦希望未來透過碳定價機制,能進一步帶動國內綠色成長與低碳技術發展。

李堅明則以創新方式計算,提出台灣每人約承擔545美元的「碳負債」,高於世界平均的315美元,認為台灣企業需要「碳覺醒」。

李堅明亦肯定碳定價將會是帶動國內淨零轉型的關鍵推力,未來將透過碳交所價格發現的功能,加速低/負碳科技商業化,強化國際合作,提高企業減碳雄心,實踐淨零目標。

「國際碳關稅下企業與政府的因應之道」小組座談由中山大學碳權研究與服務中心主任蔡宏政主持,李君禮、高雄市環保局局長張瑞琿、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研究所教授郭瑞坤、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助理教授王右仁與碳權研究與服務中心組長副教授佘健源一同交流,共同探討在國內外不同制度環境、產業結構與政經情勢下,臺灣產官學如何協力因應,強化產業界對於碳交易資訊及概念的掌握,完備碳權相關法令、政策、諮詢與人才培訓。

「碳權交易如何帶動淨零轉型」小組座談則由國發會副主委施克和、李堅明、國立中興大學森林系特聘教授柳婉郁及碳交所總經理田建中進行與談,共識未來應建立為社會所信任的碳權交易機制,協助臺灣企業掌握產業轉型、能源轉型的重要契機,並在兼顧環境與社會的公正轉型的同時,開創更創新、更公平、更有效能的淨零願景。

論壇獲得與會企業代表的熱烈迴響,並為未來碳權政策制定及發展提供重要參考。

中山大學 減碳 關稅

延伸閱讀

碳交所成功舉辦首場碳權論壇 共商企業解方邁向淨零未來

全球10大超高建築首例 台北101獲LEED+WELL雙白金認證

「國際碳關稅的挑戰與氣候變遷因應法下的碳權課題」論壇 30日登場

新聞中的法律/碳交易潛藏的法律風險

相關新聞

放寬萊劑交換? 我爭取鳳梨、芒果輸美

台美二十一世紀貿易倡議第二階段談判昨落幕,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總談判代表鄧振中說,因鳳梨、芒果出口受大陸經濟脅迫,須打開...

勞動部調查:2023年職場新鮮人平均薪資3.5萬元 比前年多2.9%

勞動部今公布2023年初任人員薪資調查。去年初踏入社會的職場新鮮人薪資平均數為3.5萬元,年增2.9%,其中大學畢業者3...

家庭財富 最富最貧差66.9倍

暌違卅年,主計總處昨天再度公布家庭財富分配統計,民國一一○年前百分之廿家庭的家庭財富五一三三萬元,後百分之廿的家庭財富僅...

傳轉任台新金獨董 藍委:王美花未利益迴避

傳出經濟部長王美花卸任後,將轉任台新金控獨董。王美花與準國防部長顧立雄為夫妻關係,國民黨立委徐巧芯昨質疑,台新銀行有和國...

營造、農業居多…失聯移工逾8.5萬人 擬修法祭重罰

失聯移工人數屢創新高,截至今年二月,在台移工七十五萬六八三一人,失聯移工卻累計高達八萬五二二九人。勞動部長許銘春昨赴立院...

求問「工作快樂還是前途要緊」? 兩派網友吵翻了

「究竟該選擇快樂工作還是前途要緊?」,日前有網友上網求問自己正面臨兩難中,目前擔任科技業PM,薪水、職位、發展性都是符合...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