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2026信賴「空降奇兵」團 奇襲或被逆襲

中國高鐵強,美鐵我就爛?馬斯克不懂高鐵多燒錢

獨/醜聞首露面來台倒數...安排「金秀賢勤務」?高雄警方回應了

教育部獎補助聘任退場大學教師 3年來僅10人獲聘

立委柯志恩質詢時則談到,當年標榜快樂學習因而教改時廣設大學,但快樂學的結果就是「安樂死」。記者許維寧/攝影
立委柯志恩質詢時則談到,當年標榜快樂學習因而教改時廣設大學,但快樂學的結果就是「安樂死」。記者許維寧/攝影

立法院今天舉行教育文化委員會,由教育部報告「教改30年廣設大學及技專升格如今面臨整併退場之問題及對策」。但立委質疑,教育部鼓勵學校聘用停招、停辦學校的專任教師,但從110年方案上路開始計算,獲其他私立大專校院聘任的退場學校教師卻僅有10位。

教育部鼓勵學校聘用停招、停辦學校的編制內專任教師,教育部自110年起,於私立技專校院獎補助增加獎勵經費,如學校聘任近3年全面停招、停辦學校教師為專任教師,會依教師職級核給相應補助,113年起,再將補助對象修正為教職員工。

萬美玲質詢時表示,今年預計還有四所大專校院退場,教育部預計需安置約1035人,但教育部過去學生安置多發生「弱轉弱」的狀況,前一所學校方退場,安置學校卻也岌岌可危,學生恐面臨二度安置。

再者,萬美玲也指出,若從109年退場學校開始計算,總計有404名教師被迫離開學校,其中有183人退休,但還有221人必須找工作,又教育部近年以獎補助款方式,鼓勵其他學校聘任停招、停辦學校教師,但成效貌似不彰,質問該方案究竟協助多少教師重回職場?

教育部長潘文忠則坦言,「只有10位。」萬美玲直言:「這個數字很可怕。」可見私校獎補助方案對教師幫助非常有限。

潘文忠則表示,教育部依照私校退場條例已成立一筆基金,就是希望當學校退場時可適時為教師提撥資源。再者,近年多數學校都面臨到同樣的問題,「這些年學校很少擴編。」因此教育部也鼓勵退場學校教師可往產業界發展。

立委柯志恩質詢時指出,當年標榜快樂學習因而教改時廣設大學,但快樂學的結果就是「安樂死」。廣設大學下不僅造成文憑貶值、技職萎縮等問題,甚至直接影響近年少子化下大專校院倒閉退場,「廣設大學就是一場災難。」

柯志恩指出,1994年教改年大學生總計30萬,爾後廣設大學,2016年巔峰時期大學生數達到100萬,去年則因少子化、學校退場因素降至81萬人,又若對比同一年出生人口,去年僅13.5萬人,請問未來還剩幾所大學能生存。

柯志恩接續表示,近年如稻江管理學院退場,學生卻被安置到近年已退場和即將退場的台首大、大同技術學院;南榮科大當年退場,學生則被安置到環球科大、大同技術學院、東方設計大學也都將於今年走入歷史,「弱轉弱」問題不曾消逝。

潘文忠則表示,教育部近年很謹慎控管學校財務和招生,目前的預警學校還有2所,但暫無專案輔導學校,屆時選擇安置學校時會排除預警學校。

大學退場 少子化 教師 教育部 柯志恩 潘文忠 萬美玲

延伸閱讀

教改30年/大學退場中年教師慘賣房、當農夫 學生轉學問題多休退學率高

校園事件調查小組全外聘惹議 教長:避免私人關係

校事會議委員外聘爭議大 教長潘文忠:盼調查客觀公正

影/潘文忠肯定鄭英耀能力 期許台灣教育持續進步

相關新聞

大學1科系被黃仁勳點名想讀 近半數學子卻後悔:出路窄沒環境

許多學子在選填大學科系時都會思考未來出路,而隨著AI盛行,相關科系也成為不少人的目標,但輝達執行長黃仁勳卻點名生命科學時代來臨,這也讓學子們好奇讀生科究竟好不好?

高雄某科大電腦教室突冒噴泉 學生跳桌奔逃網友笑稱是蜘蛛人

高雄某科技大學電腦教室今天上課上到一半,牆壁冷氣冷卻管線孔突現噴泉,不過洩下來的水骯髒混濁,嚇得學生竄逃,還有人跳桌奔逃...

台大畢業歌《上台大便》掀議 創作者發聲拋3問:盼促成思考與改變

台灣大學畢聯會日前公布113級畢業歌徵選結果,《上台大便》一曲以俏皮的旋律、精熟的木吉他編曲...

雙北推市立大學 當「城市大腦」

台北市長蔣萬安要求打造市立大學成為市府智庫,貼近地氣提供政策具體做法。新北副市長劉和然近期也提出設置「新北市立大學」構想...

台大研議A+成績占比上限15%

高教成績通膨嚴重,引發關注。台大教務處為此研擬成績調整方案,一門課拿A+成績的學生占比最高不得超過百分之十五,但課程人數...

台大畢業歌「上台大便」雀屏中選 校方:尊重學生

國立台灣大學畢聯會依往例舉辦畢業歌票選,今年共有7首歌參與投稿,日前選出「上台大便」一曲為今年畢業歌,且該曲於YouTu...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