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塑膠禁令可救地球?專家:紙只是新塑膠

(首圖來源:Flickr/Nenad Stojkovic CC BY 2.0)
(首圖來源:Flickr/Nenad Stojkovic CC BY 2.0)

【文‧黃嬿】

台灣 5 月開始禁用一次性塑膠,現在手搖飲店全面改換成紙杯,塑膠製品將逐漸從生活消失。紙是可再生來源和可生物降解性,成為人類與塑膠鬥爭後的綠色英雄,但環境專家認為,紙張不能當塑膠解決方案,因改用紙盒包裝不只加速森林砍伐,化學塗料對環境與健康造成不利影響,與塑膠相比,紙傷害更重。

一次性塑膠禁令實施後,雖然塑膠消費開始減少,但這些產品被紙製品取代。非營利組織 Canopy 估計,每年超過 30 億棵樹木遭砍伐,許多是古老和瀕臨滅絕樹木,只為了製造袋子、吸管和食品容器。

造紙是非常耗能的產業,世界自然基金會數據,紙漿和造紙業消耗全球近 40% 工業木材交易量,還不包括非法砍伐樹木。製造紙產品需要大量能源和水,荷蘭水教育研究所指出,製作一張標準紙需要 2~13 升水。

雖然紙張比塑膠更易生物降解並容易回收,譬如新聞紙之類可簡單回收利用,但一次性紙製品使用最低等級紙,且紙缺乏塑膠強度和阻隔性能,會為了增厚而塗上塑膠、鋁或化學溶劑形成防潮層,還會添加各種化學品,如有消耗臭氧潛能的漂白劑,塑膠層與化學塗層都阻礙回收性,最終進入垃圾填埋場時分解過程還會釋放溫室氣體甲烷,抵消紙的優點。佈滿化學材料的紙分解後對土壤與水也是污染。

2018 年印度中央污染控制委員會分析常用包裝材料生命週期,發現紙袋全球變暖潛能值是塑膠袋 2~3 倍。對人體健康影響也有疑慮,研究顯示,包裝蠟紙的碳氫化合物蠟會滲透食物,讓紙張防水防油的物質也有毒,會導致內分泌失調。 

創新材料製紙成本高難普及

或許創新解決方案更有希望,包括用農業廢料或其他植物材料如稻草製造紙漿。加拿大超過 2千萬英畝農田生產小麥,但穀物收穫後,田裡卻留著稻草,這種材料傳統認為是廢物,但一些公司正在研發製成一次性包裝。更環保的一次性產品包括甘蔗渣和稻殼等農業廢棄物製成的紙,但製造成本太高,仍是小眾市場,全世界逐一宣布一次性塑膠禁令後,環保紙張市場並未出現太大增長。

專家認為,一次性塑膠因回收率低及環境足跡被禁用,但一次性紙製品這兩個條件都更差,不僅不能回收,環境足跡也不少於塑膠。現在只能說,紙成為新塑膠,塑膠禁令對環境沒有太大幫助。

【本文章由科技新報授權提供,更多精彩內容請詳科技新報官網

延伸閱讀

泰山大撒幣 專家:公司使出毒藥丸策略

星宇出包、張國煒疑過勞駕駛 專家:有疲勞風險可能性

台翰 拚本季營運加溫

被酸投機貪得無厭 李彥秀、高嘉瑜隔空交火 點燃港湖之戰

相關新聞

為何機器人跑不贏動物 研究:硬體強但整合遠不如生物

人工智慧系統、新型合成材料和 3D 列印尖端技術,製造出能測量體育場的機器狗、受長腿爸爸啟發的探索機器人等各種機器動物分身。但儘管投資龐大資源,機器人仍跑不過動物,科學家解釋,因機器人各功能整合能力遠不如動物。

營養價值高又好照顧 蟒蛇會是超級食物嗎?

蟒蛇生長速度快,富含蛋白質,其實是不錯的肉類來源。最近美國麥覺理大學團隊研究發現,與雞和牛隻相比,蟒蛇的飼料轉化率相當高,是高效、低排放且具有氣候韌性食物來源。不過前提是要可以接受食蛇。

物價壓力釀生存危機 韓國年輕人開始學習節儉

尚未背負成家壓力的年輕族群,一直以來都是奢侈品消費的主力之一,他們也不吝於上高檔餐廳揮霍金錢,在公共場合炫耀財富,但在通膨高漲的時代,現在韓國年輕人感到迫切的生存危機,開始學習節儉度日。

抗藥性細菌進入國際太空站 突變為完全不同的菌株

國際太空站除了是太空人進行微重力環境研究的實驗室,也潛伏著一群繁衍生息的突變細菌,當科學家分析國際太空站一些細菌菌株,發現它們已突變成不同形式,基因、功能都與地球菌株不同,這種細菌可能對藥物的抵抗力更強,還能在微重力環境下大量存在。

數位閱讀不如紙本 研究找到神經科學證據

教科書和紙本閱讀被螢幕取代,然而紙本閱讀的好處過去有很多研究證實,最新以色列研究再度發現,與螢幕閱讀相比,紙本閱讀時大腦與注意力和認知參與相關部分更活躍,代表紙本可能更有利兒童集中注意力。

當下憤怒難平?日本研究:寫下來扔掉就好

生氣是人之常情,脾氣再好的人也免不了偶發的怒氣沖天,但要在瞬間消化情緒,不需要怒罵或大力拍桌嚇壞眾人,也不需把苦往肚裡吞,日本科學家發現控制情緒的方式,就是在生氣的當下,把負面情緒寫在一張紙上,然後將紙撕碎或丟棄,就可以感到海闊天空。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