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作帳行情

【文.陳春霖】
投資人可能已經忘記在5月17日本土自營商當天交易量爆出233億買超金額,隔天仍有127億,多數人以避險解讀,殊不知這段期間,正是土洋法人因景氣下行與錯怕行情兩難操作下,從第一季彼此對作,到第二季大換持股共同加碼的時刻。
法人換股布局 兩個關鍵時刻
通常法人持倉成分股布局有兩個時間點,一是12月中旬,預測一年財報數據待來年公布股價波動賺取價差呈現績效表現,期間的成分股調整會持續至隔年一月底。隔年5月會再做一次大調整,剔除財報不佳標的,換股大清倉持續到6月底,做下半年績效操作。
今年是驚奇的一年,從去年底開始,以科技股為主體的台股,在升息、通膨等多層因素衝擊下,整個產業鏈庫存去化與調整的問題獲得逐步解決,但目前終端需求疲軟仍是關鍵。中華經濟研究院6月2日公布5月採購經理人指數(PMI)仍下跌1.5個百分點,連續三個月緊縮,顯見產業前景依舊不明朗。
兩檔指標股 土洋對作多方勝出
不過,大盤指數卻從年初萬四一路攀升至萬六,攻萬七只欠東風,法人按數據操作顯然與事實不符,看法也出現多空分歧,不管是大盤指數還是個股,都能看到這個現象。例如長榮航(2618)從5月初至25日,外資賣多買少,投信則是買多賣少,其中5月22日外資大賣超3.9萬張,投信則買超九千餘張,彼此對作態勢明顯,但到5月26日以後,兩大法人開始同步買超,至6月1日連自營商都加入買超行列,當天股價漲幅6.04%,一舉突破近日高點。
另一檔廣達(2382)更是精彩,土洋大戰至今方興未艾,本土投信與自營商持續站在賣方,但外資法人則從5月初開始一路買超,期間股價雖有震盪,但最終外資戰勝,股價飆漲,短線題材面還是KO了基本面,原來股價漲停真不能用理性看待。
圖標:外資五月下旬起連續回補台股,推升加權指數站上萬六
【全文未完,詳細內容請參閱最新一期《理財周刊》1189期。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來源;訂閱理財周刊電子雜誌或免費下載APP】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