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test
0:00 /
0:00
法暴動挑對立 恐助長極右派

十七歲北非裔法籍青少年奈爾六月廿七日遭警察射殺一案,引發法國全國性暴動。英國「金融時報」日前報導,這又一次凸顯,當前政治兩極化愈演愈烈之際,法國嚴重而且尖銳的社會緊張。
該報導認為,這次一連串的抗議活動證明,法國貧困、族裔混雜的社區,仍充滿對社會不公、族裔歧視以及自覺遭國家拋棄的不滿,使這類社區至今依然是法國社會火藥桶。
奈爾之死引發的犯罪與脫序雖令人震驚,卻仍不及二○○五年暴動時的規模,當時延燒三周之久,一萬多輛汽車遭縱火、逾二三○棟公共建築物受損。故可以理解法國當局深恐此次重蹈覆轍,而且二○○五年及這次事件的導火線,都是「非白人」青少年因逃避員警攔查。尤其社群媒體的力量今非昔比,能夠將局部的騷亂傳播出去。另外,法國的極右翼勢力也更強大。諸多法國民眾擔憂「二○○五年全國暴動」捲土重來,「二○○五年夢魘」一詞於六月廿九出現在法國各主要媒體。
此次暴動提醒法國國內較貧窮地區根深柢固的經社問題,還有政府長久以來的漠視。自法國總統馬克宏二○一七年就任以來,雖已有所進展,特別是達成整體失業率和青年失業率下降。但根深柢固的貧窮、犯罪、種族歧視和教育表現不佳等問題,仍有待政府關注,即使公共財政吃緊,仍需挹注資源。馬克宏曾矢言對較貧困地區推動「區二○三○」(Quartiers 2030)計畫,但迄今進展緩慢。
叢生的社會問題不能合理化恣意的暴力行為,部分年輕人因奈爾之死而義憤地在街頭與警方打鬥。然而,有些則不過是享受隨之而來的快感刺激,甚至更喜歡分享其暴行至社群媒體。暴動持續愈久,法國政府就愈難不採取更強硬的手段。若動亂蔓延,恐使極右派勢力漁翁得利。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共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